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张好好的选择,悲哀吗?所谓人间清醒:先谋生再谋爱

欢迎关注

张好好出场的时候,就是京城唱歌出名的官伎,她和其他出身贱籍的女子一样身份低贱,不是自由身,但是她又和其他女子不一样,她有她的生活目标和高度,那就是她凭借自己的唱歌当上了花魁,享受皇帝御赐的殊荣,由天下最会写曲子词的柳九官人为她牵马引路。

可谓是名动京城,万众瞩目,连宋引章都被感染,内心有了第一次的真正觉醒。

很多人诟病张好好对宋引章说的那番话,因为以色侍人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在剧中很多场合出现都被诟病,但是等到剧终再回头看,或许我们都把重点找错了。张好好这番话的重点不在于前半句告诉宋引章,拿朝廷俸禄技艺傍身这些话,而是后半句,凭借自己的能力本事,不自卑不轻贱自己。

命运让她们无法选择出身,但是自己要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这就是张好好的人生目标。

但是这并不代表张好好不接受现实,相反她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不比赵盼儿差。她是皇帝御赐的花魁,可是去箫相府助兴后场的时候,也会告诉宋引章,她们的地位的确不高,连相府的下人都可以对她们呼来喝去。

你会发现,张好好从来没有拿御赐的名气去为自己争取什么,相比之下柯相给宋引章琵琶上的题字还能让宋引章拿着吓唬吓唬管河堤的小官。因为张好好就像她的名字一样,一直是低调清醒地活着。

生活给我们无限可能,但是很多时候也只给我们一方天地,在这有限的天地里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道理赵盼儿知道,张好好也知道。

就拿脱籍这件事情来说吧,很多人说赵盼儿太双标了,她一边自己早早脱籍了,另一边又劝宋引章别着急脱籍,其实看看张好好就知道了,赵盼儿还真不是双标,相反她是真的有为宋引章打算,筹谋靠得住的幸福。

按照当时宋朝的制度,像赵盼儿是犯官家属身入贱籍,是一种惩罚,而张好好、宋引章属于几代人都是乐工为贱籍,她们不仅在贱籍还属于教坊司,是拿朝廷俸禄的,所以脱籍的正常规定是到了一定年龄就可以脱籍,在这之前就算再有钱都不能为自己花钱脱籍。

整部剧看完才发现,关于贱籍这个制度是当时维护士大夫利益的一个附属品,不让脱籍可以说是不让这类人群流失,不让通婚只能做妾,也是为了固化士大夫阶层利益不被其他阶层冲击。因为母亲是妾,预示儿子也不能继承家业,是庶出。

这种制度当然不合理,这是当时阶层统治的管理手段,这里不做更多讨论。我只是想说,脱籍对于她们来说很难,等看完这剧,会发现脱籍这件事情非常难,包括帝王也不能改变其根本的制度。

可能你会说,那赵盼儿怎么就轻易脱籍了?其实不然,赵盼儿脱籍是她父亲的旧部下,也就是说也是官身,专门来钱塘办这件事情,救出了赵盼儿。也可以给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做官的人是可以让其脱籍的。

但是,就像杜夫子对欧阳旭说的那样,官家是可以去找关系帮其脱籍,但是宋朝一代言官很厉害,为了官声大多数人不会平白无故去做帮人脱籍的事情。

说这些都是为了说张好好,很多人说张好好和池衙内好了那么久,为什么池衙内没有帮她脱籍?我想,不管是张好好还是池衙内都是想过脱籍这件事情的,毕竟张好好只有脱籍了,他们两个人才能成婚。

问题就出在,池衙内无法帮助张好好脱籍。看过池衙内修河堤那场戏后就会明白,他终究是民,不是官,就算他是京城十二个行业的总把头,但遇到一个管理河堤的小官,他都无法抗衡,逼到要给舔鞋的地步,最后还是宋引章拿着琵琶和赵盼儿联手化解了一场危机矛盾。

看完这场戏,我就明白了,池衙内和张好好相处那么久却不提帮忙脱籍的缘故了。不是不想,是无能为力。池衙内知道,张好好更是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她还知道,像她这样越出名的官伎,就更不容易脱籍,这一点赵盼儿也清楚,所以才一直劝说宋引章不要着急这件事情,因为急不得,宋引章的琵琶技艺艳压全芳,连张好好都被比下去了,试问她能轻易脱籍吗?

现实历史中可查的事情,苏轼去杭州当通判,因为新知州还没有上任,他暂代行使职责。一位官妓年老申请脱籍,他同意了,另一位官妓听说也去申请,可苏轼没有同意,他是这样说的,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意思就是,你走了爱慕你的那些人怎么办?所以不允许脱籍嫁人。

这就是当时的现状,也是张好好和宋引章的现状,这个现状张好好看得很清楚,赵盼儿也清楚,只有宋引章把这件事情想简单了,但是我并不想说宋引章想脱籍有什么错,她的错在于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

记得电影《教父》里有说:“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也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剧中的女子包括宋引章在成长后都成为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间清醒之人,所以她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幸福。

对于张好好来说,有人觉得她最后的结局不怎么好,和池衙内的CP也散了,很是可惜。我倒是觉得,这是张好好在经历了事业和爱情的繁华之后的慎重选择。

张好好爱池衙内吗?她是爱的,她应该是一直希望这样好下去,等到自己脱籍的一天可以嫁给池衙内。可是池衙内爱她吗?有爱过吧,但是这份爱是没有根的,一场口角之争就让两个人都寒了心,让两个人走散了,感情崩塌,我只能说池衙内没有认真地爱过。

当张好好跑上桥追不上池衙内的时候,她就彻底明白了,池衙内没有那么爱她,这样的爱情根本无法支撑她想要的生活,或者说后半辈子的归宿。

无论是花魁的风光还是池衙内的宠爱,就像《桃花扇》里的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大概就是张好好走下石桥的心境吧。

张好好的一切选择喜欢顺势而为,她没有刻意地去找人帮她脱籍,但是有脱籍的机会,她也不会轻易放弃。她遇见了一个愿意帮她脱籍的人,这个人是一位外放官,有能力帮她脱籍。因为是外放官,一旦张好好脱籍就会远走他乡,在上任的那里不会有太多人知道张好好的出身。这样就远离了很多非议。

更重要的是,对方愿意娶她做如夫人续弦,不再娶正妻,由她掌家。如夫人还是妾,但是举行婚礼,有夫人的待遇,只是没有正妻的名。张好好知道,贱籍就算脱籍,也不能和官身之人通婚,最多只能是妾,对方能待她如夫人,已经是尽力而为了。

如果说顾千帆把自己的房契工资卡都交给赵盼儿是一种爱的表白,是实实在在的爱,那么这个男人对张好好做的这一切也是爱的表达,至少是要认真对待和张好好成婚之事的。

就这一点也比池衙内靠谱很多。张好好遇见了,相处过了,也考察过了,做出决定和这个男人远走他乡去过自己的小日子,真的不悲哀,相反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这是她的选择,她想要的生活。

不要觉得这样的权衡选择之下的婚姻没有爱情,以张好好的情商和这份人间清醒,她会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温度有感情。

我们总以为有了让人海誓山盟的爱情才会有美满的婚姻,殊不知,真正的幸福婚姻需要先有谋生活的能力,才会有谋爱情的可能。你觉得呢?

(图片均来源于电视剧《梦华录》截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