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2025年06月11日00:53:05 历史 1866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1958年6月11日,由贵阳市火车客运站通向市区的柏油马路朝阳路(即今遵义路)动工兴建,全长2公里,宽50米。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鸟瞰遵义路

本公号此前写过《朝阳桥通车》,造桥的缘由自然是修路,这条朝阳路,对于贵阳的作用和意义更加重要。首先,朝阳路是解放后贵阳市修建的首条城市主干道,亦有“迎宾大道”的称谓,属于当仁不让的城市窗口;其次,这条路率先突破了贵阳旧城的固有格局,从原本束缚在“九门”框框内的物理空间,开始逐步向外拓展,突破贵阳的旧有格局,由此通向火车站,即可通达全国。

在朝阳路修建之前,这一带并无街道和住宅,属于“城外”的不毛之地,南明河以东的老地名叫做“双土地”,过河以后是陈庄坝、河南坝、飞机坝、玉田坝,多是菜园和空地,河西则多为荒坡、坟地。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1958年开始修建朝阳路(今遵义路)

1958年黔桂铁路修到贵阳,在玉田坝修建火车站,于是需要开辟一条从邮电大楼直达火车站的大道。关于“朝阳”一名,有两种说法融合而来,一是该路面对朝阳洞方向而称朝阳路,二是从方位上看该路为东西走向,象征着迎着太阳前进。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1958年修建朝阳路(今遵义路)的场景

朝阳路宽约30米,全长2267米,自东向西横贯城市中轴,其东起邮电大楼,西抵贵阳火车站,成为贵阳城南北贯通的重要纽带,也是当时贵阳城最笔直、宽广、平坦的一条大道。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上世纪80年代的遵义路

1980年和1990年两次改建后,路宽42米,中央置花坛隔离带,车道为沥青路面,两侧人行道为混凝土路面,植有高大挺拔的法国梧桐行道树。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1971年遵义路详细规划

2001年再次进行道路拓宽改造,修建地下人行通道,把法国梧桐换成的银杏树和香樟

由于是解放后贵阳最重要的一条道路,朝阳路及沿路地标性建筑都充满浓厚的政治意味。

1961年,根据周恩来“以历史革命城市命名新路”的指示,朝阳路更名为“遵义路”,与北京路、延安路、瑞金路一道,构成贵阳以红色历史命名的四条大道。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1959年竣工的朝阳路(今遵义路)

1958年建成的贵阳火车站,采用典型“苏式”建筑风格。1959年建成的邮电大楼,造型与北京邮电大楼相仿,进入贵阳便可看见这座庄严的建筑。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20世纪70年代的春雷广场

上世纪60年代,在朝阳桥西侧修建了广场,塑有毛泽东主席的高大雕像,因贵州造反派夺权被称为“西南春雷”,便将广场命名为“春雷广场”。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20世纪70年代的红太阳展览馆

在朝阳路中段,还建有一座“红太阳展览馆”,设计借鉴了人民大会堂屋顶线条,即是市民俗称的“红展馆”。

1961年,在火车站旁修建“服务大楼”,作为贵阳首个为旅客服务的官方宾馆影响深远。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1995年的遵义路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1997年的遵义路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2013年的遵义路

原本在邮电大楼对面,有一座两百余米、庙宇林立的小丘陵,被称为“一山九庙”,包括佛教道教的诸多寺观,如黔明寺永祥寺、斗姆阁、华光庙、天后宫等。黔明寺西侧,贯城河段上原建有六座小桥,合称“六洞桥”,而六洞桥旁的两广会馆,曾是贵阳最宏伟漂亮的会馆。

遗憾的是,随着筑路工程推进,“一山九庙”除黔明寺外尽数拆除,六洞桥仅剩两座且被改建,贯城河污染严重,“月殿虹桥”从此消失。

贵阳历史上的今天|遵义路旧事 6/11 - 天天要闻

清末民初的六洞桥

据说,前段时间有关部门要复建六洞桥,同时改名为博爱桥,后续不得而知。

参考资料:《贵阳地名故事4》谢红生/主编,《跨越:贵阳交通发展历程》政协贵阳市委员会/编,《贵阳百年图鉴(1901~2000)》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贵阳市城乡规划志》贵阳市城乡规划局/编,《贵阳志·建置志》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END-

撰文|韩少

编辑|九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 天天要闻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女演员远野凪子近日疑似被发现死于家中,年仅45岁。7月3日,远野凪子的助手前往其位于东京都丰岛区的公寓拜访,却始终无法与她取得联系。助手随后联系公寓管理公司并报警。警方在室内发现一具倒在地上且已腐烂的女性尸体,现场确认该女性已经死亡,根据状况判断其死亡已有几天时间,警方不认为存在被害...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 天天要闻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昨天有网友在《从监督中拿出20%甚至50%的人来搞调查,那会如何》留言说:举个例子,10年前验收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任监督员,到第10个监督员的时候着火了。前面9人没事,第10个进去了,这冤不冤呢?如果隐患很好整改,没有一点压力,为什么前面9个不做?为什么就认为在第10个人身上就应该做,而且能做,还能做好?这段话是什...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 天天要闻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原标题: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重读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李心田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年1月《闪闪的红星》是李心田写于60年代的小说,原名为《战斗的童年》。1972年,该作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入选教育部红色经典阅读书目,成为革命传统教育范本,被译成英、法、德等10余种文字,19...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 天天要闻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号默盫,浙江黄岩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和地方文献专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学教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两广师范学堂监督、礼部顾问官。王舟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学术史》《读经札记》,编纂有《光绪台州府志》《默盫集》,辑有《台州文征》《台州先哲遗书》等。近日,...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七七事变”吹响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号角。作为事变中的重要场景,卢沟桥迅速为国人所熟知...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 天天要闻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古代北魏,宫里的女人想往上走都难。尤其对胡氏来说,她面前摆着的,不只是后宫的明枪暗箭,还有一道横了百十年的规矩——“子贵母死”。道武帝拓跋珪定这规矩时说得明白:皇子立为太子,亲妈就得赐死,怕的是外戚仗着太后的势乱政。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 天天要闻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7月8日凌晨,河北师范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无党派代表人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大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18时14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孙大业先生,1937年7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温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石...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 天天要闻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范子文范子文(1909-1975),又名范嗣淹,陕西省绥德县人,享年66岁。早年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