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显赫一时的票号“天顺祥”,其中除风头一时无两的“钱王”王炽坐镇外,其膀臂“西南巨擘”李耀廷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李耀廷〔图源网络〕
李耀廷其人及其家世
李耀廷,原名李启荣,后改正荣,字耀廷,云南省昭通府恩安县人(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旧历十一月二十五日,民国元年(1912年)辞世,享年75岁。
祖父嗣璋,积学未显。父洪泰专务力农;母迟氏,乃鲁甸迟家坪人氏。弟兄七人,名启荣(即正荣)、启华、启富、启贵、启先、启纲、启芳,正荣居长,二弟启华在战乱中遭疫夭折,时年仅十八。
李耀廷先娶黄氏、继娶董氏,再继徐氏。其膝下三子三女,皆董氏所出。其中长子调阳十岁时早夭,次子李湛阳、三子李龢[hé]阳均留学日本,皆声名显赫。
▲李龢阳〔图源网络〕
李家虽然贫困,但李洪泰仍然敦请塾师,对七兄弟从严训督。因此,李耀廷也读过几年书,粗识文字。“因家庭窘困,(身为长子)便随父务农。是时,清廷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商旅裹足,民不聊生。”
但在咸丰七年,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也不能继续维持。由于战乱、饥荒、瘟疫,他的祖父母、父亲、姑父母、妻子、二弟相继死亡。其余死里逃生者,也只能艰难度日。长兄如父,一家人生活的重担都挑到他的肩上。
立号乡梓:战乱之中的李耀廷
在战乱无法耕作之时,李耀廷只能出入于戈鋋[chán]之间,忘身冒险,做小生意谋生。
据《西南工商巨擘李耀廷》介绍,“他遍向亲友借得三千钱,到迤车讯买叶子烟,绕道运至永善之黄坪、黄果树卖。卖后将本利买成食盐,背回江底一带卖,每次往返绕道三百余里,历时二十余天,可获利数倍。”这应是李耀廷经商之始。
在回民起义中,当地人为了躲避战乱,便避居仙人洞内。一时躲避尚可,洞中潮湿,不可久居。为此,同治二年(1863)李耀廷与洞居乡人议定:在仙人洞附近选一易守之地建立村寨,购置兵器、练武自卫。村寨建成后,号为“松柏营”,从此名闻乡里。
同治四年,李耀廷入镇雄州武庠[xiáng](即武学学堂)。同年秋天,贵州毕节猪拱箐(地名)的陶三春等人,率领当地苗人攻入与之毗邻的云南省镇雄州等地。消息传到省城,时任云南省布政使岑毓英奉命征讨,率军进驻昭通,令各州县协剿,命松柏营进征。
李耀廷率队奉命前往,与岑军会合,其军容整肃给岑毓英留下深刻印象。乱事平定,李耀廷以功保官都司,赏戴花翎,后又以其他功劳改保分省补用知县,并加同知衔。
同治五年春天,滇中巨万王炽从昆明贩运普洱茶、火腿数十驮到四川,三十余人武装押运。途中,夜宿鲁甸之桃源,被盗去长矛二支。为此,王十分愤怒,具礼品名片慕名访李耀廷求助。
▲李耀廷重庆老宅——卜凤居〔图源网络〕
相见后,王说明来意,李慨然允诺,并代找回所失原物。二人互相欣赏,十分投契,致使李王结为终身契友,义若金兰。
二人成为密友后,王炽力劝李耀廷弃戎从商,他认为:无论做官经商,皆可位居人;而且官场复杂,很难全身而退,不如退而经商。在王炽的劝说下,之前经商尝到甜头的李耀廷也深感官场险恶,遂从之。
李耀廷与“天顺祥”
此后,李耀廷经商于昭通宜宾之间,后与人合伙在宜宾开设荣茂公商号。光绪六年(1880),荣茂公号亏本收庄,王炽遂邀请李耀廷加入天顺祥,并称:“在前席茂之、孔孝纲、俞献建等无银入伙,余每人分与人力红利10股。今兄进号,亦无银入伙,仍照分兄人力红利10股。”
席茂之等人为天顺祥老股东,且此时天顺祥经营了15年,具有相当规模。由此,也可见王炽对李耀廷的重视和认可。
在改换门庭后,李耀廷即去汉口、上海等城市了解风土人情,调查生意情形。不久,王炽回云南为母亲奔丧;此时又值滇号管事病故,王炽坐镇昆明,以滇号为总号,渝号为分号,委任李耀庭任渝号管事,管理事务。
凡外埠之管事、司事,昆明总号派出后,均应先赴重庆面见李耀廷,听其谋划部署,方可就任;且,信息通报,重大决策,均由渝号密信发出。实际上,渝号成了天顺祥的业务中心,李耀廷是天顺祥的实际经营者和管理者。
天顺祥原系商号,由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李耀廷顺应形势,逐步经营汇兑、存、放、开展票号业务。光绪年间,天顺祥盛极一时,总号设在昆明,业务中心在重庆,分号设在北京、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南京等地,遍布十五省。此外,天顺祥还在香港设有分号,越南海防设有代理处。
在当时,川东道尹唐炯督办川省外务,急需银十万两,清廷一时无法运到。重庆各大商号、票号也倍感无力。当此之时,王炽和李耀廷十天内即筹现银十万两,雇挑夫一百人,身着“天顺祥”字样褂子,由王炽亲自押送到道尹衙门,不可谓不轰动一时。
此后,凭借与官府的支持和良好的商业声誉,天顺祥又扩展军饷、粮饷、协饷、丁赋等业务。当庚子之乱时,慈溪西逃,天顺祥贡银济困,深得清廷欢心。天顺祥也因此结交了王公大员,声名显赫一时。
走向现代的李耀廷
除了资本运作,李耀廷也开办了一些民族工业。
光绪二十五年,李耀廷聘请专家在四川勘探油、气,派人到日本考察学习开采石油技术,并设立顺昌公司,在四川蓬溪钻探油井,开采石油,经营颇有成效。
光绪三十二年,李耀庭七旬大寿,李家从上海购来一台100千瓦蒸汽直流发电机,安装在寿堂和戏台上。这很有可能是重庆的第一照电灯。
光绪三十三年,李耀廷投资,由其次子李湛阳出面,与人合作,开办了烛川电灯公司。此外,他还投资了川江轮船公司、在重庆开设潼川锦和丝厂。
光绪二十九年,李耀廷最重要的商业伙伴王炽病故,天顺祥由其子王鸿图承继。其实,在王炽活着时,天顺祥隐隐开始走下坡路,其去世后更甚。
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和资本的入侵,新兴的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天顺祥业务遂一落千丈。
宣统三年(1911),天顺祥结束营业,李耀廷也退隐江湖。
同年,李湛阳、李龢阳兄弟在重庆修建了李家私宅花园,即现在鹅岭公园。李家花园又名“礼园”,是李耀庭两个儿子送给老父亲的礼物。
▲重庆鹅岭公园〔图源网络〕
第二年,即民国元年(1912),李耀廷的人生走到了尽头。这礼园也“为他人作了嫁衣”。民国时期,国府要人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及外国使节等都曾寓居礼园,成为民国政府的中心之一。
李耀廷曾经依靠清廷的力量,方才崛起为“西南巨擘”,但其家庭与革命党人的“暗通款曲”同样不可忽视。
其次子李湛阳,毕业于日本警政学校,早年追随孙中山,为同盟会骨干,担任过重庆蜀军政府财政部部长。三子李龢阳,留学日本,认识孙中山。
李耀廷的个人政见尚不可知。当宋育仁到重庆创办《渝报》,鼓吹新思想时,李耀庭捐款支持。但,据说他又是个改良主义者。
作为一名商人,李耀廷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局变动的牵连,他一边想要“保全时局”,“不让美利与诸邦”;一边,他又不反对两个儿子与革命党人的密切往来。在历史的大势面前,他亦步亦趋,实践着走向现代。
李耀廷与昭通
李耀廷祖居昭通,且其三十岁以前都居住在昭通,是不折不扣地昭通本地人。
威廉·埃德加·盖洛眼中,“昭通是个跟四川省进行商贸交易的重镇。布匹和食盐是主要的进口商品。药材、蜂蜜和黄铜是主要的出口商品”。同时,在姜亮夫看来,“昭通的农业仅可供糊口”,是一个“以商业为中心”的地方。
因此,李耀廷出外闯荡,在昭人间大抵不是个例。由于安土重迁,大多商人获利后仍会选择衣锦还乡,李耀廷也不例外。
1908年,李耀廷就在昭通老家修建了李氏家祠。在此之前的光绪十八年,由于昭通遭遇大旱,后又遭遇大洪水,民众生活困苦。
▲李氏家祠俯视图〔图源《昭通文物古迹》〕 ▲李氏家祠俯视图〔图源《昭通文物古迹》〕
李耀廷念及桑梓情谊,先是“捐棉衣千件,合银五百两,外捐现银五百两”;此后,又“在重庆劝募,复倡捐银四百两”;又恰逢“该厅雹灾,另捐赈银二百两;兹又捐买积谷银四百两”。李耀廷前后计共五次捐银二千两,并在川中代募赈捐至万余金之多。
连昭通县知县龙文都称:“似此好义行仁,乐善不倦,洵为合属所难能。”
而李耀廷对家乡的情谊也并未在其死后断绝。
己未岁(即民国八年,1919年),“(李湛阳)由滇回昭,因祠堂修建,未曾开祭,始行典礼,其时遇岁大饥,遂与同志谢文英等筹款赈济事详赈恤。”
也就在这一年,昭通学生与驻军蒋光亮部起了冲突之后,驻军把昭通中学戴仁甫、刘陶庵两位老师抓起来。为了化解冲突,校长先生姜思敏(姜亮夫四叔父)偷偷跑到昆明去告状,驻军便把姜思孝(姜亮夫大伯父)抓起来。
据姜亮夫回忆:“这时候姜家只有姜思敬(姜亮夫二伯父)一个人了,父亲(姜思让)在重庆教书不在家,除了二伯父外,家里最大的男人就是我。(我)作为长孙,只好到处联系士绅。所以天天晚上我就去找昭通的士绅,后来知道了一个李劲风(即李湛阳,劲风其字),李劲风是昭通最大的一个在野官僚,他是做过国会议员的,而且是驰名的大字号天顺祥老板的大儿子,很有力量的,他回昭通祭祖,只有去(李家祠堂)要求他帮忙了。”
▲姜亮夫〔图源网络〕
姜亮夫时年十五、六岁,已不再是少不当事的年纪;而且,出身当地大族,也领导过学生运动,对于昭通地方形势比较了解。综而观之,其对于李家势力的判断应当符实。
此时,天顺祥已然偃旗息鼓,老一辈的王炽、李耀廷已为历史。而天顺祥的传说,仍然在流传。
参考资料:
[1] 李正荣:《恩安李氏宗谱》,清光绪三十四年,中西书局铅印本。
[2] 卢金锡:(民国)《昭通县志稿》卷七2b—3a,民国二十七年,昭通新民书局铅印本。
[3] 贺以明:《西南工商巨擘李耀廷》,《昭通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4] 姜亮夫:《回忆录》,《姜亮夫全集》第24册,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5] 邓又萍.重庆近代不能忘记的民营首富[J].重庆与世界,2013(0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