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帝师之称的太平宰相——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人(南昌进贤县),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公元1038年,晏殊48岁升任为宰相,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新余玉浪垱下晏氏族谱中的神童祖公——晏殊

宋朝年间,江西曾经是国之要地、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在科举、仕宦、辞章、学术、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多得的贡献。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江西士人总有舍生取义的铮铮表现,这也反映倔强争胜的赣人气性,在文学创作上显示为精神相通的普遍性,而晏殊就是其中一位最为杰出的伟才之一。

晏氏古井、晏殊宗祠

据史记记载,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55岁的宋真宗驾崩,年仅12岁的太子赵祯继位,封号为宋仁宗。当时31岁的晏殊已是翰林院学士。宋真宗去世时刘太后遵守遗嘱暂时临朝听政,念在晏殊在东宫教导太子赵祯多年,受重任为判吏部流内铨,负责给国家考核官员,拟定差遣,相当于现今的组织部工作。

公元1025年,35岁的晏殊因参与编撰《真宗实录》加上同为仁宗授业恩师,提拔为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现今的军委副主席),且当时晏殊还兼任着刑部侍郎。

公元1032年,41岁的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

公元1033年3月,宋仁宗母亲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后任命的大臣,全部下贬到地方为官,晏殊也没能幸免,带着礼部尚书名衔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任职,不久又改到毫州(今安徽毫州),之后又带着刑部尚书名衔,转辗任知陈州(今河南周口市),历经5年之久。

公元1038年, 48岁的晏殊被宋仁宗以御史中丞,三司使得任命把他诏回京,之后又升为宰相,这就是晏殊权力的巅峰期。

晏氏沙河村——抚河

54岁的晏殊再次遭贬而放外,并且一放就是十年,直到公元1054年,已经64岁的晏殊,才因病获准回京。

仁宗留下晏殊,封其为迩英阁侍讲,为自己讲解经义,每隔五日觐见仁宗一次,仍然按照宰相的礼仪相待。公元1055年正月晏殊因病去世,享年65岁。

吾祖公这位为北宋不断输送人才的著名宰相,终于走完了他这传奇的一生。重回始祖故里,每每回味在几百年前大宋朝这个文人多如繁星的时代,晏殊祖公至今有着非常重彩的一笔。


(新余玉浪垱下晏氏墉祖卅六世、赓公卅世孙 晏松华,字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