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2020年09月05日06:04:09 历史 1404

谭嗣同,作为一个时代末期的悲剧人物,其才情与胆识还是颇受人赞许的。特别是他那首《狱中题壁》的绝命诗,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绝对的大家风范。一传出狱外,马上就有口皆碑了。但后人一直有个解不开的地方,那就是“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到底是谁呢?

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 天天要闻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是康有为与大刀王五吗?

谭嗣同这首绝命诗一度还受到过外界的猜疑,认为并非是其原作,但这件事已经有定论,它就是谭嗣同视为国家一死而发出的最后之声。而诗中“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中的“两昆仑”从来没有真正定义哪两个人,因为相关的说法太多了。

其中一种便是人们认为的康有为与大刀王五,实际上,认为“两昆仑”是这一组合的占大多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可以从康有为与王五和谭嗣同的关系说起。

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 天天要闻

首先,大刀王五在当时虽为江湖人物,但与谭嗣同有着师徒之谊,谭嗣同当年曾在王五门下学剑术。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以理解,谭嗣同对于王五是非常尊重的,同时肯定也是极为认同的,不然以谭嗣同那样直率的个性,不会与王五学剑。

其次,王五虽为江湖中人,但极讲纲常伦理,也对国家之事非常关注。所以,当光绪被囚禁的时候,谭嗣同便找了他去营救光绪。当然,王五同意了,只不过没有营救成功,但这做法足以让谭嗣同认可。

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 天天要闻

另外,在谭嗣同被抓起来之后,已经打定了主意,以身士卒,想好了为国家大义捐躯的结果。只不过,国家还是要救的,他还有希望,有期冀,而这希望与期冀就在王五与康有为身上。当年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就说:“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当然,另一“昆仑”也就不用说了,自然是康有为。这话的出处应该说就是从梁启超那里开始的,而且,对于其中之一昆仑的康有为说,不只是梁启超一个人这样认知的。比如《近代诗选》中就有这样的分析,认为“两昆仑”应该解释为康有为与谭嗣同。可见,康有为为其中一昆仑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是成立的。

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 天天要闻

但学术界认为真正的“两昆仑”应该是王五与师中吉

其实,不同的人眼中,对谭嗣同这句“去留肝胆两昆仑”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与上面所讲的一样,有人认为是康有为与王五,也有人认为是谭嗣同与康有为。

不过,有些人是通过字义进行推断的,他们认为“两昆仑”应该是指大刀王五与师中吉。这又是为什么?不妨也从“昆仑”这一词的意思上来理解一下。

何为“昆仑”?此词出自于《诗经》,其意为奴仆。而唐朝的裴硎曾经著有《传奇》一书,书中有一篇为《昆仑奴》。所以,以孔祥吉为代表的诗经派认为,谭嗣同的“两昆仑”应该是指自己可共死的朋友。所以,他们就应该是大刀王五与师中吉。

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 天天要闻

王五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与谭嗣同自然有着极深厚的友谊,而且绝对是同生共死的交情。而师中吉又是什么人呢?他是谭嗣同的亲信,其人出生于湖南浏阳,与谭嗣同为老乡,曾以谭嗣同父亲的手下为官。

如此就可以看出来,师中吉于谭嗣同来说,有着“奴仆”之前身。但与此同时,师吉中又与谭嗣同是朋友,当年谭嗣同去见袁世凯时,就这样说过:“我雇有好汉数十人,并电湖南,招集好将多人……”

这里面的好汉自然是指王五等人,而好将又是谁?看谭嗣同说的“并电湖南”,师中吉才是湖南的不是吗?这自然是指师中吉等人了。如此一来,将师中吉认为“两昆仑”中的其中一昆仑倒也有一定的道理了。

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 天天要闻

外界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两昆仑”应该是王五与胡七

外界还有一种看法,那就是以陶菊隐为代表的江湖派人士,他们认为,既然扯到了肝胆相照之语,那就应该是指江湖上的侠士、武功高手。所以,他们认为这“两昆仑”非大刀王五与胡七莫属。

大刀王五上镜率还真高,感觉哪种看法都甩不开他了。这倒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两昆仑”之中,必有一“昆仑”为大刀王五。

而这个胡七又是江湖哪位好汉?自然还要去看他的为人以及与谭嗣同的关系。谭嗣同因为为人豪爽,喜交天下侠士,所以当时人缘非常不错。他不但认识了王五,还认识了当时江湖知名的胡七。

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 天天要闻

这胡七与王五一样,为江湖名士,人送绰号“通臂猿”,武功了得,为人也正义。所以,谭嗣同与他还有王五曾经八拜结交。其中胡七便被谭嗣同称为七哥,而王五则被称为五爷。

这叫法虽然有些乱辈分,但却不影响三个人的友谊。在营救光绪的那次筹谋中,胡七也是谭嗣同请的“外援”之一。而且,胡七还曾为着掩护谭嗣同被捕出过力,可惜谭嗣同不肯走,结果就成了刀下鬼。而谭嗣同一死,“六君子”很快被杀,王五与胡七大概为了避祸,所以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由此可见,胡七若被谭嗣同看好的话,那也可以归于“昆仑”之中。而且,如果真的是剑指江湖的话,胡七也是不二人选。只不过,这只是一部分的看法,不可能得到后人的统一认同。

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 天天要闻

其实,以上三种说法只是主流之一,因为“两昆仑”一直以来成谜,所以后人更为猜测纷纷。据说后来还有人认为“两昆仑”应该是指大刀王五与谭嗣同。只不过这说法也只是猜测之一,真要想探得究竟,恐怕只有去问九泉之下的谭嗣同本人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汾阳故事;老汾州府 州治 县衙等位置的变迁 - 天天要闻

汾阳故事;老汾州府 州治 县衙等位置的变迁

说到老汾州府,旧时老汾州府的人大多知道汾州府曾经是山西省明清时期九府十六州的大府之一,及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政府所在地。因而古城内有两大官署,即府治,以及县衙,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政府,和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但好些人不知道原来汾州府
王凤阁:宁碎头颅不作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 天天要闻

王凤阁:宁碎头颅不作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新华社记者 张博宇 王凤阁画像。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供图 他散尽家财,却得到母亲的赞许;他坚持抗战,打得敌人胆寒;他誓死不屈,感动了万千群众;他慷慨赴难,身旁是妻儿相伴。他是抗日名将——王凤阁。 王凤阁,出生于吉林通化一个教师家庭,幼读私塾时便以“精忠报国”自励,常吹奏《满江红》寄托壮志。1931年九一八事...
赵穆王朱常清:大明宗室的天煞孤星,越过父祖袭爵,又熬死诸子 - 天天要闻

赵穆王朱常清:大明宗室的天煞孤星,越过父祖袭爵,又熬死诸子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股极为重要的文学思潮推动着文坛发展,它便是以尊古、复古为旗帜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巅峰当属唐宋时期,造就了唐宋八大家。明代中后期则是古文运动的另一个高峰期,代表人物为以李梦阳为领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姜安 马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法西斯贡献不容抹杀 - 天天要闻

姜安 马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法西斯贡献不容抹杀

作者:姜安 马杨来源:《历史评论》2025年第3期帝国主义是引发世界大战的根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帝国主义的天然对立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改变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性质、进程及结果,还深刻改变了战后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战胜法西斯主义作出的历史贡献,...
田城旧事(140):景小莉干了不合时宜的事 - 天天要闻

田城旧事(140):景小莉干了不合时宜的事

张丽丽叫停了自己男人杨俊力干的那件不合时宜的事,其实,她也不用叫停,那件事已经停了,因为杨俊力的政敌秦长寿压根就没有打算给他往上报。而这个时候,景小莉却干了一件极其不合时宜的事。景小莉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