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在传统中式家具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很多现代家庭已经不再使用屏风,但是某些装修还是会采用屏风的功能,以达到美观和隐私相结合的作用。
彩漆边座嵌点翠万花献瑞图屏风 (清)
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汉代刘熙《释名·释床帐》谓:“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就是说屏风有挡风、遮蔽、隔间的功用。
作为实用性家具之一,屏风最早出现在西周,但当时的名称是“邸”或“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种类和作用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以至于到后期,屏风从实用性转向装饰性,甚至可以作为彰显实力的道具之一。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 (五代.)
屏风在西周就已经出现,但是还仅限于天子使用。它以木为框,高八尺,裱绛帛,上绣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象征帝王权力,称为“斧扆”。此外,周天子在冬至祭时,背后“设皇邸”,需“以凤皇羽饰之”,也是指经过一番装饰后的屏风。后世的屏风与最开始的斧扆,可谓一脉相承。
所以在《史记》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
到了汉朝,虽然屏风的地位逐渐不再局限于天子,但也只能贵族阶级可以使用,形式也有很多变化,甚至由原来的独扇屏变化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以折叠、开合。汉代之前大都是木制屏风,然后施加彩绘图案,到后期造纸术发明,便更多采用纸糊。
黑漆款彩百鸟朝凤图围屏(清)
明清以后,屏风开始出现挂屏,屏风的实用性被降低,单纯的成为装饰品,可分为座屏和围屏。
从最初屏风出现,它的种类开始逐渐增加,也有了一定的分类。很多文人也热衷于将其加入作品,例如汉《西京杂记》有“赵合德所居昭阳殿中设木画屏风”。《唐书》有“房玄龄集古今家诫书于屏风”。唐代诗人杜牧诗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木包锦边嵌纸织字围屏 (清)
按照形制区分,屏风可以区分为插屏(亦称座屏)、折屏(又称曲屏)、挂屏、炕屏、桌屏(亦称砚屏)。
按照题材划分,屏风也可以作为各种典故、历史故事、传说等等的展示载体。比较常见的有历史典故、文学名著、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山水人物、龙凤花鸟,也有将书画装裱于屏面之上或在屏面上直接书法绘画的。
此外还有高雅别致的博古屏风,以古香古色的器皿及精美配饰件为题材,多配以插花,别有一番书卷气,寓意“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
紫檀木边座嵌珐琅五伦图屏风 (清)
随着工艺发展,屏风的材质也有木制、金属、石材、云母、绢素、玻璃、竹编、珐琅等等;表现形式还有透明、半透明、封闭式及镂空等,随着季节变化,还有相对应的画面和材质,甚至于还有浮雕效果的作品。
古人对于生活品质很讲究,当然限于有条件的贵族富商。汉代讲究的屏风,《盐铁论》中提到当时的富者,“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要用万人之功,真是既费人功又费财力。也有素屏或在板障上贴白纸,供绘画题字题诗。
五彩祝寿图插屏 (清)
明人临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著名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室内屏风多座,放置不同,作用各异。这是当时富豪之家室内隔间陈设的实际生活景象,其屏风结构,已较汉代漆屏,简单轻便得多。
“屏风”一词让人感觉很有诗意,它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宁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