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是很多开国将帅命运被改变的一年,以一封信为源头掀起的轩然大波,让历史走向都被拨动了。
作为漩涡中心的彭老总自不用说,从此离开军队、多次遭遇磨难。还有黄克诚、邓华、洪学智、万毅、钟伟等人也受到牵连,往后生涯起起伏伏。
那次会议上,高级干部几乎人人要表态,越是亲近的人就越得出声。原红三军团的杨勇当时也说了话,言辞很玩味,有批评也有维护,不过仔细琢磨其实挺有道理,是很多人的心声。
一、渊源很深的将帅
1930年,杨勇经浏阳县委选派,进入平江黄金洞红5军随营学校政治队学习,结业后就进入红5军工作,从此开始跟随彭老总征战。
整个土地革命时期,杨勇都是彭总的部下,彭总见证了杨勇的成长。随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人分开到了不同战场。抗美援朝他们都担任过一个职务——志愿军司令员。
不过杨勇入朝时,彭老总已经在国内主持军委工作,直到杨勇率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后,两人的交集又多了起来。
1958年,彭老总领导的军委掀起了一场反“教条主义”运动,南京军事学院、总参谋部、训练总监部都挨了批。
在这场运动中,杨勇的感觉很不好,因为军事学院院长正是原二野司令员刘伯承。
力主批判的,是杨勇的老领导,挨了狠批的,也是杨勇的老领导。夹在中间,杨勇颇感为难,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遵从本心:
“刘院长工作很不容易,学院那么多苏联专家,中央一再强调向苏联学习、尊重专家的意见,这本身也是听从中央命令。1951年冬由刘院长负责的演习,就是一场“以我为主”的实际体现。
当时的环境下敢这样说话的人确实不多,好在大家都知道杨勇的品性,且北京军区司令员的位置重要,就没什么人借题发挥。
可还没等杨勇喘口气,次年一场更大的风波又来了。
二、秉承本心的批评
1959年那场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最初的“神仙会”,与会人员级别都非常高,且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畅所欲言。
但彭总递交那封信后,情况急转直下,会议规模随之扩大,杨勇便是在此时收到通知要上山的。等他抵达庐山,就被安排听了一遍先前会议的录音、大致捋清事情的经过。
杨勇心里更偏向彭总的观点,但风向已经明朗,他没办法去强硬支持,就想着能含糊过去就含糊过去,尽可能不说话。
只是在这种形势下,不表态是不行的,作为红三军团的旧部,杨勇也被点名发言。无奈之下,杨勇只好捡些不太重要的批一批。
杨勇说:“我很尊重彭德怀,怕他,有时候又不怕他。对他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有意见。平时他很粗暴,喜欢骂人。我认为他有两大自以为是:自以为忠心耿耿,自以为功劳大。”
这番话说得很有水平,客观来讲,彭总在工作作风上是有些粗暴,身边人没几个不挨骂的。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是会感觉很委屈,这点大家公认,杨勇并没有上纲上线。
而两个“自以为”就有明贬实褒的意思。谁敢说彭总功劳不大?从土地革命开始就一直是人民军队副总指挥,还率领志愿军打赢了抗美援朝,纯军事领域,谁敢说自己贡献大过彭总?
至于忠心耿耿,彭总为参加革命,抛弃了旧军队的高官厚禄,此后都坚定站在中央一边,甚至入朝之前也是得到他的支持才将事情敲定。这样的一个人,能说不忠心耿耿吗?
杨勇迫于形势,不得不批,但他还是坚持了原则,总结时说:彭德怀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无完人。但要说他反党,可能是我水平低,没看出来。
在场大多数人听后都默默点头,为杨勇这份勇气动容。奈何杨勇此时的分量没那么重,他的话没起到决定性因素,最终彭总还是遭到了处置。
会议结束后,杨勇感觉山雨欲来风满楼,他立即去一线部队实地调研,很快制作成报告呈递给中央。
他希望用这些实际情况来警示,尽快将部队风气纠正过来。同时也是在用行动支持彭总,表明彭总的担忧都已现趋势,并非要跟谁对着干。可惜,这些举动还是没改变局势。
三、实事求是的作风
从这些事中,我们能看出杨勇将军的性格——只从实际出发,绝不趋炎附势。但在特殊年代,他不是对方的人,就容易遭到对方的攻击,所以运动时期还是被“打倒”了。
1971年初华北会议后,杨勇被接回北京治疗身体,此时那些打击他的人自身处境微妙,有老部下就建议他立即揭发。但杨勇拒绝了,他说:
不行。他们最近几年的所作所为,我不清楚。如果他们确实有问题,组织上一定会查清的。不能因为他们曾不负责地整了我,我就不负责地去整他们。
这个态度让老部下肃然起敬,更钦佩他的浩然正气。
1977年夏,杨勇正式复出工作,北京军区在清理历史问题时,发现有份材料记录杨勇曾在一次会议上被某个干部从背后踢了一脚,特来咨询。
杨勇其实知道就是那人所谓,但不想落井下石,就回答:那次确实有人从背后踢我。可是,我当时被人按着头,没办法回头看,这件事我不能作证。
不久后那个材料中提及的干部受到调查,托了很多关系找到杨勇,希望杨勇帮忙作证不是自己踢的。杨勇听后当即火了:
“我不能作证你踢过我,同样的也不能作证你没踢过我。踢还是没踢,你自己最清楚,不必找关系托人走后门。”
后来杨勇住院,每天都会有北京军区的人来看他。
碰巧一个原北京军区的高级干部住在同层,此人当时跟风整过人,包括杨勇也因他吃过苦,所以此人每次来杨勇病房,大家都转头当看不见。还是杨勇怕他尴尬,主动打招呼解了围。
杨勇想着毕竟曾共事多年,不忍心对方被孤立,就跟妻子商量有空时也去对方病房里坐坐。妻子不解,病房里的护士也不解,杨勇却笑着指了指额头说:
“过去的事我不是不清楚,我头上的这块疤就是他主持的一次会上被人打的。可他主动找上门,是觉得自己做错事了。他现在的日子不好过,我们不要疏远他嘛。”
有如此心境,确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