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云: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代表了侠风道骨的最高理想。可惜他终生未能在政治和战事上展示才能,完成“为君谈笑静胡沙,强胡逆虏一扫光”的宏伟功业。实践这个理想的人是有着“白衣丞相”之称的隐士李泌。
李泌写过一首意气昂扬的《长歌行》。
张九龄看到后,既为李泌的豪情才思赞叹,又为他的锋芒毕露担心,劝诫说:
早得美名,必有所折。
宜自韬晦,斯尽善矣。
李泌听了,恭恭敬敬起身而拜,从此韬光养晦,再不肯狂言傲世。且看原诗:
《长歌行》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这首诗的意思是:天地生我,必有用意。我的人生,两种选择:要么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红尘飞升成仙;要么紫绶金印,遨游帝都担任高官。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怎么可能藉藉无闻碌碌无为,既不建功又不飞仙就枉为男儿,白活一世。大丈夫当有大志,请看我百年所为,必当成一番大业,而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重要的是,李泌可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成功实践。后来四仕四隐,终生流转于“鸣珂游帝都”与“扁舟泛江湖”之间,赢得了一个“白衣丞相”的美名之后,便“绝粒升天衢”了。
之所以称之为“白衣丞相”,是因为李泌虽然深得历代皇上宠重,却辞官不仕,连宰相之位都不肯接受,而甘为布衣,与皇上师友相交。他博闻强识,喜欢研究《易经》,精通黄老之术。长年修道,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
唐玄宗天宝年间,就曾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但是因为听信杨国忠谗言,不久疏离李泌,将他遣往湖北。李泌就此脱离官府,“潜遁名山,习隐自适”,这是他的第一次辞官。
唐肃宗登基后急需良才,遂请李泌出山。李泌念着少时交情,欣然前往,临危受命,为平定叛乱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尽心竭虑,无论在政治权谋还是军事策略上,都立下汗马功劳。唐肃宗对他十分信任,并几次想任他为相,李泌坚辞不受。大宦官李辅国和权臣元载因为嫉恨李泌,在肃宗面前说坏话,李泌立刻主动请辞,归山修道去也。这是他的第二次归隐。
唐代宗登基后,因感谢当年李泌劝说父皇任命自己为兵马大元帅的恩情远见,再次恳请李泌出山。李泌第三次入宫辅佐。代宗专门为他在蓬莱殿侧修建书院,并想任他为宰相,而李泌再次拒绝。不久历史重演,因为与权相元载不和,第三次归隐。
唐德宗执政期间泾阳叛乱,德宗出逃奉天,而辅佐德宗平叛的,还是是李泌。这是李泌的第四次出山,出谋划策,借兵吐蕃,迅速扑灭了叛乱,从而避免了德宗成为第二个玄宗。晚年的德宗越来越刚愎自用,李泌自知朝廷已经不适合自己滞留,遂第四次请求归山。
李泌一生辅佐唐朝四代君王,对于大唐朝政是功不可没的。
正如宋代诗人徐钧所赞:
衣白山人再造唐,谋家议国虑深长。
功成拂袖还归去,高节依稀汉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