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数家珍】1968年在兰州投河自尽:追寻赵希仲的百变人生

文\袁志学


赵希仲(1903-1968),1903年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狄寨乡夏寨村,字子章,又名亚尼。1922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中学,在校期间,多次与同学们一道走上街头,反对外来侵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受到反动军警的追查与镇压。1925年,从陕西省立一中毕业,抱着从戎救国的念头,去河南投奔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团团长的表兄魏希古。1926年,由魏希古保送考入广东黄埔军校第四期,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0月期满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部军需处任见习官。1927年1月,随毛泽东离开广东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任第二区队区队长。同年4月,响应毛泽东号召,同讲习所的200多名武装学员前往湖北麻城、光山一带援助“麻城惨案”中的进步力量,同当地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同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6月,调回陕西,到临潼县陕军赵寿山部,任教导营学生队区队长。赵寿山部有中共秘密军旅支部,赵希仲是主要成员之一,从事地下兵运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于1928年4月响应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参加王泰吉教导团第一营麟游起义,是组织这次起义的8名共产党员之一。1928年下半年,同赵伯平经党组织派往蓝田县西区区委做地下工作,1929年初,回到家乡,以教书为名,隐蔽身份,掩护革命同志,使一座利用旧庙办起的乡村小学校,成为中共组织活动的联络点。

赵希仲

第一次被捕

1929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赵希仲与同乡、进步教师徐国琏一起被捕,入狱后虽受尽酷刑与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930年11月,同难友从一伙夫手中拿到牢门钥匙,打开牢门冲出监狱,潜回狄寨家中养伤。1931年上半年,赵希仲伤势好转后,由时任杨虎城部骑兵团团长王泰吉介绍到杨虎城部警备一旅任机枪连连长。1932年,赵希仲与徐国琏一起联络长安、蓝田两县和白鹿原上一些教师、名流于益轩、陈养虚、胡润民、屈益之等30人,倡发“募捐公启”,筹措经费,在迷村创办了“私立鹿原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常识、历史、地理等新课,倡导新式教学方法,讲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中国革命的道路,传授进步思想。1933年,担任红二十六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兼交通员的徐国琏到西安之后,选择同乡狄寨周旗的舅表兄周德昌、周德文兄弟在西安骡马市街路西门牌89号的德泰昌毡房为地下工作的秘密联络点,与赵希仲、蔡子伟、赵伯平、吴景汉等人聚会联络。在此期间,在杨虎城部机枪连担任连长的赵希仲通过秘密联络点,多次给红军购置并运送武器。

第二次入党

1935年7月,杨虎城部警备一旅奉命开往陕南山阳地区进剿红25军,当部队进入袁家沟,战斗打响之际,赵希仲便命令手下士兵首先将平日思想反动的第一连连长巨英才打死,随即调转枪口反戈一击,率领机枪连携带步枪30余支,举行阵前起义,使警一旅腹背受敌,全军覆没。赵希仲由此回到了红军队伍,担任红25军教导队军事教官。1936年,赵希仲随红25军到达陕北后,任瓦窑堡军政干校军事主任教员,同年7月9日由军事教官胡道传介绍,第二次参加共产党。不久,任红军大学军事教员,1937年春升任主任军事教员。1938年秋离开陕北调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任新四军教导总队训练部长、副总队长,新四军军部北移时任第一纵队参谋长。

第二次被俘后变节

新四军军部旧址赵希仲住室

1938年8月22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新四军教导营扩编为教导总队,由军副参谋长周子昆(调新四军以前曾任抗大训练部长)兼任总队长,冯达飞(曾任红七军第二纵队团长、红八军代理军长)任教育长,余立金(曾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五十三团政治委员、抗大总校大队长)任政治处主任,赵希仲、薛暮桥任训练处正、副处长。1941 年1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九千将士,其中两千余人突出重围,两千余人壮烈牺牲,一千余人失散、失踪,四千余人被俘。被俘将士分别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江西铅山等地。在被俘的新四军人员中,有三个团级以上干部自首、变节,赵希仲是其中之一。担任新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的赵希仲随队突围中被国民党军108师俘虏。国民党军发现他是新四军重要干部,除急电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报功外,同时派出重兵将他押送到上官云相司令部。赵希仲以为已经没有前途,随即自首变节,供出新四军在皖南的人数、武器装备、军事行动及许多领导人的姓名、籍贯年龄、学历和特征等大量情况,因而受到优待,成了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座上客。1941年春,赵希仲与同时变节的第一纵队副司令员赵凌波一起,由国民党军用汽车“护送”到江西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同年6月,赵希仲与赵凌波一道声明脱离中共。声明称“深自反悔,今已彻底觉悟”,“正式退出该党,与该党脱离一切关系,今后决心信仰三民主义,愿在中国国民党暨总裁领导下,努力抗战建国,誓死不渝。”同时,赵希仲与赵凌波履行了书面的所谓“自新”手续。之后,经第三战区司令部电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准予自新”。赵希仲叛变后,被上饶集中营特务首脑张超委任为集中营中校军事教官,主要从事对被俘人员的感化工作。

1941年11月底,国民党特务将被俘的新四军老一团政治处宣教干事李维贤、吴越等8人从茅家岭监狱押往周田监狱政训室“谈话”。他们8人被分成4对,每两人合铐一副手铐,先关进一间低矮的谷仓等候。李维贤和吴越是第一批被传唤的。这次“谈话”是以两个叛徒为主,赵凌波对吴越,赵希仲对李维贤。陪同赵希仲的是特务指导员陈国桢。他对李维贤说:“这是你们的老首长,今天来开导开导你,你要好好听。”赵希仲打起精神对李维贤说:“你是有为的抗日青年,你们志向是好的,都被项英带错了路,叛国违抗军纪。你不要误入歧途,要珍惜自己的青春,悔过自新……”听到赵希仲的话,李维贤愤怒厉声痛斥:“赵希仲,你不要胡说八道了!我要你想想,当年你在教导队还教育我们青年人坚决抗日,挽救祖国危亡,要当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还说什么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移,决不当卖国贼、汉奸。可现在,你……呸!”

第三次被捕

1942 年4月,上饶集中营的“军官大队”、“特别训练班”奉命撤并,对外公开名称改为“战时青年训导东南分团”。5月,日军进攻浙赣线,逼向上饶。东南分团于6 月5日从驻地周田村出发,往闽北转移。全体被囚人员在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宪兵押解下,冒着酷暑烈日,艰难地行进着。当6月7日深夜行进在石塘镇宿营时,赵希仲乘教官组其他政治、军事教官熟睡中,偷偷打开宿营地后门逃了出来。赵希仲逃离“东南分团”后,开始到处流浪,当流浪到浙江金华时,因言语不同,形迹可疑,又无良民证,引起日本兵的注意而被逮捕,交日本通讯队服苦役,后转送至日军义乌工作班搞杂务,并帮助记伙食账和帮办文书,半年后获释。

第四次被捕

1943 年2月,赵希仲开始在义乌做小生意。同年6月,经人介绍到杭州河坊街三友饼干店做摇面机工人,不久又被日本人抓去,关押在警备司令部,以“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被判处死刑,因证据不足没有批准执行,一直关押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的1946年初,以政治犯被释放出狱,辗转回到陕西长安县老家。回到老家后,国民党“中统”特务将其看作共产党“匪犯”,打算逮捕他。赵闻风后逃到甘肃岷县,惨淡经营小本买卖过日,直到1949年岷县解放后返回陕西长安县老家。

隐身兰州

解放后,赵希仲过去的战友赵伯平成为西安市委书记,赵伯平不知道他这些年干嘛去了,赵希仲当然也不会主动说自己叛变的事情。 1950年,由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赵伯平介绍赵希仲再次参加革命工作,由西北局统战部送到陕西高陵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1年赵希仲到甘肃兰州西北新华公司任副经理。新华公司改为农具制造厂后,赵希仲改任秘书科秘书。经过1956年内部肃反运动,赵希仲的自首、叛变问题初步有所暴露,组织上撤销他的秘书职务,就地监督劳动,做些工具清点和收发工作。

投河自尽

1968年7月,甘肃兰州。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赵希仲入黄埔、当红军,从延安到皖南,两次入党,四次被捕,从江南水乡到西北高原,一度闯荡,半生坎坷,却没有混出个人样,解放后来到兰州,在这里安了家。农具制造厂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赵希仲早年间也存了一些积蓄,一家人倒也过得滋润。赵希仲每天的工作很简单,主要工具清点、收发工作。有一天,赵希仲像往常一样到农具制造厂上班,突然被通知到厂长办公室一趟。赵希仲来到办公室,厂长已经等候多时,他看了看赵希仲,忽然说道:“你的历史问题由来已久,现在是非常时期,我希望你做好准备。”赵希仲闻言,脸色刷的一下白了,这些年他一直很注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却没想到会突然暴露。赵希仲非常慌张,连忙说道:“厂长,我在厂里干了十几年,这些年我都兢兢业业,自问没有出过什么问题,您一定要帮帮我!”厂长摇了摇头,说道:“这是上面的决定,我帮不了你,你先回去等通知吧!”赵希仲垂头丧气离开了办公室,这一天他心事重重。下班后,他如行尸走肉般回到家中,他不想让家人担心,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晚饭后,赵希仲早早地上床睡觉,却怎么也睡不着,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深夜,老婆、儿子都已入眠,赵希仲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出了门,7月的天气,就算深夜也还是很闷热,赵希仲感到胸口发闷,他独自游荡在夜色中,很快来到了黄河边上。黄河水在河道中咆哮,空气中水蒸气带来了一丝凉气,让赵希仲在片刻之间清醒了不少。赵希仲眼望滚滚黄河,脑袋里仍是千头万绪,良久之后,他忽然仰天长叹,继而跳入了黄河,身体急速消失在浪潮中。赵希仲死后,他的尸体很快被当地农民发现,而他的身份也随之被政府公示出来,在兰州乃至全省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加害余立金同志,派出专案人员到兰州对赵希仲(过去与余立金曾共事)进行审查,一连围斗几天几夜,逼他伪造假证。赵希仲拒绝出具假证词,当即受到人格和肉体上的严重污辱和摧残,于1968年7月17日,投河而死。1979年,党组织为赵希仲平反,肯定他几十年来为党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可能是他对自己以往的错误选择有了反思,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终于选对了一次,拒绝写伪证诬陷曾与他共事过的余立金,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在无法忍受之下,用投河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憋屈的一生。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