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老红军陈复生的次子陈戬向记者讲述了其父的革命历程,陈复生用一生诠释了“对党忠诚”的含义。如今,陈戬继承父志,投身红色宣讲,将这份精神传递给新时代青年。
陈复生军旅照片/受访人供图
少年立志 血雨腥风中的觉醒
1926年,15岁的陈复生生活在江西泰和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家庭一贫如洗,社会地位卑微,生活的苦如影随形,小小年纪便尝尽人间艰辛。直到,他与共产党人相遇,他们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信念与担当,深深感染了他,命运的齿轮自此开始转动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大地。陈复生亲眼看见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在江西泰和县,共产党员康纯同志的母亲和怀抱婴儿的妻子,婆媳连同襁褓中的婴儿全被敌人杀害;农民领袖肖拔群同志在遇害时,面对敌人的刺刀,他只发出一声“嗯”,却死死瞪着敌人,直至最后一刻,敌人甚至割下他的头颅挂在电线杆上示众。这些惨烈的画面,深深刺痛了陈复生的心,先烈们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与坚定,让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暗夜追凶 跳下悬崖后的生死较量
1932年陈复生调任红三军团保卫局,担任第一任侦察科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带领战友们破获了江西宜黄地区八个县的匪特组织。
一次,他们在审讯一名敌军军事侦探时,竟发现他掌握着大量我军情报,组织决定将其处决。在执行过程中,这名特务突然挣脱绳索,紧接着让陈复生和战友们目瞪口呆的是,他跳下了山崖。
“面对突发情况,我父亲根本没有考虑的时间,他迅速夺过还没反应过来一位战士手中的马刀,紧跟着一个纵身,他也跃下了山崖。在那漆黑的夜晚,也不知道那座山有多高、崖有多深,他就敢往下跳!当时他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决不能让特务跑掉,不能再给红军带来重大损失。”陈戬向记者讲述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在黑暗中,陈复生跳崖时受了伤,他忍着剧痛与敌人搏斗,最终用马刀将特务击杀。他的无畏与果敢,不仅保护了红军的安全,也为反“围剿”战斗的胜利立下战功。
湘江血战用生命捍卫信仰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湘江战役是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战,陈复生所在的红五师担任掩护中央红军撤退的任务。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自坐镇新圩,这里距离湘江渡口30多里路,灌阳到湘江40多里,它位于新圩的东南方,是五师最先与敌人交火的地方。军团政委杨尚昆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三四天,确保中央机关安全过江。
战斗打响后,敌人的火力异常猛烈。经此一役,第五师团、营、连干部几乎伤亡殆尽,3000多人的部队打得只剩1000多人。面对如此惨烈的局面,陈复生带领仅存的部队与敌人浴血奋战了一天一夜。
三天三夜的激战后,八万六千多名红军将士锐减至三万多人。陈复生曾回忆说:“那是人堆起来的山啊!”湘江战役的惨烈,是一场血与火的考验。陈复生和战友们用生命捍卫了革命的火种,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党忠诚”。
从战场到田埂的初心坚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复生被派往青海德令哈柴达木盆地工作。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他带领干部和群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改变当地没有积肥习惯的现状,他亲自带领大家上山积肥。零下40℃的雪地里,他们扒开积雪,刨出牛羊粪便,然后将西北人特有的羊皮筒子往身上一裹,就这样蜷着身子挖坑睡觉。条件确实艰苦,吃不好,睡不好。但陈复生说:“要干成一件事,不吃点苦怎么行。成小事吃小苦,成大事吃大苦,这永远是真理。”陈复生与大家同吃同住,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
青海德令哈博物馆陈复生塑像/受访人供图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德令哈农场五站的各种肥料在13500亩的土地上,堆成了堆,连成了片。1956年粮食大丰收,德令哈农场五站为国家上缴了8万元欠款,还盈利20万元。这一年,五站被评为先进站,陈复生也因卓越贡献被提级。他的实干精神和家国情怀,成为那个年代艰苦奋斗的缩影。
红色基因里的家国情怀
陈复生的精神影响了家人,也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他的儿子陈戬继承父亲的遗志,积极投身红色基因宣讲工作。作为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的特聘教师,他连续三年在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中成绩优异,被授予“荣誉证书”。
陈戬(右一)参加红色基因宣讲被授予“荣誉证书”/受访人供图
陈戬说:“父亲的经历和教诲,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党忠诚、严守纪律,是革命者最基本的要求。”陈戬用自己的行动,将父亲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无论是为老区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还是参与“集结号志愿行动”,他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红色精神。
缅怀先烈让信仰之光照亮未来
陈复生的一生,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山河无恙。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缅怀先烈,不仅是对他们的追思,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记者了解到,陈复生口述记录被编写成《九死复生》一书。虽然书写着“陈复生著”,但实际上是陈戬帮着筹备的。这本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述了这位百岁老红军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反映了老一代革命者们不怕流血牺牲、呕心沥血、不计个人得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他们的光荣业绩。
陈复生曾反复叮嘱家人:“《九死复生》这本书绝不能在境外出版”。这不仅是对党的忠诚,更是对人民负责的庄严承诺。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党忠诚、严守纪律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陈戬勉励广大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用青春的力量,续写红色精神的新篇章,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