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七八十年代的学校)
我们村学校原本是村上李姓那占地百亩的祠堂和家庙东岳庙所在地。据李姓族谱记载,明朝开始,身份显赫的李姓在祠堂开设“濠源书院”,穿越明清两朝直至科举废除,一李姓贡生与村上的周姓、郭姓、潘姓、姜姓、韩姓、高姓等出息人共同创办了一所高等小学。
1938年日本鬼子先用飞机轰炸我村,炸平李家祠堂,将李姓家庙里的80和尚跪成一排,用镰刀割去头颅。随后将东岳庙挖成围沟,销毁侵华杀僧的罪证。且在李姓祠堂处盖起炮楼,与我村对峙。后在新四军的领导下,被我村民兵打的晚上不敢在炮楼里睡觉,又挖地道“乌龟洞”。
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烧了“乌龟洞”,炸平炮楼。填平围沟,在鬼子围墙据点内办了高小。解放初改为初中学校内有小学。一直到70年代还常开设夜学,无偿为附近所有村民扫盲。也是我们公社最大最气派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比公社学校要好很多,包括教师配置。最少都是老初中毕业的学生。四五个教师都是正儿八经的师范生。
1980年我们村的初中被撤销,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全转移到公社初中继续原职留用。一时公社初中九成教师都是我们村初中的老教师。而在校生,我们村的学生占到三分之二。真不知道当时为何不把公社初中撤了并到我们村上来。我考初中时,因为才11岁,身高1米3多,体重42斤,因怕考上也走不动路去念书而想弃考。公社离我们村6华里,每天要走四趟,真的感觉有些吃不消。
(80年代学校)
一晃又二十年过去。2003年我村小学盖起了教学楼。2016年左右改为乡中心学校的教学点,2019年撤销教学点,全部小学生要到乡中心校念书。但村上有四五所民办幼儿园。
(90年代的学校)
我6岁时因家里大人怕我出门玩耍会掉水里被淹死,于是花7毛钱的学费将我送到学校念书,权当把老师当成了保姆。班上有的学生比我大七八岁,常把我举过头顶当玩具玩。念到三年级时,因多了一门《自然》书,秋夏忙假因粮食太多了,又卖不掉,不用再向学校交粮食,学费涨价了,三块多钱。四年级书又多了地理和历史,四块多钱,五年级没涨价。
1985年到乡初中念中学时,明明录取通知书上写的学杂费是10元,母亲将学费用针缝在裤兜去学校报名时,居然涨了5毛钱,气的我想退学,让我来回白跑了12里路。初二学费降到7元,但比头年的初二高两元多。初三学费9块多。班上有一半以上是补习生,不用交补习费。
1988年考上县一中。那学费就高了,高一11块钱,高三更多,高达17块钱。那时补习考大学的很多,补习生按分数收补习费,但最少补习费是200,就是那种建档的。分数低的有300、400、600最高达800元。因为我们县数一中最好,每年考上大学的数量占全县所有高中的99.99%。我记得在高考前,校长给我们开会,说进考场千万不要暴露是一中的学生。因在一中是倒数第一名,可能在其他学校就是第一名。如果不给人抄袭的话,人身有危险。
确实,那时我们高中每个年级只有四个班(高三补习班不算),文科班连上插班补习生能到90人。2008年时,在哈尔滨偶遇一个母校考出来的年轻大学生,他说一中一个年级有40多个班,当时我惊得嘴张的像瓢。
我们村那600多年的学校彻底消失了。据说学费越来越高,大学生也遍地都是,难道这就是村学校消失的进步?网上还有声音,说好多学校都和房地产商人合作,搞掉村上学校,镇上的高中,让学生都到县城念书,没房子不给念!
(如今花园般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