今天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为响应今年爱眼日的主题“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下午举行了全国爱眼日巅峰对话在线活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曹锡荣、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姚克、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上海专家组组长张文宏等多位专家学者“云”聚一堂,就后疫情时代下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进行了跨界对话。
“云”中,张文宏教授戴上了眼镜。他爆料说,“这是老花镜”。年过五旬的张文宏在呼吁公众关注用眼健康的同时,最发愁自己的老花眼。年轻时眼睛不近视的张文宏,眼睛老花之后经常会忘记随身携带眼镜,因此,他准备了20副老花镜,放在不同的地点,方便随时可以看得清。
张文宏说,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未来1年到2年大家都需保持警觉,做好常态化防控。“随着门诊恢复,不论是眼科还是其他学科,都应继续做好对医生和病人的防护。”疫情期间,大家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明显比过去更长,用眼过度疲劳。张文宏颇有感触地说:“我们应该给予重视,保护我们的眼睛。”
白内障是我国首位致盲性眼部疾病。据姚克介绍,我国60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90%。由于不良的用眼习惯,白内障的发病年龄近年来也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白内障不仅会导致失明,还会带来一系列如青光眼等其它疾病。因此,患者一旦出现视力模糊、重影、夜盲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诊早治。
“临床上,不少患者因为惧怕手术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不过手术仍然是目前全球医学界公认有效,且唯一有效的方式。”姚克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不仅手术时间短,而且通常当天即可出院。
此外,不同人工晶体的选择也能满足患者个性化的视觉需求,包括单焦、双焦、多焦,以及连续视程等,例如对动态视力需求较高的患者,则可以考虑连续视程人工晶体。
针对上班族长时间过度用眼所引发的干眼风险,专家们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我国干眼症的发病率目前约为21%至30%,每10个人中就约有3人会罹患干眼。其中,因睑板腺分泌异常,泪液蒸发过快所引起的干眼症目前占大多数。如果不及时治疗,干眼还可能会引发结膜炎、角膜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导致视力下降乃至失明。
说起眼睛的日常保护,张文宏说,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他的眼睛每天非常疲劳,有时甚至戴着眼镜都看不清。他还尝试过把手机设置成每使用8小时就强制关闭App,结果手机频频关机。现在,老花眼始终让张文宏倍感困扰,他在现场邀约姚克教授,“如果有时间,我也打算去做一次详细的眼科检查,改善眼部问题。”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宏
编辑:匡峰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