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2月17日报道,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发言引发欧洲多国强烈反弹。这场外交风波揭开了跨大西洋联盟的深层裂痕,更暴露出特朗普政府试图操控欧洲政局的核心意图。

美国副总统万斯(资料图)
慕尼黑安全会议官网直播画面显示,万斯在2月14日的演讲中多次打断既定议程。这位美国副总统用20分钟时间将矛头对准欧洲盟友,指责德国政府排斥极右翼政党、批评瑞典处理宗教争议案件、质疑罗马尼亚选举制度。现场参会人员向BBC记者透露,当万斯宣称"欧洲正在摧毁民主价值观"时,整个会场陷入长达十余秒的沉默。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当场回击:"美国没有资格质疑欧洲民主制度",这句话获得全场唯一一次自发掌声。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注意到,万斯演讲中刻意使用"言论自由""宗教权利"等欧洲传统价值观话语体系,实则暗藏战略意图。德国《明镜》周刊披露,万斯团队会前曾秘密接触德国选择党高层,其演讲内容直接引用该党内部文件数据。这种公开支持极右翼势力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欧洲主流政治力量。德国总理朔尔茨2月15日明确表态:"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德国民主进程",法国外长巴罗则在社交媒体强调"欧洲模式不容强加"。
中国新闻网2月17日消息显示,法国总统马克龙紧急召集七国领导人于巴黎召开安全峰会。这场原定讨论乌克兰局势的会议,最终演变成欧洲自主防务的誓师大会。德国总理朔尔茨在闭门会议上提出"欧洲防御自主化路线图",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宣布重启"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波兰总理图斯克提议建立"欧洲军备联合采购机制"。值得关注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记者会上特别指出:"欧洲需要建立独立于美元体系的结算通道"。
这场外交博弈背后藏着惊人的经济数据。根据欧盟统计局最新披露,2024年欧盟对美贸易逆差扩大至2170亿欧元,创下冷战结束以来最高纪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到7858亿美元,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增长23%。德国工业联合会负责人公开表示:"每辆德国汽车包含35%中国零部件,而美国市场准入壁垒正在摧毁欧洲企业竞争力。"

马克龙(资料图)
英国《金融时报》观察到,欧洲政坛出现罕见共识。德国社民党、法国复兴党、意大利民主党等传统中左翼政党,与欧洲人民党等中右翼力量在2月18日发表联合声明,强调"维护欧洲战略自主"。这份声明获得欧洲议会73%议员联署,创下十年来跨党派合作最高纪录。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直言:"某些域外势力试图分裂欧洲的图谋注定失败。"
人民日报2月18日刊发的评论文章,恰为这场变局写下最佳注脚。中欧建交50周年的关键节点,双方相互投资规模累计2600亿美元,覆盖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21个战略领域。欧盟中国商会最新调查报告显示,87%的欧洲企业计划扩大在华业务,这个数字较三年前提升19个百分点。正如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所言:"当华盛顿忙着挥舞制裁大棒时,北京正在为欧洲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慕尼黑街头的政治标语或许最能反映欧洲民意变迁。2月19日,超过十万民众聚集在玛丽亚广场,高举"欧洲属于欧洲人"的横幅。游行队伍中既有支持环保的左翼青年,也有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保守派商人,这种跨阶层的联合抗议在冷战结束后尚属首次。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在电视辩论中尴尬承认:"我们确实收到过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政治献金。"

德国(资料图)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转折。当特朗普团队试图复制冷战时期"分而治之"策略时,他们忽视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中国持续扩大开放带来的经济向心力,以及欧洲经历乌克兰危机后的战略觉醒。这场跨大西洋博弈的最终结局,或许早在北京与布鲁塞尔签署《中欧投资协定》时便已注定——毕竟,没有人会拒绝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