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长安》:安史之乱爆发是因为李林甫走后没人镇得住安禄山了?

《弃长安》 张明扬著 天地出版社

公元755年,中国历史发生了一件影响长远的大事件,如日中天的盛唐在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下,成为过眼云烟。而作为盛唐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在一日清晨,玄宗在数千护卫的保护下,携家眷近臣,逃离了长安城。大唐盛世就这样轰然倒塌了,此后的唐王朝深陷安史之乱的遗祸中,直到宋朝澶渊之盟的签订才算真正告别这段历史。

几乎聚焦于此事件的人们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放在皇帝李隆基身上,通过皇帝的视野看历史的错与对。但当我们带入这段历史中,从唐玄宗出逃开始,由法度秩序到伦理道德,世道随着混乱逐级崩溃。既有出逃的皇帝,也有投降的“忠臣”,既有抵抗的小吏,也有吃人的恶霸。当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拨动,你会发现大唐盛世的代理人,其实是皇帝身边的宰相李林甫

历史作家张明扬,以《弃长安》这本书,串联起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讲述大唐国都长安城被遗弃后的人和事。书中的章节标题非常有意思,分别叫出长安记、李林甫的盛世、杨国忠的预言、颜杲卿的舌头、哥舒翰的膝盖、杨玉环的香囊、李亨的中兴、张巡的牙齿、回到长安。以一去一回带出了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闪过光的人物,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史之乱中那些残酷的现实。

唐代中期就有一种说法,认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任。李林甫在历史上也一贯是权相、奸相、小人的代名词,如果我们看整个玄宗朝四十四年,共任用宰相二十六人,被人们誉为开元贤相的姚崇宋璟两位拜相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六年三个月,而李林甫一人则为相近十九年。虽然“开元盛世”的定义深入人心,但玄宗朝的盛世,一直延续至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起兵前。作者在这里提出,如果从广义的四十多年的盛世来看的话,李林甫才是执政时间最长,对玄宗朝影响最深的“盛世”宰相。

李林甫的品格为世人所诟病,尤其与他的前任张九龄相比,李林甫更显得道德低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林甫的行政能力非常强,与面对财政问题一头雾水的张九龄不同,李林甫大力推动唐朝财政改革,从按人头征税过渡为按土地征税,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大充实了国库。另外唐代是个对外扩张型的帝国,他们的将领士兵在边疆战事频繁,传统的府兵制已经满足不了帝王拓边的需求,滋生的反战情绪,让皇帝的愿望和百姓的夙愿背道而驰。而李林甫则推动大唐改变征兵模式向募兵制靠拢,使得兵农一体化的兵源转为职业军人。还有《唐六典》的制定等等,均显示出李林甫作为宰相的魄力和手腕。安禄山未反叛时,每每拜见李林甫都心惊胆跳,甚至比起玄宗来说他更害怕李林甫。这样一个人他的执政才能确实是天赋,他能够坐稳宰相之位,更来自于他对玄宗一举一动天然的敏感。

像李林甫这样的人,虽然权倾朝野,但看起来更像是皇帝的家奴,没有威胁主人威胁皇权的能力。既能服从自己的权力意志,又能在执行中善于变通。李林甫极大地迎合了玄宗的任性、倦怠、欲望和那些不可言说的想法,既能大权在握为最高领袖,又能大胆放权不必事事躬亲,这样的人哪个领导不喜欢。

李林甫有着一大功能,就是干玄宗想干却又不方便干的事。开元二十四年,玄宗和太子李瑛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破裂的边缘。基于自己的上位史,玄宗对于皇子特别是太子的政治态度一向施以严密的监控,极大地压缩了太子的政治空间。但就在这一年,玄宗发现太子日渐年长,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太子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他的权力受到了挑战。武惠妃的政治操作也极大地恶化了玄宗与李瑛的父子关系。李隆基在李林甫的鼓励与配合下,在一场“一日杀三子”的人伦惨剧过后,铲除掉了太子的势力。随后选择没有任何前朝、后宫势力的李亨作为新太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倦政情绪加深、权力意识加重,玄宗对于太子李亨也充满了猜忌。在这种情势下,李林甫贴合上意,从天宝五载开始对太子发动了几次致命的打击,史称“天宝三大案”。

李林甫对玄宗的忠诚,大大打击了太子的威信,对此连远在幽州的安禄山都知道了,因此才有了那句“只知陛下,不知太子”的愚忠人设。估计安禄山也是听闻了李林甫对待太子的狠劲儿,才会对他那样恐惧。作者也分析到,由此可见地方将军对于中央太子的藐视,太子的政治威胁几乎为零,这不免让人担忧,一旦李林甫失势,玄宗老矣,下一代还有谁能镇得住这些将领。

李林甫不惜得罪下一任领导换取玄宗的信任,这也注定了他的命运。李林甫发动的三次攻势,都在即将废掉太子的关头被玄宗叫停。其实,玄宗只是需要一个弱势太子,一个背后没有政治势力的太子,一个与前朝宰相争斗的太子而已。而李林甫,一味的充当玄宗的打手,最后即使是没到新君接任清算的时刻,也会在权力中被抛弃。

李林甫之子李岫一直担心父亲会为权势所反噬。一次随父游园时看到一个苦力拉着大车走过,趁机跪倒在地,哭着对父亲说:“父亲久居相位,怨仇满天下,一旦大祸临头,恐怕想跟这个苦力一样都不可得。”李林甫默然良久,喟叹道:“已经是这样了,能怎么办呢?”

李林甫得罪的人太多了,他只能紧攥权力不撒手,越是动手铲除威胁者越是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这还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在以帝王为意志的权力意识中,谁都是玩物。而后在弃长安后更是无法以忠奸好坏来分辨众生,与李林甫、杨国忠齐名的奸相卢杞之子却节烈而闻名,诗人王维之降与名将哥舒翰之降大有不同。而通过《弃长安》这本书使我们免除一些固有的滤镜,拨开迷雾才能看到历史人物在当时情境下的苦与难。

(原标题:安史之乱爆发是因为李林甫走后没人镇得住安禄山了?“盛唐家奴”李林甫)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洪宇

流程编辑:u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