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军事演习”的幌子
1928年,北伐战争方兴未艾,中国境内仍旧是一片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局面,地方军阀各据一方,国家满目疮痍,百姓困苦不堪。这一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的孙殿英部,虽然隶属国民党军队,但在政治上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附属力量,属于蒋介石眼中的“杂牌军”。蒋对孙殿英部并不信任,既没有军需拨付,更不肯发放正常的军饷。半年以来,这一支远离中央的部队几乎已被上峰遗忘,士兵面临着无衣可穿、无米可炊的困境,军心逐渐下滑,哗变的阴影笼罩军营。
到了夏天,严峻的现实让军队处于崩溃边缘。孙殿英多次派人向南京讨要粮饷,但国民党中央对他敷衍了事,迟迟没有回音。战士们日渐饥饿,士气低落,许多人离开军营到附近村庄讨饭,有些甚至干脆放下武器赶回家乡。军营里时常可以听见士兵们的牢骚:“再这样下去,不如跟其他部队走!”
某个闷热的夏夜,孙殿英独自坐在灯下,摆弄着桌上的军饷清单。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必须另寻他路,这条路不能依靠别人,而要靠自己想办法“弄到钱”。当目光越过蜡烛,看向悬挂的大幅河北地图时,他的脑中闪过一个念头——那些横跨河北山脉的清东陵是否能成为解困之道?
几天之后,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马兰峪地区静寂无声,唯一的动静来自第十二军的布告。这些公告突兀地出现在村口和街巷,内容写得义正辞严:“军队即将在马兰峪附近进行关键军事演习,练兵期间,所有百姓严禁靠近山林,否则格杀勿论。”
马兰峪,这里是赫赫有名的清东陵所在地,山峦环绕,地势隐匿,几百年来这里埋葬了清王朝的皇帝和后妃,仅仅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两人所携带的许多陪葬品,便是价值无数的稀世珍宝。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坊间传言,都足以让人相信,这片山林深处藏着不可估量的财富。
利用“演习”作为掩护,孙殿英亲自布置了详尽的盗墓计划。部队分成若干小组,士兵们携带炮火和工具,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方式开始挖掘清东陵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座陵墓——乾隆皇帝的裕陵、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他们利用炸药炸开封闭的地宫入口,将早已尘封的地下世界暴露在空气中,地动山摇,声势浩大。
夜色之下,士兵们用火把照亮地宫,满眼尽是琳琅满目的珍宝。慈禧太后的棺椁被撬开,棺身上镶嵌的珍奇宝石被粗暴地摘下,那颗硕大的夜明珠亮得刺目,瞬间被孙殿英收入囊中。乾隆皇帝的墓室中,更是铺满黄金饰品与玉器,尤其是一柄雕刻精美、气势非凡的九龙宝剑,成为现场的焦点。孙殿英看着这些光芒万丈的财富,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得意地宣称,这些财物足够他们用上数年。
数日后,盗墓的“演习”结束,清东陵满目狼藉,棺椁残破不堪,陵墓内尸骨散乱。尤其是满人后裔得知祖陵被劫,群情激愤。孙殿英仰仗着自己的人脉与赖以生存的贿赂手段,在军政系统中大肆活动,让这桩震惊全国的盗墓案迅速被压了下来,最后不了了之。
九龙宝剑的命运波折
在1928年的东陵盗宝案中,九龙宝剑作为随乾隆皇帝一同埋葬的无价之宝,可谓是风云涌动的历史见证。剑身雕刻着九条飞腾的蟠龙,以精湛工艺表现出掌控天下的皇家气势,其名更早已声传四海。
到了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昔日因东陵盗宝案备受谴责的孙殿英,不仅没被追究刑责,反而凭借犀利的手段和复杂的人脉网,重新占据了军阀混战中的一席之地。对于孙殿英而言,与蒋介石建立某种“互惠关系”成为他谋求仕途的首要目标。他开始四下张罗,准备将盗自东陵的大量珍宝作为礼物,通过特务头子戴笠献给蒋介石。这个戴笠,有“蒋介石的佩剑”之称,是蒋最为器重的亲信之一,只要能讨好戴笠,便能打通南京高层的关键渠道。
在与戴笠的碰面中,孙殿英提出一个更诱人的私下承诺:如果戴笠能在蒋介石面前为他美言几句,他愿将九龙宝剑这件无价之宝赠与戴笠个人,以作答谢。戴笠听闻这柄举世闻名的剑,顿时神色一变,满心欢喜,随即拍胸脯应允,承诺为孙帮忙。
孙殿英的狡诈在此显露无遗,他口头将宝剑许诺给戴笠,却迟迟不将其奉上。他的算盘是,既保全九龙宝剑以图后用,又可借此吊住戴笠的胃口。两年后,戴笠借“孙殿英通共”之名,亲自带队前往太行山,调查孙的一些“不轨行为”,但实质目的之一,仍然是索回这把久渴而未得的九龙宝剑。
面对戴笠的突然到访,孙殿英不得不低头。权衡再三,孙殿英最终将九龙宝剑交予戴笠。戴笠此时正奔波于抗战各线,担心刀光剑影之下,一旦携带这样一件名贵之物非常危险。他便将宝剑托付给自己信任的心腹马汉三,命其特别小心并转交何应钦,以备自己从重庆返回时再面呈蒋介石。
马汉三见九龙宝剑华贵无比,顿时心生贪念。他私自将剑据为己有,却谎称宝剑因种种原因已归还孙殿英。戴笠在战乱中分身乏术,虽觉疑惑,却无法顾及这一状况。
日本人手中的奇珍异宝
抗日战争期间,九龙宝剑的传奇并未到此结束。因一次战事败退,马汉三竟被日军俘虏。他原本在蒋介石眼中是忠实得力的干将,但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血性顿失。他为了保命,不惜出卖多方情报,甚至将私人珍藏中的九龙宝剑作为贿赂奉献给日军,为首的日本军官宫崎大为喜悦。
宫崎将九龙宝剑带回日本占领区,妄图将其作为侵华的“战利品”进行展示。随着抗战局势逆转,日本在中国的战场上节节败退。日军撤离时,宫崎将九龙宝剑转交给一位身份特殊的女子——川岛芳子。这名“东方间谍之花”以其跌宕起伏的经历和复杂的背景闻名中外。她与日军关系密切,凭借聪明才智成为多个势力角逐中的特殊人物。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逐渐接管日占区,昼伏夜出的马汉三终于找到了机会。他获悉九龙宝剑依然在川岛芳子手中,便第一时间派人盯紧她的举动。川岛芳子最终被国民政府抓捕,但马汉三此时却并未将宝剑上交作为国有文物,而是选择将剑据为己有。
戴笠的突发空难
早在抗战期间,戴笠就对九龙宝剑的去向心存疑问,他察觉马汉三隐瞒了重要信息。抗战胜利后,他重新掌控局势,决心将这笔旧账算清。调查尚未深入,戴笠就接到一条机密信息:九龙宝剑可能已被转手数次,具体去向扑朔迷离,同时马汉三本人也卷入了贪污赃款的严重指控。为了进一步探明真相,戴笠决定亲赴南京直接对马汉三展开审问。
1946年3月17日,戴笠从青岛乘坐专机飞往南京。天气起初晴朗,但进入长江下游上空时,天气骤变,南京的天空乌云密布,伴随着雷电轰鸣。他的飞机尝试在南京降落,但因恶劣天气未能成功,于是改道飞往上海。然而,上海的天气同样不适宜降落,于是飞机再次调整航线,计划飞向徐州。在南京西郊岱山,飞机突然失去控制,坠毁在一片山林中。伴随着一声巨响,机身化为残骸,所有乘客,包括戴笠本人,无一生还。
事发时天气原因被官方定为坠机的主要原因,但有人暗中猜测,这起事故并非单纯巧合。一种说法是,马汉三为了掩盖自己暗藏九龙宝剑的事实,与自己的心腹刘玉珠密谋策划了这场空难。
当时身兼军政大权的蒋介石亲自主持了戴笠的后事,对这位效忠多年的特务头子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哀荣。他在南京灵谷寺后山亲自选定了戴笠的安葬地,这片林木葱茏之地因其幽深隐秘而被认为是戴笠长眠的理想场所。
与轰轰烈烈的葬礼相关联的,还有一桩神秘流言。在戴笠的墓穴中,是否随葬了包括九龙宝剑在内的稀世珍品?根据军统内部的隐秘传闻,蒋介石不仅安排毛人凤全程监督戴笠的安葬,还特意指派沈醉负责修建墓穴。
据透露,为了避免戴笠过往的狠辣行径招致报复,蒋介石命人将墓穴建筑得异常坚固。据沈醉回忆,墓穴采用特殊设计,棺木和墓穴的岩石基座通过浇筑工艺连为一体,将整个墓地封死成密不透风的整体,令人无法轻易打开。
一些人认为,九龙宝剑可能被作为戴笠生前最钟爱的物品之一,被一同埋入南京灵谷寺的墓穴中。戴笠墓至今仍耸立于灵谷寺后山,其上是庄严肃穆的石碑,但对于九龙宝剑的传说始终没有确凿定论。
参考资料:[1]熊国英.“九龙宝剑”与戴笠之死[J].文史春秋,2009(7):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