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2020年08月10日01:04:06 历史 1708

杨万里: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 天天要闻

文 / 别贺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无论你认不认得杨万里,你一定认得这首诗。

人们在评价一个诗人时,常用的一个比喻叫做“诗如其人”。这个比喻,对也不对。

这个比喻放在杨万里这里就不对。

初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想这位诗人至少是个沉醉山水田园的陶渊明之流。

真是大错特错。

杨万里不是隐士,他是隐士的反义词。

01

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吉州吉水县的大孝子杨芾的儿子出生。

杨芾也算是个历史上小有名气的人物,曾有记载他“性至孝,归必市酒肉以奉二亲,未尝及妻子。绍兴五年大饥,为亲负米百里外,遇盗夺之不与,盗欲兵之,芾恸哭曰:‘吾为亲负米,不食三日矣。幸哀我。’盗义而释之。”

大孝子的儿子,就是杨万里。

从以上那段记载中也看得出来,大孝子没什么钱。

不过他酷爱读书,尤其钻研《易经》,常把家里的柴米钱攒下拿去买书,久而久之,人瘦了,天寒了,肚子里的学问变多了。

大孝子对儿子的好学十分满意,不遗余力地遍寻名师教导他读书,当时文坛赫赫有名的高守道、王庭珪都曾是杨万里的老师。

人说名师出高徒,不过杨万里第一次便出师不利。

绍兴二十年,临安城茶楼酒肆幌旗高悬,车马川流不息,烛光锦绣灯红柳绿,一派繁华气象。

这是南宋最繁华富丽的都城给一个初来乍到的江西青年的最初印象。

那年他二十三岁,正是气盛的年纪,被老师们以一身学问倾囊相授。

他来到临安城,目光炯炯,满腔热血,正有大展拳脚的意思。

然后,出人意料地落第。

这是杨万里仕途道路上第一个坎,当然,绝不是最后一个。

杨万里: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 天天要闻

02

绍兴二十四年,经过四年沉淀,第二次来到临安,这才中进士。

两年后,授赣州司户参军,正七品。

同年,父亲杨芾带他去拜见张九成和胡铨等名臣,为他日后仕途发展铺路。

绍兴二十九年,三十二岁的杨万里调任永州零陵县丞。爱国名臣胡铨正因罪谪居衡州,杨万里请他为自己写了一篇《诚斋记》,记载杨万里三次拜谒主战派领袖张浚谪的过程。

自此,杨万里的书斋便改叫“诚斋”,甚至连他自己也号“诚斋先生”。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杨万里《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张浚、胡铨两位主战派爱国名臣对杨万里的影响之大,不下于其父。

也正是因为与他二人的相识相遇,杨万里才更坚定了报国为民的想法。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之二》

03

若是没有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的禅位,杨万里的报国志向只怕到老仍是一纸空想。

继任宋孝宗是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一上任便把张浚召回临安,提拔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

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激进改革。

在张浚的推荐下,杨万里回到临安,任临安府教授。

还记得前文说过的杨万里仕途坎坷么?第二个坎这不就来了。

在零陵到临安的路上,他收到父亲病重的消息,便急急忙忙拐回江西探病。

次年八月,父亲病故,杨万里守孝三年。

童年时的三年和青年时的三年不一样,青年时的三年和中年时的三年更不一样。

二十三岁的青年文人有三年时间再准备一次科举,已近不惑的中年官员还有几个三年赋闲?

乾道三年春,早就急不可耐的杨万里回到临安。

杨万里: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 天天要闻

为什么说他早就急不可耐?

临安到江西山水迢迢,又没有飞机高铁,一走就不知几个月,他既是在初春赶到,那必定是从冬天启程,一路春暖花开,没甚心情看。

道是春来早,如何未见春。

小桃三四点,偏报有情人。

——杨万里《二月十一日夜梦作东都早春绝句》

这也就罢了,更显出他着急的事还有呢。

杨万里一到了临安,连老师张浚都不曾拜见,便直直找到名臣陈俊卿和虞允文,献上政论《千虑策》。

哦,《千虑策》也是在江西家里写好带来的。

可见他虽身在江西,心里却一直在想着朝廷大事,不可不谓不尽心。

04

按理说,仕途已如此坎坷,安安稳稳做自己的临安府教授不好么?

杨万里说:不好。

《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三十篇,简单来讲呢,这部策论有三分之二都在批评时政,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告诉统治者,你得这么这么做。

这是什么行为?简而言之两个字:作死。

且不说他初来乍到,还未摸清上层官员和皇帝的喜好,就贸然上书批评时政,万一上头看了觉得他胡说八道,直接断了官路也不是不可能。

杨万里: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 天天要闻

所幸他人微言轻,这篇策论并没有引发大的轰动,他还是安安稳稳地做着临安府教授。

想来杨万里是不服气的,却也无可奈何。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乾道六年,杨万里初任隆兴府奉新知县,因治理旱灾政绩突出,被宰相虞允文推荐为国子博士。

可耿直得有些过分的杨万里,不报答不说,竟然还公然反对虞允文。

怎么回事呢?

杨万里的老师张浚有一位名叫张栻的儿子,与杨万里年纪相仿又志趣相投,两人私交甚好。

张栻因反对宠臣近习执掌要职得罪虞允文,遭到排挤,被贬袁州。

杨万里为此据理力争,上书规劝虞允文。

写作规劝,读作阻拦。

想来虞允文也是很头疼,自己一手提拔的亲信甫一上任就开始胳膊肘向外拐,唉。

可杨万里就是这样的人嘛。

耿直,坚定,爱谁谁。

杨万里: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 天天要闻

05

这样的人,偏写的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要知道,他的官职最高到了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妥妥的贵族阶级。

就好比陶渊明写“小山重叠金明灭”一样,和人设完全不符嘛。

可他就是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还做到了最好。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他创造出流传后世的“诚斋体”同再早些的西昆体,可以说拿下了南北宋诗坛的半壁江山,不可不谓传奇。

陆游曾评价他“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能得陆放翁如此评价的文人,也只能是他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文中“儿童”的出现频率不是一般的高。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万里《舟过安仁》

可能在他固执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童子心,也未可知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