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浏阳河畔的一个叫作萝卜冲的村庄,从小家境贫寒,他在家排行老五,起初家人给他取名为许德华。
由于许光达一家的兄弟姐妹众多,家里的生活也是十分窘迫。
就在许光达七岁的那年,父亲许子贵将他过继给了大伯收养,他的大伯是一个木匠,平时靠着这门手艺赚取微薄的收入,一生没有结婚,更没有子女。
在大伯的资助下,许光达得以来到长沙县的许家园小学读书,拥有了上学的机会,成为了七个兄弟姐妹当中唯一一个进入学堂学习的人。
因此,许光达身上承载了家人太多的希望。
许光达在后来的回忆当中这样说道:
“父亲以前我家数代没有读书的,他希望我多读些书,将来或可谋得一官半职,不为人欺。”
许光达从小就目睹了家里生活的贫苦与窘迫,他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十分刻苦。
许家园小学的位置在许光达家里十多里外的凤凰庙内,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他始终牢记父亲叮嘱的那句话:“希望你能够依靠读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困境”。
许光达
1919年,许光达考入了长沙县朗木梨镇第一小学高小部。
1921年秋天,已经十三岁的许光达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省城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
在长沙师范学校学习期间,许光达不但没有实现“谋个一官半职,不为人欺”的心愿,甚至还遭遇了流血受伤事件,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志向。
那么,许光达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经历呢?
当时,长沙师范学校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之下,校长徐特立吸纳了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让他们来到学校里面担任老师,并且倡导学生要时刻关注外界的时局发展。
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学习,使得许光达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他也因此受到了老师的喜爱。
当时在长沙师范学校担任国文老师的曹典琦非常欣赏许光达,他经常把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等杂志拿给许光达阅读。
当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长沙逐渐传播开来,《新青年》和《湘江评论》等杂志上发表的新式文章,深深地吸引了许光达的注意。
此时的许光达虽然只有十三岁,但他已经开始着眼于对待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长沙师范学校学习的那段时间里,许光达学到了许多东西,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
无论是许光达在后来的四处漂泊,寻求自身的理想,还是后来的驰骋沙场,指挥部队英勇作战,他始终保持一种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的习惯。
然而,被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长沙城内并不平静,更没有许光达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1923年6月1日,停靠在湘江口岸的一艘日本军舰上面的士兵公然开枪行凶,打死了两名无辜的市民,从而酿成了一场血案,史称“六一惨案”。
于是,长沙师范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非常气愤,他们自发组成一支游行队伍,走上街头抗议,并且来到湖南省政府门口进行请愿,要求湖南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
在这支游行队伍当中,许光达就是其中之一,他带领同学们喊口号,发传单......
可是,让许光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湖南省政府并没有接受他们的请愿,反而调来更多手持警棍的军警,对手无寸铁的老师和学生实施镇压。
在这种情况下,游行队伍和军警发生了冲突。
在冲突过程当中,许多学生被军警打得头破血流,许光达也不例外!
这次意外的受伤,反而让许光达认清了北洋军阀的无耻嘴脸,让他对于教育救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就是“必须先要推翻北洋军阀”。
许光达心里明白,想要推翻北洋军阀,就必须要开展军事斗争。
1926年春天,受到湖南省中共党组织的派遣,许光达来到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被分到了炮兵科。
随着局势的发展,黄埔军校由广州迁往武汉,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许光达所在的第五期炮科也跟着迁往了武汉。
正是在这里,许光达开始对炮兵等多种军事知识进行系统地训练和学习,让他成为了一名正规军人。
仅仅过了一年之后,国内的革命形势突然急转直下,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和逮捕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
在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院里,原本是一片平静的校园,顿时一种出现了剑拔弩张的硝烟味道。
除此之外,蒋介石强迫要求学生在国共两党之间做出选择。
此时的许光达面临着人生命运的巨大考验和抉择。
许光达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许光达不顾全国各地充斥的白色恐怖和高压政策,毅然选择站在了蒋介石的对立面。
1927年6月,这时的许光达已经在张发奎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的炮兵营担任一个见习排长,他接到中共党组织的命令,秘密赶往九江集合。
随后不久,许光达奉命从九江赶往南昌,准备参加即将发动的“南昌起义”。
但是,当许光达抵达南昌的时候,“南昌起义”的各支起义部队已经撤出南昌,他赶忙南下追赶,终于在江西宁都追赶上了起义部队的后卫部队第25师。
于是,许光达被任命为第25师第75团第3营第11连的一名排长兼代理连长。
接下来发生的“会昌战役”,是许光达弃笔投戎之后参加的第一场战斗。
在激烈的战斗当中,许光达奋勇作战,不怕牺牲,他率领手下的战士率先打进了会昌城内,从而赢得了第3营营长蔡晴川和其他战士们的连连称赞。
由于许光达的年纪尚小,蔡晴川更是称呼他为“娃儿排长”。
1927年9月,“会昌战役”结束之后,起义部队继续南下向广东进发,并且占领了广东省大埔县的三河坝地区。
但是,受到蒋介石的命令,右翼军总指挥钱大钧率领部队很快就从江西追赶而来。
在这种情况下,起义部队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和第十一军军长叶挺率领主力部队,继续南下潮汕;另一路由第九军军长朱德率领第25师和第九军教育团共约四千余人,继续留守三河坝,掩护主力部队南下。
1927年10月1日,“三河坝战役”正式打响,钱大钧率领两万多人进攻朱德率领的第25师和第九军教育团。
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武器装备也是差距很大,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第25师据守的河岸背后紧靠大山,一旦敌人发动猛攻,部队将会无路可退。
于是,朱德和第25师师长周士第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将阻击敌人的任务交给第75团。
第75团是第25师当中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一支部队,他们主要负责坚守韩江东岸的笔枝尾山阵地和龙虎坑阵地。
在紧靠韩江渡口的笔枝尾山阵地的下方,有一处十多平米的河滩,许光达的任务就是守住这里,坚决不能让敌人从这里进行登陆。
为了阻击敌人渡过韩江,许光达和战士们一起,连夜修筑防御工事和掩体。
战斗打响之后,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击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眼看迟迟无法渡过韩江,钱大钧再次调集兵力,决定从韩江下游进行渡河,逐渐包围了留守三河坝的第25师。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0月3日下午,第25师师长周士第做出决定:“将第3营继续留守笔枝尾山,掩护其它部队突围”。
而许光达就在第3营里面,他也即将迎来“三河坝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战。
10月4日凌晨,第3营坚守的笔枝尾山阵地遭到了上万敌人的包围,一颗又一颗炮弹不断地落在阵地上,营长蔡晴川不幸牺牲。
在弹尽粮绝之际,许光达和剩余的战士一起冲出阵地,与岸边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在战斗的时候,一颗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他被炸得昏迷了过去。
在这次战斗中,除了极少数幸存者以外,第3营的两百多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许光达幸运的逃过一劫。
由于许光达身负重伤,无法继续跟着部队转移,被秘密安排在了潮汕的山区进行养伤。
直到这个时候,许光达也跟部队彻底失去了联系。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和与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在井冈山成功完成会合,史称“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就是在“三河坝战役”当中突围转移出去的第25师。
受到当时的条件限制,身在潮汕山区养伤的许光达时刻想要返回部队,却又无法获悉部队的去向。
直到1928年初冬,许光达才终于与部队取得联络,他背起行囊再次出发,尽管历经坎坷,却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无悔的戎马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