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以弓喻政”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理性、克制和谨慎的帝王,在历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能感受到这一点。他还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跟政治治理联系起来,探求规律,寻找共通之处,不断自我提醒,在为政方面,始终保持一个小心翼翼的状态。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知。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李世民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是一个内圣外王的典范,对内的自我修为,对外的执政能力,都是一流的。

本文以历史记载中发生在李世民身上的小事,以及他所说的相关言论为素材,以进一步走近这个人,体会其伟大的人格魅力。

有一次,李世民对太子的老师萧瑀说:“我从小就喜爱弓箭,曾收集过十几张优良的弓箭,我一直认为我所收集的都是最好的弓箭,最近我把我收集的良弓拿给弓匠看,弓匠看过之后说,弓是好弓,但材料都不是好材料。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弓匠说,木心不直,这会导致脉络偏斜,弓力虽强劲,但射箭出去却容易走偏。我听后恍然大悟,自省当初检查不够内行和精细。试想我以弓箭征战四方,自认为对它如此熟悉了解,却仍然在认知上不能尽善尽美,有所欠缺,那么天下之大,我治理国家,事务之多,又如何全部知道,全部知悉,定会有一些缺漏之处。”

于是,李世民随即下令,京师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到中书内省值班办公,他自己常常接见他们,亲自查询听取底层民间的疾苦和基层的政治治理得失。

这则故事对我们的震撼处是什么?心有所思,但凡何事,都能跟自己所关注、所思考、所上心的那件事,联系起来。李世民由一张弓的鉴定,联想到治理一个帝国,必须谨小慎微,勤勤恳恳,兼听则明,多元了解,虚心听谏,察纳雅言,如此,这个国家才敢说,没有大的治理上的漏洞。

李世民常对自己的官员说:“想看到自己的样子,可以照镜子,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靠忠臣。假如君王自认为英武过人,从而刚愎自用,不听意见,臣属之中,溜须拍马的自然也就会多起来,果真那样的话,君王失掉江山,臣属自然也无法保全自己,君臣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你们应该自我鉴戒,不吝批评,看到政府有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来。”

此处我们能读出什么?循循善诱,鼓励臣下,要善于批评,多多批评,言外之意,不用多说,君王自己也只会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还有一次,李世民对官员说:“人们都说天子至尊,没有他怕的,其实非也,并非如此。天下对上畏惧天神的察看,对下畏惧百官的注视,每天小心翼翼地处理政事,唯恐上不合天意,下辜负人心。”魏征听后说:“陛下所言,正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纲领,愿陛下能谨慎警惕,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则尽善尽美矣。”李世民的确做到了,甚至比魏征所设想的还要好。

李世民在至高的位子上,还能保持那样的“人间清醒”,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作为一个帝王,他很了不起,只单纯作为一个普通人,从人性的角度看,他同样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