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南下干部入川记(文/曹文进)

图文来源于娄烦作家公众号。

作者简介:曹文进,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娄烦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躬耕》、《都市》、《太原日报》、《晋中日报》》、《太行晚报》等报刊。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党中央在河北平县柏坡运筹帷幄,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泰山压倒之势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向南方和西北进军,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一个个胜利捷报不断飞向党中央。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迎接全国解放,党中央发出抽调老区干部支援新区的指示。

晋绥分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积极筹划部署,为新区抽调干部。于是,在临汾成立了晋绥分局临汾党校,由晋绥分局调集一批准备南下的党、政、军干部,集中临汾党校专门培训,时任临汾党校校长是贺龙元帅。

1949年4月,静乐县召开了干部扩大会议,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确定了支援大西南的调干任务。这是全县继1947年冯振江、王明夏等六位同志支援大西北,冯静卿等十位同志支援内蒙古之后的重要决策。这次支援大西北调干名额120人,数量大,时间紧,任务重,静乐县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县委组织部对南下调干的政策是:自愿报名,组织审核,党委批准。调干基本条件是:男干部必须是区长、区委书记以上职位;家属为军属待遇,干部配偶要求大脚板、初小文化,这样方可随军南下。

当时赵富堂同志是静一区副区长,在区里和全县干部中是最年轻的区长,他积极上进,在思想上早已做好了准备,便和爱人崔月娥商量好一切事宜,把仅六个月的女儿忍痛送给群众,找了个奶妈接走,然后夫妻二人分头做好双方父母的思想工作。此后,经过组织审查后,就报名南下了。

青年赵富堂

静乐县南下调干分两批调出,赵富堂、崔月娥夫妇等是第一批,同时南下的还有崔毓林(原名崔元林)夫妇、冯竞(原名冯海婵)等。1949年6月南下,由县委副书记王敖、副县长郭宪书、宣传部长褚培仁三人带队,这批干部大多数是经过革命斗争考验和多年锻炼的骨干党员。在他们信心满怀准备南下时,听到了一些负面言论,什么老不走边、少不入川,什么过了黄河就别想回家了,“四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蚊子苍蝇咬死人”,云云。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舆论所影响,都是信心坚定,坚决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南下支川。

1949年6月的一天, 静乐县委大院集中召开大会,静乐县委书记主持会议,县委领导欢送了这支队伍南下。那一天,阳光明媚,群情高涨,县委大院机关干部、城关市民群众、干部家属和学生代表上千人,敲锣打鼓,热情欢送,热闹非凡。

欢送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干部家属和亲人,他们热泪盈眶,拉着亲人的手,不停地嘱咐南下亲人,真是千言万语难舍难分啊!说实话,此时此刻,他们这些南下干部真要离开土生土长、多年战斗过的家乡,确实是心有不舍。但革命战士必须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大局。

队伍出发后,在刚出县城东门朝阳山庙下时,有人发现组织部副部长和司法科副科长两人不见了,有人说等等再走,有人说派人去找,王敖同志果断地说:“南下是志愿的,由他们去吧!继续出发!”

队伍来到下马城阳曲县,在向阳店住一宿,第二天中午到达太原。他们在北门洞休息,等待安排住宿,住处是天主教堂附近的一座小二层楼。他们绝大多数同志是第一次进太原城,在太原休整了几天,大家游览了太原的商业闹市区钟楼街柳巷等处。期间,带队领导对极少数人想不辞而别的逃跑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队伍从太原乘火车向临汾进发,行进到灵石口时火车中断,当晚住在赵城,第二天徒步到达临汾党校,住在城西的伍级村。

临汾党校共设七个部,赵富堂被编在二部。党校学员是按照职务和文化程度来分班的,正县团以上干部编一部,他们是以自习为主加辅导;高小文化水平的区长、区委书记以上干部编二部,学习方法是讲课加讨论;一般干部编三部;还有青年部、妇女部、公安部等几个部。学员大部分是来自晋绥、太岳太行区的地方干部,也有少数军队干部。

1980年赵富堂与战友重逢

正值九月,静乐县第二批南下干部由县武装部长李容带队来报到,加上其他地区来的南下干部,约两万余人云集临汾。临汾城西的伍级、伍密、金店等河西一带的村庄,几乎村村都住着南下干部。一时间,临汾成了南下干部培训中心。

学习的内容是听首长作国内外形势的报告,如何管理大城市,如何适应新区工作等。同时,介绍四川等地政治、经济、社情民意、地理情况、民情风俗等等。大家了解了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一些散兵游勇,还有反动的乡长、保长、袍哥、土匪特务等还比较猖獗,这些反动势力不识时务,负隅顽抗,南下干部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余孽。在临汾党校,学员们有幸聆听了贺龙元帅对国内外形势的做的精彩报告,会场上真是群情激昂,掌声雷动。大家个个豪情满怀,斗志昂扬。

经过集中培训学习,娄烦地区南下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学到了许多战斗和工作经验,更加坚定了南下工作的决心。

静乐县进军大西南的地方干部随军南下,沿途翻越秦岭,跨过剑门阁,冲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也目睹了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乱象,紧跟解放军队伍进入广元。在广元休息了两天,听了广元县军代表兼县委书记李林芝的情况介绍。第三天,随部队经绵阳三台来到中江县,开始政权接管工作。

老年赵富堂、崔月娥夫妇

踏过千山万水,历经风雨吹打,静乐县南下干部一百多人终于来到四川,在解放大西南战斗和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的斗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这些老同志有的留在四川,担任地方党政工作,有的调往北京、东北和山西等地,担任不同的领导职位,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娄烦地区大多数南下干部已经离开人世,但共和国的旗帜上永远飘扬着他们血染的风采,祖国和人民铭记着这些时代的骄子!

(本文根据赵富堂讲述而写,经改动后发表于2022年12月15日《太原日报》)

赵富堂,1924年生于山西省娄烦县羊圈庄村。1940年3月参加革命,1949年11月南下入川,曾任四川省中江县财政科长、民政科长、广福区长、龙台中心区区长兼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等职。1984年正处级离休,2009年享受副厅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