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朝十三州:为什么南方的几个州,各个都是“巨无霸”?

汉朝实行的明明是郡县制,为何常能在史书上看到州、郡、县呢?而且,为什么南方的州的疆域远比北方的州要大?如果不了解历史,确实会对这些问题感到很疑惑,今天我们就仔细来谈谈汉朝的“州”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汉武帝设十四部

汉朝建立的时候,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实行郡县制度。郡的长官为太守,和中央的九卿是相同地位。

公元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部州。分别是凉州部、益州部、冀州部兖州部青州部幽州 交趾部荆州部扬州部徐州部并州部豫州部、朔方部,外加一个司隶部。司隶部包括着京师以及京师附近的七个郡。

汉武帝在每个部州,设置一名刺史,负责监察所辖部州的郡,没有固定治所,也没有行政权。而司隶部,设一名司隶校尉,负责监察。

此时的此时,行政级别只相当于一个县令,其俸禄只有六百石,远低于太守的两千石。这么设置的目的就是,防止刺史滥用职权,干涉太守日常的行政工作。西汉汉成帝时期,将“刺史”改为“牧”,但其职能并没有变化。

东汉的十三州

光武帝建立东汉时,依照旧制,将州牧改为刺史。与此同时,光武帝做出了一些调整,他将“交趾”改为“交州”,并将朔方部并入并州部,同时还在每个州设置了治所。刺史平时巡视郡国,不仅可以弹劾、监察郡国官吏,而且还能直接黜免,这是不同于西汉的地方。

正因为光武帝授予了刺史升迁、黜免官吏的权力,东汉的刺史逐渐开始成为太守实际上的顶头上司。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

汉灵帝在位时期,黄巾之乱爆发,大臣刘焉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理由是天下大乱,需要资深望重的人震慑四方。汉灵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位在刺史之上,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而刘焉则被灵帝任命为益州牧,他的儿子便是后来的益州牧刘璋。

关于刺史还是州牧的争论,自西汉时期就有。主张将刺史改为州牧的人认为,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太守,但是他们的级别却比太守低,用小官治大官不合理。所以应该将刺史改为州牧,用资历深的人去做州牧。

但其实,用小官治大官,用资历浅的官监察资历深的官是合理的。行政官员需要相当的能力和经验,因此资历是很重要的。但是监察官员,并不需要多少技术,只要能铁面无私就可以胜任。而资历深的人,则过于圆滑,肯定是无法做好这个得罪人的工作的。

而且西汉时期,刺史通常一年一换,就算有人想要报复他,也不大可能。由此可见,刺史制度是十分合理的,之所以被改为州牧,完全是因为东汉末年的特殊环境。

为什么汉朝的州,面积差异极大?

如果大家有看过汉朝的行政地图,就会发现北方、特别是华北一带的州,十分密集。而偌大的南方,只有四个荆、扬、交、益四州,这又是为什么呢?

就拿北方的兖州举例子,兖州的面积大概只有扬州的七分之一、益州的九分之一,汉朝皇帝就不怕南方的这些大州发生叛乱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答,其实就是因为南方那会还没有被很好地开发,经济重心还在北方。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看三国时期的地图,就会发现占据着荆、扬、交三州的东吴在面积上不比魏国差多少,就连只占据着益州一州的蜀汉,面积大致也有魏国的五分之四,但是蜀汉、吴国国力却远远不如曹魏。

为了论证这一说法,我特意找来了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兖州、荆州、益州、扬州的人口数据:兖州共有人口404万,扬州人口433万,益州人口568万。除此之外,北方的司隶部有人口307万,幽州人口247万,冀州人口580万,豫州人口516万,青州人口299万,徐州人口279万。

由此可见,中原地区虽然面积远小于南方,但是人口数量却远超于南方。北方最小的两个州兖州、青州虽然面积不足南方大州的九分之一,但是人口却能达到南方大州的三分之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