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平定四海君临天下的开国君主,也是在遗憾中孤独离世的太上皇

他不仅一手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初唐的政治格局,并大力兴修水利,进一步完善律法,为帝国在日后走向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史料记载,李渊宽仁容众,武艺超群,童年的经历磨练了他的心智。在父亲病故之后,与李渊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撒手人寰。此时,李渊的发妻窦氏,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暗淡的生活,温暖着他悲凉的心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窦氏,北周神武郡公窦毅之女,自幼喜读史、善书学,才貌出众。与李渊喜结连理之后,生下四儿一女,让原本几渐凋零的门庭重新兴旺起来,或许,这段日子才是李渊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617年,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时,窦氏已于四年前病逝,而三子也已早夭。至亲的不断亡故,让李渊更加珍视骨肉亲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或许,当52岁的李渊决定晋阳举兵的时候,并不是完全为了权利的欲望,更多的是因为多年来盗匪横行,兵荒马乱,征战杀戮连年不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渊一定相信,只有成为真正的王者,才能保全家人的平安。但不会有人知道,一个澄清宇内,以唐代隋的起兵方案,已经在他的心中铺陈蓄势运筹千里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时晋阳的地理位置:北部有东突厥雄霸草原,南有隋朝旧势力,此时起兵必然会腹背受敌。

为了稳定突厥,李渊写了一封文字谦卑的书信给突厥的始毕可汗,表示愿与突厥和亲结盟同入京师,只要不侵扰百姓,长安城中的金银玉帛皆为突厥所有,若是因路途遥远不愿劳师南下,也可坐享长安城里的财物。

始毕可汗见到如此谦卑的书信,内心的骄矜之情油然而生,又见不用劳师动众就可坐收渔翁之利,当即表示赞同,并表示愿意提供士兵和战马的支持。

这样,数百年来压制中原的劲敌,竟被李渊的这份谦礼和权宜,消解于笔墨往来之间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是,李渊经过仔细的筹谋,昭告天下: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广之孙十四岁的杨侑为帝,并为起事披上了“匡扶社稷,安抚天下”的合法外衣,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缔造了统一的战线,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西进长安的途中,不断许官加爵收买人心,以八面玲珑的政治和外交智慧,游刃在隋朝、突厥和天下人之间。最终仅在半年之后,就坐拥关中正朔,代隋而立,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开国君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然而,就是这样拥有雄才伟略的一代开国君主,在面对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之间暗流涌动的权利争斗时,非常珍视骨肉亲情的李渊,始终无法将杀伐决断用在自己的儿子之间。如何阻止百年之后手足相残的惨剧上演,成为李渊有生之年唯一的牵绊。

但是,李渊怎么也没想到,这场令他夙夜难安的兄弟争斗,竟然是以最野蛮的方式,在一个初夏的早晨瞬间终结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结束了权利的争斗,李渊的三个皇子,转瞬之间两位丧生,还有同时丧生的十一个皇孙。

一夜之间恍如隔世,人间至痛莫过于斯。死亡就像是一杆秤,用于衡量那些逝去的光阴,倘若九年之前,李渊没有走出太原,只是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晋阳留守,不知那乱世兵燹之下,如今的一家老小是否都还活着?

公元635年,71岁的李渊悄然离世。临终之前这位曾经至高无上的开国之君,念念不忘的,仍旧是:承继汉魏,重振礼乐的家国梦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千秋功过后世如何评说,或许李渊已无意深究,只是默默地躺在自己的陵寝之中,俯看着子孙后世书写着新时代的历史篇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