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红三军团的整体情况,和晋察冀中几位红三干部的情况。
怎么说的,这种说法不能说全错,要说加入革命的时间,确实是黄克诚要早一些,但是在军中的发展速度,彭雪枫又快过黄克诚。
红三军团中有三位入选了36个军事家的名单,彭德怀,彭雪枫,黄克诚。
所以,彭雪枫和黄克诚各有长处吧。彭雪枫在红三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略高一些,红三军团军中有大彭小彭之说,言外之意就是彭雪枫就是彭总的影子。
彭总在时,自然是以彭总为首,彭总不在,就是小彭为头。当长征末期,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并组成了陕甘支队,下面分了三个纵队,10个大队。
一纵队就是红一军团的旧部,林彪任纵队司令,政委聂荣臻,下辖6个大队;
二纵队就是红三军团的旧部,彭雪枫任纵队司令,政委李富春,下辖4个大队;
还有一个三纵队,是总部纵队,司令员叶剑英,政委邓发。
由此也可见彭雪枫当时已经是红三军团的头马。
长征到了陕北,还未改编成八路军之前,中央红军的编制又发生了一些调整,陕甘支队撤编,恢复红一军团编制,但是红三军团没有恢复,缩编为红一军团的一个师红四师。彭雪枫担任这个师的政委,师长由红一的名将陈光担任。
在东征山西的战斗中,彭雪枫和陈光意见不合,产生了很多矛盾,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对于具体战术的不同看法上。陈光主张发扬红军不怕牺牲的精神,猛冲猛打,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彭雪枫则认为要慎重攻坚,要珍视指战员的生命,每个经过长征的老红军都是部队的宝贝。
要说两人说的各有各的道理,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主要还是思考的出发点不一样。
当时有个背景,是红一军团恢复番号之后,正在讨论恢复红三军团的计划,彭雪枫等红三的骨干对于恢复红三番号是举双手赞成的,并且在多个场合进行呼吁,只要是有助于恢复番号的努力,彭雪枫等都在尝试。
所以,这种情况下,保住现有的部队兵力,再尽快补充新兵,才是彭雪枫最关心的事情。
这个和陈光所关心的尽快攻下洪洞县,完全是两个方向。
他们俩闹矛盾不要紧,下面的指战员可无所适从了,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这事后来闹到了主席那里,主席专门把彭雪枫找来,批评他本位主义,山头主义。。。
结果彭雪枫立马反驳,您说的山头是有,但主义不存在。
主席被气笑了,那你就说说你这个只有山头,没有主义具体咋回事,我倒要好好听听你彭雪枫的高论。
彭雪枫也不怯,直接表示:红军中有山头,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对于敌人来说是共产主义者,对于自己的战友,我们没有什么不同的主义。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关于军内山头的说法,是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就算讨论一下,也并不算是什么禁忌。
军内当时来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红一军团,红一军团下面其实还有各种小山头,比如秋收起义的,南昌起义的,红九军团,红五军团,这些都算是红一下面的。。。
红二军团算一个,红六算一个,但他们合在一起的红二方面军并不算一个山头。。。
红四是个很大的山头,本来是最大的,经过多轮洗礼实力损失很多,即使这样也仍然是个相当可观的大山头。红25军可以算是一个红四下面的小山头,不过这个小山头一点都不小,甚至可以和红二和红六媲美。。。
红三军团自然也是个主要山头,虽然番号没了,干部战士的归属感仍然很强烈。。。
说回主题,彭雪枫的第一个任务是去北方军阀的军中搞统战,他任务完成得不错。
不过这种军政双优的大才,怎能这样浪费。1938年11月,奉新四军军部命令,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彭雪枫担任任司令员兼政委,兼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委员会主任。
1940年8月,八路军的344旅,新二旅与新四军六支队的部分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344旅和新二旅是黄克诚带着从冀鲁豫赶到豫东和彭雪枫会合的。344旅和新2旅的实力比六支队要强得多,不过还是由彭雪枫担任了司令员,黄克诚担任政委。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重建。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担任师长兼政委。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八路军原来和新四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次重建基本互相拉通。新四军的7师1旅中,3师,4师,5师都是八路军系统过来的,1个独立旅也是山东八路军支援的。
3师的黄克诚,4师的彭雪枫,5师的李先念,都是八路军过来的重量级将领。他们加入到新四军序列当中,肯定是带着任务来的。
不过彭雪枫这个4师的含金量没有其他两个师高,4师的少数老红军部队还是黄克诚支援的,可是过来帮忙的刘震和吴信泉打得很不顺利,损失很大,在开会时就向彭雪枫开了炮,批评他指挥不当。本来是计划让张爱萍接手4师的,张爱萍顾全大局,说4师不能没有彭雪枫。。。
甚为可惜的是,1944年9月,彭雪枫在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军李光明支队时,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三十七岁。如果能活到授衔的话,多半黄克诚那个大将是他的。
彭雪枫结婚很晚,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彭小枫,后来也是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他的前妻是谢富治的女儿谢小沁。
黄克诚
黄克诚是红三军团仅次于彭雪枫的重要将领,八路军成立时,他调到115师344旅任副旅长,当时按照国共的协议,部队不设政委。黄克诚这个副旅长就相当于是政委。344旅改编自红十五军团,也就是红25军,师长是原来的军团长徐海东。
黄克诚属于是空降过来的,而红25军又特别抱团,所以想打开局面很不容易。
黄克诚的政治敏感性很高,他当时已经看到部队不设政委之后的各种问题在酝酿,于是果断向总部报告,强烈建议尽快恢复政委制度。上面也从善如流,很快各级部队又重设了政委。这件事也给黄克诚加了不少分。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344旅的打开局面好像也帮助不大。不过,很快就有了一个契机。
只不过这个契机并不是啥好事,344旅的主力团687团团长张绍东竟然叛逃了,这个事简直捅破了天,张绍东可是从很早就跟着徐海东的干将,黄克诚于是就严厉批评红25军的传统和作风有很大问题,所以导致这样的资深人士叛变革命。这种批评令红25军的各级官兵很不爱听,韩先楚当时是另一个团的团长,他就跑去和黄克诚理论,你说张绍东是因为红25军的作风不好才叛逃的,那你知道他以前作风是很好的么?他的作风变坏完全是兰国清给带坏的,而兰国清不也是从你们三军团过来的么?
话说到这份上,再说就要吵起来了。韩先楚说的也没错,只不过这样点明了,大家都很不好看。。。
从此,黄克诚对韩先楚颇不感冒,过了一阵子就送韩先楚回延安读书学习,这一学就是好几年,让这员虎将直接错过了抗战最激烈的几年。后来韩先楚调去东北,101他们本来计划安排韩先楚回老部队的,也就是黄克诚带到东北的新四军三师,结果在征求黄克诚意见时,被黄克诚给拒了,理由是部队的位置基本都满了,这样的高级指挥员很难安排。。。
很难说,黄克诚对韩先楚的看法是否已经传导到八路军总部,如果彭总听到这两人争吵的内容,心里肯定也会很不舒服。
张绍东事件,最后搞得很大,朱德亲自来到344旅来解决因此事产生的混乱。
正好徐海东的身体也不太好,就安排他回延安养病,本来是计划提拔团长田守尧做旅长的,朱德都和田守尧谈过话了,结果这个建议被高层否了,认为需要一个强力的外来者,才能在344旅这个铁桶中破局。于是派来了115师685团的团长杨得志来接任旅长。
杨得志到了,同样是举步维艰,要和原红25军的指战员打成一片,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了,还要和政委黄克诚磨合好,这又是一个不那么容易的任务。
事实上,后来杨得志和原来的红25军的官兵磨合得还不错,反倒是和政委的合作始终是磕磕绊绊。
1940年初,成立了八路军第2纵队,最初的安排是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大概是觉得这样不太好,又由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司令员,左权在总部忙得很,不可能到2纵队去,所以实际上还是由黄克诚代行司令职责。
直到冀鲁豫军区成立,才由杨得志接任2纵司令员。不过没多久黄克诚就带着大部分主力南下去找彭雪枫了。留给杨得志这个旅长和司令员的没有多少344旅的老兵,这也是为啥杨得志在冀鲁豫始终没折腾出多大动静,要说杨得志的能力不用说,这片根据地的含金量也不比山东解放区差,为啥最后的结果差了那么远?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底子太薄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张爱萍:
张爱萍最早在中央苏区是做共青团和宣传工作的。1934年9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
长征中,历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
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
1936年6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1937年上半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同志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春,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做统战工作。
同年4月下旬,赴浙江金华进行统战工作。8月中旬赴河南确山,组建新四军挺进纵队。
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同年6月,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根据地,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
同年1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后任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
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2年12月,任第3师副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
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看看张爱萍的任职经历,可以看出他也曾是红三军团的核心骨干,做过多个团的团政委。在红三军团时就曾经和彭雪枫搭档过,彭雪枫看着斯文,其实脾气很火爆,大家对做他的政委都心里打鼓,王平就没敢去,最后上面点了张爱萍的将。
到新四军之后,张爱萍最早也是在彭雪枫手下,后来归到黄克诚旗下。
彭雪枫牺牲后,接任了四师师长。要说这个师长也只有张爱萍能接。。。
张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震任红五军第2纵队特务大队宣传员、第1师第1团宣传队队长。
1931年起任红三军团第5军第1师第1团4连政治指导员,第4师第10团通信主任、营长。
1934年10月,从江西于都出发长征。先后任红三军团第4师第10团作战参谋、第3营营长、团管理主任。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4师通信主任。
1936年5月,任红一军团第4师第12团参谋长。
1937年2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总务科科长。
1938年2月调赴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参谋长、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
1938年9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并任参谋长,随同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率部挺进豫东敌后,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0年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同年6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
1941年秋,兼任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副校长。
1944年8月,兼任新四军第4师第11旅旅长和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
张震可以说是彭雪枫一手提拔出来的军事干部,张震曾说他在军事道路上曾有过两个指路人,第一位就是彭雪枫,第二位就是粟裕。他成长最快的时期就是新四军跟着彭雪枫的那段时间,四师的位置不好,四周全是敌人,这个和后来的粟裕很像,所以张震也是有足够经验的老将了。
张震后来在粟裕手下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这个全军最年轻的野战军参谋长虽然累的够呛,心里却美得很。唯一有点小遗憾的就是,最后授衔时离上将差了点,只能授个中将。所有野战军参谋长全是上将,只有张震一个中将。
钟伟:
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员、第三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师特务连政治委员、第四师十一团俱乐部主任。
1932年12月,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
1933年4月,任第四师十二团总支书记,8月任第十二团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先后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十团政治处主任。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政治部主任。
1936年10月,任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高干队支部书记、第五大队协理员、第三大队政治处主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二团、第三团政治委员,苏北抗大五分校代理校长,淮海军区第四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二十八团团长、第十旅副旅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第十旅旅长,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
1948年4月,成立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任司令员。
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军长。率部参加解放东北和进军中南的多次重要战役。
钟伟在红三序列之中的名气本来不算大,很多人以为他的名声是在解放战争中在东北打出来的,钟伟在四野确实很给力,从师长直接做到了纵队司令。
解放战争最后阶段,四野大军进军华南,白崇禧不甘失败,在青树坪设下埋伏,计划吃掉突进太快最突前的钟伟的49军,白崇禧本来以为是用王牌军捏了个软柿子,没想到是个铁核桃。
白崇禧的王牌军第7军不但没能围歼49军,还被49军给突围而去,并且把自己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主力兵锋之下,很快就基本覆灭了。
这仗打得非常惊险,被刘伯承元帅誉为是腰斩七军。
钟伟最早在八路军序列中,是在李先念手下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钟伟的职业路径应该是,新四军五师,中原军区,晋冀鲁豫军区,二野。可惜命运早早给钟伟开了一条岔路。。。
1939年,因为在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非常不愉快,因为和领导意见不合,甚至被撤销职务,开除党籍。于是,当年11月底,钟伟带着妻子孩子和支持他的专门保管文件的老战士汪永富、团里的马夫及团警卫班的8名战士,悄悄地了部队。投奔了在苏北的老领导黄克诚。
这种事要上纲上线的话,可以是很严重的。同样在新四军中,就刚刚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抗大分配到新四军的一批干部中,叶道志,陈康,徐长胜三人因多种原因,决定离开新四军回老部队129师发展。结果军长叶挺闻讯大怒,派追兵去把他们抓回来,要严厉处理,严明军纪。结果在抓捕过程中,徐长胜中弹,叶道志被抓,陈康侥幸逃脱。
最后的结局是,尽管很多人求情,认为叶道志他们是回老部队,和投敌的性质完全不同,再加上他们只是孤身三人,并没有拉队伍走,除了随身的短枪,也没带走部队的武器。可是叶挺坚持要严厉惩处,最后维持了死刑判决。
陈康回到129师后,倒是发展得很不错,做陈赓的助手,合作很融洽。授衔时被授予中将,陈赓还很不满意,专门跑去替陈康争取,扬言要用自己的一颗星给陈康多换一颗星。。。
所以,对比叶道志事件,钟伟的情况要更严重,他毕竟是带着人和枪走掉的。
不过,显然黄克诚没有对钟伟做任何惩处,直接上岗核心军事领导岗位。
同样的错误,不同的结局。。。
后来庐山会议后,军中批判彭总时,敢替彭总说话的将领很少。除了黄克诚,张爱萍,邓华这些核心爱将之外,能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的只有肖克,钟伟等几人。剩下的大部分保持沉默,少部分严厉批判。
彭总在一野之中的那些部下,基本都保持沉默,这个并不奇怪,彭总当年接手一野时,管得就不是很顺畅,那里毕竟是红二方面军的部队,里面无论兵还是将,都没有几个红三军团的。
一个部队的气质和它的首任主官关系很大,三军团以及三军团核心干部的特点和彭总非常类似,正直,敢言,坦荡,担当。。。黄克诚,张爱萍,钟伟等都非常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