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就主张要进行土地革命,电视剧《问苍茫》中,青年毛泽东曾主张要先解决农民的问题,但是遭到陈独秀等人的反对,历史证明,毛主席的土地革命是具有前瞻性的。
1946年6月,蒋介石罔顾广大人民对和平的殷切向往,凭借自身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公然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在解放战争进程中,大量国军士兵投身解放军阵营。除了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接连失利这一因素外,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对于增强我军力量、瓦解敌方势力,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土改,就难以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也将成为无本之木。
1946年6月,解放战争正式爆发。彼时,尽管经历了抗战胜利后的短暂裁军与整军,国民党军队依旧拥有多达430万的庞大兵力。
反观人民军队,虽号称有127万人,但实际上,能够与国民党一线部队正面抗衡的野战部队仅有61万,其余66万为地方部队以及非战斗人员。面对空前强大的敌人,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央军委一方面积极调兵遣将。
另一方面竭尽全力挖掘解放区的潜在力量,力求改变敌强我弱的被动局势。然而,解放区大多地处极为偏僻的山区与农村,解放军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外部援助。
毛主席明确指出,解放区拥有一亿五千万人口,蒋管区有三亿多人口,但蒋管区的农民因未翻身而反对蒋介石,解放区的农民翻了身,这使得我军和蒋介石在力量对比上逐渐发生变化,一亿五千万群众参军参战,所蕴含的人力和财力是无穷无尽的。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我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后,在解放区全面开展“土改”工作。1946年8月,党中央正式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随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农民祖祖辈辈饱受地主剥削,对土地的渴望程度丝毫不逊于贪婪的地主。但在土改执行过程中,由于农民长期遭受愚民教育,出现了完全不理解土改主张的情况。对于广大农民,除了耐心讲解道理,最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
例如,山东济阳县土改工作队发现部分农民不支持甚至不理解土改时,在安子坡村动员了十几位70多岁的老长工,让他们回忆自清朝灭亡以来当地的变化。老长工们讲述后,在场的人无不义愤填膺。据老长工们描述,该村原本有90多户人家,在30多年间,竟有27户绝户。这些人家,要么因长期遭受地主剥削而家破人亡,要么因无力娶妻而年老后无人送终。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的同时,不忘组织力量以武力积极维护土改的顺利推进。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意识到,只有拥有枪杆子才能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只有解放军彻底打败国民党军,他们才能真正翻身。
在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东北野战军从1946年出关时的11万人,到1948年底入关时已达百万之众,这一显著变化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其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以林彪为首的东北军政当局在东北推行土改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此后,随着我军接连取得胜利,俘虏的国民党军和获得解放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是东北野战军能在短短三年内发展成为百万雄师的重要原因。
东北的情况并非个例。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我党积极发动土改。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土地,许多农民提出“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和“参军保田”的口号。大批翻身农民如汹涌潮水般加入人民军队,还自发组成了规模庞大的支前大军。
据统计,仅山东解放区,先后就有59万青年参军,另有700万民工随军出征。很快,国军阵营中的许多基层士兵陆续收到家中来信,得知家里进行了土改,虽然自己身为国军士兵,但因家庭成分是贫农也分到了土地。于是,“跟着解放军能分地,跟着国军只能受气”的想法在国军官兵中迅速蔓延。
原本在战场上,由于国民党统帅部昏聩无能,军官贪生怕死,即便国军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据优势,也常常被解放军击败。再加上土地的巨大诱惑,许多原本顽固的国军官兵甚至产生了希望打败仗以便早日加入解放军的念头。
据统计,解放战争中,我军共消灭国民党正规军554万人,非正规军253万人,其中生俘459万人,约280万人成为我军战士。
许多被俘的国军将领起初并不服气,认为共产党的胜利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但后来在参观众多工业建设项目时,他们不得不承认,共产党实现了他们当年想做却未能做成的心愿。
而这一切,皆源于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使得最广大的中国人民都愿意为了个人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