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时期,“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始终存在争议。粟裕直到晚年还对谭家桥战斗耿耿于怀,原因就是他和寻怀洲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最后的决定需要由红七军团、红十军团政委乐少华下达。事情总有两面性,黄克诚在长征时也使用过这项“特权”,对象是红四师师长张宗逊。
黄克诚
湘江战役时,黄克诚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委,与张宗逊搭档。当时红一军团在觉山铺至界首阻击湘军(湘江北岸),红三军团则在界首以南(湘江南岸)与桂军死战。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是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五天,黄克诚就是在这个时期使用了“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
在红军将士的眼里,除中央军外的各地方部队,属桂军的战斗力强(粤军也不弱)。白崇禧的部队不从正面堵,也不在后面追,而是从侧面拦腰攻击。广西的道路狭窄,山高、沟深、林密,桂军士兵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频频从侧翼发起进攻。
在红三军团抵达湘江之前,已经与桂军交过手,损失不小。红四师师长洪超(张宗逊接任)、红五师参谋长胡浚、十四团团长黄冕昌相继阵亡。黄克诚和张宗逊率领红四师在湘江南岸激战两天后,十团团长沈述清牺牲。师参谋长杜中美接任十四团团长后不久,也牺牲在阵地上。
中间为张宗逊
巨大的伤亡让林总和彭老总心急如焚,林总一次次给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发电报轻装快行,两支队伍终于在12月1日全部渡过湘江。按理说部队可以撤退了,否则就有被“包饺子”的危险。但是,红四师仍然没有接到上级撤退的命令,张宗逊只能率部在原地继续坚守。
受当下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后人总将“灵活应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词句挂在嘴边,觉得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像张宗逊这样有资历,也有战功的将领仍然没有违抗命令私自撤退,足以说明军纪的重要性。
眼看危险一点点来临,黄克诚急了,对张宗逊说:“你指挥部队迅速撤退,去追赶主力,一切由我负全部责任。”在红军的章程里,只要黄克诚说出这句话,张宗逊就不算违抗上级命令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其他政委使用最后决定权,或许是一种正常操作。但是,从黄克诚嘴里说出上述的那句话,“危险系数”就成几何级增加了。因为从他加入红三军团以来,时常被冠以“右倾”的名头。到湘江战役之前,黄克诚至少两次被降职。
第一次: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打长沙。黄克诚直言红军没有占领大城市的能力,原本他即将被任命为纵队政委(师级),此事之后只能担任红八军四师三团政委。
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前后(1931年7月至9月),由于黄克诚拒绝执行肃反时的命令,从红三师政委降职到红三军团司令部秘书。
当黄克诚对张宗逊执行“政委最后决定权”后,最严重的后果不仅仅是降职,而是受到军法处分。很显然,相对于战士宝贵的生命,黄克诚认为即使自己受到处分,也不值一提。
从湘江战役之后至红军抵达陕北,黄克诚又从师政委降到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原因与湘江撤退无关),再降到教导营政委,最后干脆去当了红军审判所所长。一向严肃的彭老总都忍不住劝他:“下一次,你少‘放炮’”。然而,黄克诚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
黄克诚后来被人叫作“黄老”,连主席也这样称呼。这不仅是他三十多岁就被喊“老同志”,更重要的是对其人品的敬重。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副总参谋长,负责军委、总参的日常工作。1954年,他被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当时中央军委委员共12人,除了主席和邓总设计师外,就是十大元帅,足见中央对他的信任。
尽管“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有一定的争议,可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湘江战役中,张宗逊没接到命令不撤退是军人的本分,黄克诚于危急时刻行使政委的“特权”,保住了部队,也尽了政委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