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这个名叫“森嘎”的村庄,灾后重建项目工地的脚手架上哈达随风摆动,施工队办公室里传来地道的上海口音。
森嘎村隶属西藏定日县,海拔4300米。今年1月7日,定日县经历了6.8级地震,森嘎村是重灾区之一:全村659人,有十多人在地震中遇难。房屋倒塌损毁严重,经勘测定损,全村仅2户民居可通过维修继续入住,其余126户民房均需推倒重建。
尽快让受灾群众生活回归正常,早日搬入新居,是森嘎灾后的头等大事。从1995年开始,上海已先后派出十批干部人才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震发生的定日县,正是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五县之一。森嘎灾后重建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在了上海身上。
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因气候原因,每年10月中旬,日喀则开始停工,直至次年三四月才能复工。要在冬天来临之前让村民搬进新家,意味着设计施工时间非常紧迫。
1月7日地震发生,同济大学在第一时间组建了西藏抗震救灾先遣队,1月9日就抵达日喀则市考察灾情,并先后组织500多人投入灾后重建工作。他们深入基层,征集村民意见。承建单位上海建工集团接到任务后,1月13日就立即飞往日喀则调研,1月21日上海建工西藏定日县灾后援建指挥部、党支部宣告成立。3月11日,森嘎村灾后整村重建项目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达1.76万平方米。
森嘎村重建项目施工现场
来自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定日灾后重建项目总监、现场负责人韩谦说,根据规划,森嘎村中部核心区域为“沪藏方舟”公共服务核,设感恩广场、森嘎村村史馆、体育活动场地等公共功能,以“方舟”为主题,将灾害记忆转化为教育基地,融合精神凝聚、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
“森嘎光盒”是森嘎村村史馆。其建筑理念是,方形的造型传递出庄重、稳固、坚定的意向,象征党和广大民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建筑内部考虑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设置阳光房,将展示、教育、集会等功能融入其中。“光盒”白日纳光,入夜熠熠生辉,辅以新型光致变色玻璃技术,体现绿色、节能低碳的设计理念。
机器人大显身手
这5个月来,重建家园的工地上,机器日夜开动,赶着工期。高原空气稀薄,缺氧是道关。施工现场项目经理甘澍说,施工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智慧建造技术,现场投入使用的有抹灰机器人、整平机器人,还有贴砖机器人。“智能+”正赋能高原重建工程。
先进的建筑行业机器人在高原发挥作用
同时上海建工也响应当地政府以工代赈的要求,使用当地工人、当地机械车辆、当地材料。2月至7月,共使用属地工人达到5300人次,属地机械车辆累计5500台(班),不仅仅帮助村民增收,还培养村民技能。
对于建筑质量,村民有一条朴素的衡量标准。此前的村委会小楼是2012年上海援建的,“村委会小楼的质量特别好,在地震中没塌,大家听说这次重建也是上海援建特别放心。”一位村民说。村民们对新家充满期待。藏族村民汉语说得不好,但他们会常常提着酥油茶、糌粑来工地,在脚手架上系哈达表达心中的感激。
重建工程中,使用当地工人、当地机械车辆(所有照片均为资料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