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个74万人县级市:半小时能上天、1小时可下海

在中国地图上,河北省的地图应该是最特别的,因为别的省份不论版图多么不规则,起码是连在一起的。但是河北省的版图却是例外,被分割成了一大一小、互不相连的两部分,形成了行政区划中特殊的“飞地”现象。

河北省的“飞地”位于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的中间,隶属于地级廊坊市,现实中习惯称其为“北三县”,即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

北三县中,县级三河市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理位置也是最好的,是首都北京的东大门;三河市西距天安门30公里,北距首都机场30公里,南距天津125公里,东到唐山121公里,可谓是“半小时能上天、1小时可下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潞县

三河市境,上古时期属古冀州地域。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将天下土地分封给各诸侯国进行统治,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封他的弟弟姬奭为公爵,于燕地建立燕国,市境属燕国领地,春秋战国时期仍属燕国。秦朝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属渔阳郡辖境。

公元前206年,于今通州区东八里古城村设置路县,县境属路县管辖。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大肆更改全国地名,路县改名通路亭。公元25年东汉建国后,改为潞县,移治今市境西南城子村,同时渔阳郡移治潞县。

东汉、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市境仍为潞县,潞县隶属变更频繁。隋朝统治时期,潞县移治今通州区东八里古城村,市境仍属潞县管辖,唐朝前期延续不变。

三河县

唐玄宗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划潞县东境设置三河县,因洳河、鲍邱河、洵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县治位于今市区东三里。五代初年,三河县废,后唐长兴三年即公元932年复置三河县,县治位于今市区,隶属于蓟州。

《读史方舆纪要》卷11顺天府通州三河县:“以地近七渡、鲍丘、(临)泃三水而名。”

后晋天福元年即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三河县划归契丹(辽朝),仍隶属于蓟州。金朝时,三河县隶属于通州,元朝时延续不变,明清时三河县均隶属于顺天府通州。

金元明清时期,三河均为京畿要冲,是皇亲贵胄出巡东北的必经之路。清朝入关后,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在三河燕郊建起了一座行宫,即燕郊行宫,为京东首驿,故而三河县有了“天子脚下,御驾行宫”的美称。燕郊行宫位于今燕郊镇行宫村,文革期间曾改名叫“东风大队”,后来复名行宫村。

燕郊行宫是清朝皇族出京东巡的第一座行宫,从康熙至道光150多年间,清朝皇帝共有11次东巡,其中有7次在燕郊行宫驻跸,诗人皇帝乾隆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诗词楹联。中华民国时期,燕郊行宫于1929年被拆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行宫村,改革开放后在燕郊行宫旧址上建起了行宫市场。

中华民国时期,三河县面积有1200多平方公里,约为现在的两倍。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李遂镇、杨镇、张镇等划给顺义,马坊镇、大兴庄镇、峪口镇等划给平谷,大厂镇、夏垫镇等成立大厂回族自治县,三河县管辖范围急速缩小,此后几十年又数次与周边县区进行辖区交换调整。

1958年底三河县并入蓟县,直到1962年6月才恢复,此后三河县先后隶属于天津专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1988年改属地级廊坊市管辖,1993年改设县级三河市。三河市总面积634平方公里,下辖3个区、10个镇、4个街道,全市户籍人口74.74万人。

对于三河市,大家印象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