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年11月,当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展开生死搏杀时,刘邦正率军悄然逼近关中平原。这场看似轻松的西征之旅,实则充满了政治智慧与战略考量,为这位泗水亭长最终登上九五之尊埋下了关键伏笔。
一、战略棋盘上的布局
楚义帝熊心在分封诸侯时,精心设计了一个权力平衡的棋局。他命宋义、项羽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表面是支援盟友,实则想借秦军之手消耗这股强大势力。同时,他将刘邦派往西路,看似是给予"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机会,实则认为以刘邦的实力难以突破秦军防线。这种安排既分散了反秦力量,又为自己掌控全局创造了条件。
刘邦的西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昌邑受阻后,他屯兵高阳。此时,一位关键人物的出现改变了战局——儒生郦食其。当他看到刘邦在洗脚时接见自己,当即以"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的直言相谏。刘邦不仅没有发怒,反而立刻起身整衣,以礼相待。这种从谏如流的态度,为他赢得了郦食其的效忠,后者献上"先取陈留,获秦积粟"的妙计,为西征提供了重要物资保障。
二、西进途中的智慧博弈
当刘邦率军抵达宛城时,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是绕过这座坚城直取咸阳,还是费时费力攻克它?张良的谏言点醒了他:"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刘邦立即采纳建议,连夜回师包围宛城。这种灵活调整战略的能力,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宛城守将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刘邦"封宛守为殷侯"的举措,更彰显了他收服人心的政治智慧。
此后,刘邦一路西进,沿途郡县望风归降。当他率军抵达咸阳城郊时,秦王子婴身着素服,颈系白绫,手捧传国玉玺,在轵道旁跪迎王师。这一刻,秦始皇建立的庞大帝国正式宣告终结。
三、咸阳城里的政治智慧
进入咸阳宫后,刘邦被眼前的珍宝美女所吸引,打算就此享乐。樊哙的直言劝谏"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如当头棒喝。张良则从战略高度分析:"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刘邦幡然醒悟,下令封存府库,退守灞上。这种克制欲望的能力,使他避免了重蹈秦始皇的覆辙。
为了争取关中民心,刘邦召集当地父老豪杰,宣布"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一简明扼要的政策,与秦朝严刑峻法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他拒绝接受百姓馈赠的酒食,宣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些举措迅速赢得了秦地民众的衷心拥护,为他后来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历史转折的关键伏笔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率军西进关中。当他得知刘邦已先入咸阳时,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鸿门宴即将上演。
刘邦入关的这段历史,表面上是"捡"来的江山,实则是其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的集中体现。他善于纳谏、精于权谋、长于抚民,这些特质使他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价:"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当项羽沉迷于军事胜利时,刘邦已悄然完成了从草莽英雄到帝王之才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