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反差人生的传奇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的一个清晨,紫禁城东华门前出现诡异一幕:一位身着补丁摞补丁石青朝袍的王爷,腰间别着绣工粗糙的布荷包,正蹲在墙角啃着冷硬的窝窝头。渣子掉在朝袍上,他直接用袖子抹进嘴里,全然不顾周遭投来的异样目光。这位 “乞丐王爷” 不是别人,正是乾隆帝第十一子、和硕成亲王永瑆。
此时他的王府库房里,光白银就有 80 万两,相当于直隶省半年的赋税。库房深处还藏着西晋陆机《平复帖》、欧阳询《化度寺碑》等顶级文物。但没人知道,这个连马肉都要腌着吃的王爷,死后留下的《平复帖》历经波折,最终成为故宫镇馆之宝。
这种极致反差,让他成为京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让后世对这位 “抠门王爷” 充满好奇。
二、少年天才:书法界的皇室黑马
永瑆的传奇人生,始于他的惊人才华。他自幼展现出极高的书法天赋,6 岁能作诗,10 岁已能临摹欧阳询、赵孟頫的字帖。乾隆帝对这个儿子宠爱有加,特赐封号 “成亲王”,满语意为 “聪明卓绝”。
在书法上,永瑆独创 “拨镫法”,融合欧阳询的筋骨与赵孟頫的飘逸,其作品《诒晋斋帖》被誉为 “清朝第一帖”。嘉庆年间,一张条幅可换 30 石白米,比同朝官员俸禄还高,士大夫们以得到他的片纸只字为荣。
其作品《诒晋斋帖》被誉为 “清朝第一帖”
然而,这位书法天才却有着令人费解的性格缺陷。他对钱财的吝啬程度,在皇室中堪称一绝。据《啸亭杂录》记载,永瑆每日仅以烧饼充饥,连上朝时携带的荷包都是粗布缝制。乾隆帝多次训斥他 “刻薄失仁”,朝臣也评价其 “难施恩威”,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乾隆帝写字像轴
三、婚姻悲剧:名门闺秀的苦难
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永瑆的婚姻成为京城热议的焦点。乾隆帝为他指婚大学士傅恒之女富察氏,这位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嫁妆之丰厚令人咋舌。然而,永瑆在新婚之夜就露出了真面目:他将富察氏的嫁妆全部锁入库房,给妻子换上粗布麻衣,餐桌上只有白菜豆腐汤和窝窝头。
傅恒
堂堂大学士之女,就这样在王府中过着清苦的日子。富察氏向娘家哭诉,乾隆帝得知后勃然大怒,严厉斥责永瑆。可永瑆表面上答应改正,转身又恢复原样。据《清宫医案集成》记载,富察氏后来患上了 “痰热乘于心胞,烦热喘促不眠,妄言哭笑” 的抑郁症,或许正是这段婚姻的悲惨写照。
四、荒诞日常:吝啬鬼的极致表演
永瑆的吝啬不仅体现在婚姻上,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次,他的坐骑暴毙,家仆们准备将死马丢弃,永瑆却呵斥道:“别浪费!立刻煮了吃!” 于是,王府上下连续三天以马肉为主食,吃得众人见到马肉就犯恶心。
永瑆
冬日里,永瑆规定每人每天只能用三钱炭火,福晋半夜被冻醒,想去库房多拿些炭火,却发现库房早已上锁。堂堂亲王福晋,只能裹着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更离谱的是,他吃饭用有缺口的碗碟,喝茶反复冲泡茶叶,甚至将茶叶捞出来掺进窝头里。马桶里铺细沙收集排泄物,美其名曰 “废物利用”。
五、政治生涯: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在政治舞台上,永瑆同样展现出复杂的一面。乾隆后期,和珅权倾朝野,永瑆为求自保,对这位权臣百般讨好。他曾亲自为和珅题字祝寿,极尽谄媚之能事。而对失宠的大臣,他则冷脸相向,尽显功利本性。
和珅
嘉庆四年(1799 年),和珅倒台,永瑆主动上奏将和珅府邸改建为义庄,以彰显皇室仁德。此举既迎合了嘉庆帝清算和珅的政治需求,又为自己赢得了 “贤王” 的美名。实际上,他在处置和珅财产时,私藏了不少珍贵字画和古玩玉器。
六、书法轶事:恃才傲物的另一面
尽管永瑆在生活中吝啬至极,但在书法领域却有着极高的傲气。一位都统慕名前来求字,带着厚礼和宣纸登门拜访。永瑆故意让他等了三个时辰,最后只写了 “非雅人不可得” 五个字扔给他。都统气得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
更令人称奇的是,永瑆对书法用品的珍惜达到了极致。他不舍得用学生送的上等松烟墨,写完字的废纸和砚台剩墨都要二次利用。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生活中的吝啬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哭笑不得。
永瑆楷书十三行页
七、结语
道光三年(1823 年),72 岁的永瑆病倒了。临终前,他把子孙叫到床前,颤抖着手指向库房:“那里有八十万两白银,还有陆机《平复帖》、欧阳询《化度寺碑》……” 话未说完便断了气。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死后仅仅三天,库房就被子孙瓜分一空。
不过,《平复帖》并未如传说中被撕成碎片。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去世时将其赏赐给永瑆,永瑆为此将书房命名为 “诒晋斋”。此后《平复帖》历经溥心畬、张伯驹等人递藏,最终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见证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年传承。
陆机《平复帖》
永瑆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他富可敌国,却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他才华横溢,却因吝啬遭人诟病;他身处权力中心,却以荒诞行为明哲保身。或许,正如《啸亭杂录》所评价的那样:“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駇人。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 他的吝啬与荒诞,既是性格使然,也是在复杂宫廷斗争中求得生存的无奈选择。
这位 “抠门王爷” 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他的人生,就像一幅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画卷,让后人在感叹之余,也对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常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