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2024年10月30日16:52:08 历史 1278

故宫不仅是我国的标志性旅游建筑,也是不少人心驰神往的黄金周圣地,而关于故宫的考古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

2016年,专家们就开始采用最新的3D技术“拆”解故宫,这项技术借助先进的VR眼镜,在现代科技的火眼金睛下,故宫几百年的秘密,一瓦一砖都能给挖出来。3D全景不仅用来考古发现,后来更是普及到旅游领域,让造访故宫的游客们都能享受一把身临其境。

而就在2018年,伴随一群维修工人的发现,再乘上全新科技的这股东风,专家们还真在故宫底下有了大发现,甚至揭开了隐藏600多年的秘密。那这故宫底下到底有什么呢?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皇家威严下的残酷真相

2018年故宫例行维护,谁都没想到会因此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工人们在太和殿前面的广场上施工,准备把地砖翻新一下。结果这一撬不要紧,地砖下面居然还藏着地砖,掀开一层还有一层,最后发现最底下的地砖竟然比上面的还要旧很多。

这下工人们也不敢乱动了,赶紧喊来专家进行鉴定发掘。经过检测,发现下面的这些地砖竟然是元朝时候铺的。这一下可把专家们乐坏了,要知道元大都具体在哪儿,一直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这回可算找到实打实的证据了。

故宫地下埋着元代地砖,恰恰说明这块风水宝地当年元朝皇帝也看上了。随着挖掘工作继续进行,果不其然,好东西接二连三地冒出来了。就在元代地砖不远处,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大坑,里面居然埋着一堆碎瓷片。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这些瓷片都十分精致,胎质细腻釉色莹润,上面的花纹更是繁复精美,一看就知道是当年皇家御用的。专家们仔细辨认了一下,发现很多都是元代瓷器,要是放到现在,随便拿出一块上拍卖会,那都是能拍出天价的宝贝。

那这就让人纳闷了,这么好的东西,当年的人怎么舍得砸碎了埋起来,难道是明朝人打败了元朝,故意把这些宝贝毁了泄愤?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专家们把这些碎瓷片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仔细研究,结果还真让他们发现了一些猫腻。

原来这些瓷器虽然看着精美,但仔细一瞧,就会发现一些小瑕疵。比如一些瓷器问题出在烧制工艺上,有的火候没控制好,导致颜色不太均匀,有的烧的时候混进了小气泡,看起来就没那么完美了。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在咱们普通人看来,这些小瑕疵根本不算什么,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家的东西必须是完美无瑕的,一点瑕疵都不能有,否则就是对皇帝的不敬,是要掉脑袋的。所以这些有点小瑕疵的瓷器,在当时可是违禁品,绝对不能留着,只能忍痛砸碎,埋在地底下,眼不见为净。

为了几个小瑕疵就把这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砸了,也真是够可惜的。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任何东西只要沾上了皇家二字,那就不再是简单的物品,而是代表着皇家的威严和尊严,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3D全景还原历史真相

随后顺着这些瓷器碎片和地砖的线索,专家们一路发掘,又在地底下发现了一些元代的建筑遗迹,而且利用3D技术,还原了当年元大内的部分面貌,总算是彻底揭开了这个埋藏600多年的秘密。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在专家们的努力下,游客们不用真的穿越时空,也能亲眼看到几百年前的景象了。以前去故宫参观,就只能顺着一条道走到底,走马观花地看看,很多地方还进不去。现在有了3D全景技术,故宫六百多年的历史,从元朝到明朝再到清朝,全都活灵活现地摆在咱们眼前。

据说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咱们国家,曾经亲眼见过元大内,它的华丽壮观深深震撼了这位经验丰富的探险者,他在书里形容说:“顶上的瓦片,红的、黄的、绿的、蓝的,各种颜色都有,还涂了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水晶一样”。

可惜后来元大内被拆了,现在只能在故宫的一些角落找到一点点遗迹。不过别担心,专家们利用3D技术,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把元大内给“复原”出来了。游客只要戴上VR眼镜,就能感受一下当年忽必烈眼中金碧辉煌的繁华景象。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当然明朝的紫禁城也是相当气派的,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方,那是铁了心要建一座史上最牛的宫殿。他不仅借鉴了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还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光是建造时间就花了整整十五年,前后一百多万人参与。

而现在有了3D全景技术,紫禁城的角角落落,咱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连以前去不了的地方,像是皇帝上朝走的路、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都能用3D动画还原出来,想看哪个角度就看哪个角度,比以前单纯看文字图片、听导游讲解要强多了。

榫卯结构抵御千年风雨

紫禁城里最雄伟壮观的建筑肯定得数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都是明朝建筑的巅峰之作,光是高高的屋顶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要是细心观察,还会发现一个神奇的地方: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这些巨大的屋顶,没有用一颗钉子、一根铁丝,全都是木头搭起来的。这就要说到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榫卯结构了。

简单来说,就是把两块木头加工成凹凸的形状,像拼图一样卡在一起,就能严丝合缝,稳固无比。三大殿的屋顶就是用无数块这样的木头,一块接一块,一层搭一层,最终形成了咱们今天看到的恢弘气势。

以前咱们只能站在地上抬头仰望,感受三大殿的雄伟,却很难看清那些隐藏在高处的榫卯结构。现在有了3D技术,咱们可以把整个屋顶“拆解”开来,360度无死角地观察每一个细节。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每块木头的大小、形状都不一样,每一个榫头、每一个卯眼,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细致的打磨。有的榫头像燕尾,有的像鱼尾,每一个都精巧绝伦。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榫卯之间配合得严丝合缝,有些木块之间甚至连一根头发丝都插不进。

古代的工匠们凭着简单的工具把木头变成了神奇的“积木”,搭建出了如此宏伟的宫殿,而且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技术真是不服不行。

更牛的是,专家们还用3D技术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按照三大殿屋顶的结构,用木头搭建了一个等比例缩小的模型,然后模拟地震,看看它能不能扛住。结果即使是相当于十级地震的剧烈晃动,这个模型也依然稳稳当当,一点都没有要散架的意思。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咱们现在不仅能看到故宫美丽的表面,还能看透它骨子里的精妙,而除了建筑本身之外,说起故宫那就不得不提它的建造者,这位皇帝可是个传奇人物,功过是非,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一代帝王的野心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最著名的君王之一,他开创了明朝的“永乐盛世”,平定内乱、抵御外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手腕。而朱棣并不满足于守成,他派遣郑和下西洋,把明朝的国威远播海外。同时重视文化建设,下令编纂《永乐大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说,朱棣以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把明朝的国力推向了顶峰,只是他的皇位来得不怎么光彩,朱棣本来是藩王,在北方镇守边疆,但却野心勃勃想当皇帝。后来侄子建文帝刚上位,他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带着军队打到了首都,硬生生把侄子的皇位给抢了过来。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这“靖难之役”打了四年,血流成河,死了多少人,没人能说得清。可以说朱棣为了夺权,那可是心狠手辣,一点都不手软。而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是出了名的硬骨头,朱棣想让他给自己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宁死不从,还指着朱棣的鼻子骂他是乱臣贼子。

结果朱棣一怒之下,把方孝孺全家还有他的学生朋友总共八百多人全部杀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诛十族”。朱棣当上皇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迁都北方。根据专家们的推测,他看中了元大都的旧址,下令把元朝的宫殿全部拆除,然后在原地建起了更加宏伟的紫禁城。

历史上传说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还让人把拆下来的土堆成一座小山,就像把元朝踩在脚下一样,这座小山就是现在的景山公园。可以说,朱棣这个人既有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一面,也有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一面,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结语

看完是不是对故宫又多了几分好奇?以前咱们逛故宫,看到的只是表面,现在有了3D技术,故宫几百年的秘密就一览无余。

咱们能清楚地看到当年那些工匠们,是怎样用他们的巧手和智慧,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群。所以下次再去故宫,可别光顾着拍照打卡了,记得好好感受一下这跨越了600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央广网—2016-05-31—故宫下藏着元朝皇宫考古正在探秘紫禁城前世

新京报—2024-07-27—3D全景看故宫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故宫底下藏着什么?专家通过3D技术拆解,发现隐藏600多年的秘密 - 天天要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日本搜肠刮肚想辙,结果还是老一套:把日企在美生产的汽车进口回来 - 天天要闻

日本搜肠刮肚想辙,结果还是老一套:把日企在美生产的汽车进口回来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随着英美、中美相继在关税磋商中取得进展,作为较早与美国开启谈判的国家之一,日本现在非常着急,唯恐占据谈判先机的希望变得渺茫。为了减少美日贸易赤字,日本想起了一个旧策:把日本车企在美国生产的汽车,再进口回日本。据日本《每日新闻》14日报道,围绕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措施,日本政府内部正在...
揭秘李嘉诚长子被绑架勒索10亿始末,再问李家还有没有感恩之心? - 天天要闻

揭秘李嘉诚长子被绑架勒索10亿始末,再问李家还有没有感恩之心?

为什么李嘉诚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向香港政府报案?没敢相信港英政府,没敢相信香港电视剧中英勇无比的飞虎队呢?……1996年5月23日,一个看似平常无奇的傍晚,香港深水湾道的一处单行道上,李嘉诚长子李泽钜的座驾被数辆车逼停。绑匪张子强手持冲锋枪,以炸药威胁,将李泽钜挟持至新界一处废弃养鸡场囚禁……长子李泽钜和李嘉...
福建霞浦城区发现古代烽燧遗址 - 天天要闻

福建霞浦城区发现古代烽燧遗址

中新网宁德5月14日电 (吴允杰 陈杰)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博物馆14日披露,霞浦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13日在霞浦县松山街道塔下村调查《霞浦县志》记载的明代“龙光宝塔”遗址时,发现该遗址西3米处,有一处古代烽燧。据介绍,该烽燧高约5米,底径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