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2024年12月14日13:43:03 历史 1249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文 | 青菀杳声闻

编辑 | 青菀杳声闻

12月13日,是我国南京大屠杀的公祭日,南京人民对此尤其严肃。

而在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竟然罕见地发了一篇文章,号召在华的日本人不要穿和服,不要说日本话。

文章的其他言辞,更是让人愤懑:日本人心虚,还想粉饰自己?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日本驻华使馆的奇葩警告

日本大使馆给出的建议,除了“不穿和服”“不说日语”这样的标志性特征外,还有很多离谱的建议,比如“不要引人注目”“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聚集”。

日本方面的建议,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有,但是不多。

和服在日本文化中,象征着传统和民族身份,但在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尤其是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和服可能引发情感冲击。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和服

如果有人在这一天穿和服,可能被视为对受害者的冒犯,可能引发情绪冲突。

此外,“避免大声说日语”的建议,和上面那个差不多,日本不希望在华的日本人,因为语言问题“引起注目”。

而建议“在公祭日结伴而行”,则体现了一种防范心态。驻华日本侨民的日常活动范围,通常集中于城市中相对安全的区域,中国城市里哪有什么危险?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南京的日本人

日本方面的这些建议,看似关乎安全,但实际上根本说不过去,因为日本大使馆给出理由非常牵强:中国反日情绪增加、伤杀事件在各地发生。

日本大使馆、外务省给出这种建议,只能反映一件事:日本人在心虚,并且一心想要美化自己,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日方声明的隐含意图

事实上,中国民众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活动,主要集中于缅怀历史和倡导和平,例如各地举办纪念仪式、历史教育宣传等。

这些活动体现的,是铭记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和平的追求,而非“反日”情绪的宣泄。

日本方面提及的“伤杀事件”,并无确凿证据。中国历来对在华外国侨民提供安全保障,警方记录和实际案例并不支持这种虚假性叙述。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南京公祭日

相比之下,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暴行却有历史记录和国际公认的事实支撑。

日方渲染紧张氛围的行为,不仅缺乏事实基础,还可能误导在华日本侨民,加剧其对中国社会的误解。

从“安全指南”的内容架构看,部分条款显然是过度渲染紧张局势。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公祭日

例如,提醒日本人在公祭日期间避免公开表现民族身份,实际上是对历史责任的一种规避表现。

此类言论可能使在华日本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增加中日民众之间的隔阂。

而日本大使馆在公告中,将南京大屠杀称为“南京事件”,这一称呼本身就体现了对历史的歪曲。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相关信息

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中最残暴的战争罪行之一,有大量史料和证据支持,包括国际友人的记录和联合国相关文件。日方试图弱化罪行性质的行为,是对历史真相的公然亵渎。

日本提及“中国人反日情绪容易增加”的说法,是转移国际视线、逃避历史责任的典型手段。

在当前的中日经贸和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方多次展现友好合作的态度,日本此类言论与实际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中日交流

例如,中国持续推动中日两国民间交流活动,强调通过合作化解历史创伤,而日本却试图用虚假信息,破坏这一良性互动。

可见,日方提出避免和服、日语等行为的建议,实际上反映了其对历史问题的心虚心理。

当一个国家在历史问题上缺乏反省时,往往会对其文化符号的跨国展现产生过度敏感。

这种心态不仅反映在外交辞令中,还体现在对日本民众的指导上,其本质是试图掩盖未正视历史的事实。可只有正视历史,才是中日关系更进一步的关键!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穿和服

日本要正视历史!

中日关系历经风雨,但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始终是绕不过去的痛点。

多年来,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等二战历史问题上的言行,一直备受争议。

例如,部分右翼政客和学者声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甚至有人将其淡化为“南京事件”。这不仅严重违背史实,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右翼分子

联合国等国际机构,早已确认南京大屠杀的性质和规模,大量历史证据,包括幸存者口述、日军档案和国际观察者的记录,均表明南京30万无辜平民在屠杀中遇难。

可日本国内右翼势力,通过“历史研究团体”发布所谓的研究报告,试图削弱这一事实的国际影响力。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诚信,更破坏了国际社会的历史认知体系。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日本右翼

近年来,日本通过一系列舆论引导,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比如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前后,外务省频频发布“安全提醒”,称在华日本侨民生活环境“不安全”。

这些警告与事实并不相符,在华的日本侨民多数认为中国社会安全稳定,民间对日本人的态度友善。

通过这些夸大的警告,日本官方试图转移公众对其未正视历史问题的关注,塑造“被迫害”的形象,从而逃避国际社会对其历史责任的追问。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相关报道

这种“受害者心态”还体现在日本国内对二战历史的宣传和教育中。

在许多日本学校的历史教材中,南京大屠杀和其他侵华暴行,被刻意淡化甚至完全忽略,而更多篇幅被用来描写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日本在战争中的“受害经历”。

这种片面的教育引导,不仅让日本国内民众对历史真相知之甚少,还使他们对亚洲邻国的受害事实,缺乏应有的同理心。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日本民众

相比之下,中国民众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始终是理性且基于事实的。

许多民间组织自发开展历史教育活动,向公众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并通过展览、纪录片等形式传播真相。

这些行动体现了中国社会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和平的追求,与日本试图渲染“反日情绪”的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相关报道

结语: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愈合的创伤。

超过30万平民被残忍杀害,成千上万的妇女遭受蹂躏,南京城在这场灾难中几乎被夷为废墟。

这场暴行不仅摧毁了无数家庭,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相关记录

为了铭记这段惨痛历史,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公祭日,南京人民默哀一分钟,以表达对遇难者的悼念和对和平的祈愿。

这一庄严的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也是对国耻的铭记、对未来和平的期许,绝非对日本民众的仇视。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相关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馆警示:不穿和服不讲日语,心虚什么?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 天天要闻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说: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
苦涩的荒唐 - 天天要闻

苦涩的荒唐

文革后期的73年,小学四年级时一个班级搞了一场随堂批判会,校长都来参加了,因为校长听说这个民办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强的,让“哑巴”都开口说了话。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 天天要闻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飘着细雨。军机大臣瞿鸿禨捧着一叠奏折疾步穿过宫门,却在养心殿前听见瓷器碎裂的脆响。殿内,慈禧太后正凝视着刑部呈报的"杖毙逆犯沈荩事毕"奏本,指尖深深掐进黄绫锦垫。 这个令帝国最高统治者震
送别!杨林德教授逝世 - 天天要闻

送别!杨林德教授逝世

据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我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杨林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3日11时3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杨林德教授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为推动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