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去世后,华国锋为什么能继任总理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十里长街送总理。

因为周总理的巨大威望,在他去世后,谁来继任总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当时,毛主席也非常悲痛,为周总理的去世而伤心,也为这么大的国家如何治理而担忧,急需找到一位新的总理,来挑起这副重担。

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并经政治局讨论通过,由华国锋担任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在三个月后成为正式的总理。

不过,在毛主席提议由华国锋担任总理时,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因为当时还有很多老同志健在,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要比华国锋更能胜任总理职务,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选年轻的华国锋担任总理呢?

对于这些质疑,毛主席早就料到了,于是,就借着一次开会的机会,向大家阐述了重用华国锋的几个理由。

第一,华国锋是一位年轻干部,年富力强。

考虑到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出来的开国功勋,当时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了,而总理的工作又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非常消耗体力和精力,年纪太大是很难胜任的。

而华国锋当时刚刚5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是非常合适的。

另外,从新中国未来建设的角度出发,也需要年轻的干部顶上来,所以,毛主席选择华国锋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第二,华国锋的革命经历很丰富。

华国锋1921年出生于山西交城,在求学期间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很早就是各种抗日活动的组织者,能力非常突出。

后来,华国锋加入了抗日游击队,还担任交城县牺盟会秘书,加入了共产党,在非常艰苦的抗日条件下,大力发动敌后抗战,巩固抗日根据地。

毛主席还重点讲了华国锋的一个功绩。在这期间,华国锋一边指挥游击队作战,一边发动群众参军报国,据资料统计,华国锋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共发动了一万多名青年参加八路军,他指挥过的百人以上规模的战斗也是数不胜数,而且都是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大胜。

大家都知道《吕梁英雄传》,实际上,作者在深入吕梁地区采访一些民兵英雄的时候,大家都推荐他写写华国锋,因为他才是组织民兵的高手。

但是,华国锋为人很低调,不允许宣传自己,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这些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华国锋继续发动群众,保障一线部队作战,每次都是超额完成任务。

第三,华国锋的基层工作经历很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华国锋主要主持地方工作,担任过湖南湘阴县委书记、湘潭县委书记,一边推进土改,一边剿匪,还要指挥广大群众与天灾、贫穷作斗争。

在这期间,华国锋最大的功绩就是抓农业生产。新中国的建设任务很重,但是,如果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力气搞建设,因此,华国锋要求各级干部,必须经常走基层,体验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老百姓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必须全力解决好。

华国锋还积极推进农业合作化,湖南第一个农村合作社就是由他创立的,并在1955年的全国大会上介绍了经验。

华国锋在湖南工作了22年,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华国锋主政湖南期间,高度重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项目,是这个项目的坚定支持者,如果没有华国锋当年的支持,杂交水稻可能就不会发展得这么快了。

第四,华国锋人品好,忠厚诚实。

华国锋虽然年轻,但并不像其他年轻干部那样浮躁、好大喜功,而是能埋下头来干实事,兢兢业业,非常务实,取得了成绩也从来不邀功,不允许宣传自己。

而且,华国锋的原则性极强,遇事敢于斗争,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这一点,与毛主席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正是这些因素,让毛主席对华国锋非常欣赏,从1971年就把他调到中央,协助周总理工作,1975年又提拔为副总理。

周总理去世后,华国锋继任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资料:《炎黄春秋》《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