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2024年06月24日19:03:06 历史 1233

阅读开始前,烦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能讨论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谢谢您的支持!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文|碎舟寒

编辑|碎舟寒

前言

在中国东北,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曾是中国第一个露天煤矿,拥有55米厚的煤层,开采了整整118年,这个地方就是抚顺西露天煤矿。

然而,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在这里,我们将见证一个百年矿区的华丽转身,感受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许还能从中获得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百年沧桑:从繁华到闭坑

抚顺西露天煤矿,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它的故事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1901年,这里首次被发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自此,一个庞大的露天煤矿逐渐成形,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它经历了日本的掠夺性开采。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蓬勃发展,在其鼎盛时期,抚顺西露天矿成为了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它不仅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大量能源。

还培养了无数煤炭行业的人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日渐枯竭,2019年,这个百年老矿正式宣布闭坑,结束了118年的开采历史。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这一刻,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终结,看着这个曾经繁忙喧嚣的矿区逐渐安静下来,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但是,闭坑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曾经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矿区,如今又将以怎样的面貌继续服务社会呢?它的未来,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精彩。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地质奇观:55米煤层的惊人秘密

抚顺西露天煤矿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莫过于其惊人的55米厚煤层,这个数字,在全球煤矿中都堪称罕见,站在矿坑边缘往下看,仿佛在凝视一道深邃的峡谷。

只不过这峡谷是由煤炭构成的,这种厚度的煤层,是大自然馈赠给这片土地的珍贵礼物,它的形成,要追溯到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古新世至始新世时期。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当时,这里是一片广阔的沼泽,繁茂的植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被压实、碳化,最终形成了这条“黑色巨龙”。

正是这条独特的煤层,使得抚顺西露天矿成为了露天开采的理想之地,相比于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具有产量高、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等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抚顺西露天矿能够持续开采11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然而,厚煤层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矿坑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坑”,这个"天坑"深达321米,相当于一座百层大楼的高度,站在底部往上看,会有一种身处另一个世界的错觉。

这个独特的地质景观,不仅记录了地球的演化历史,也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它是一部立体的地质教科书,蕴含着丰富的科研和教育价值。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如今,虽然煤炭开采已经结束,但55米厚的煤层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地球的沧桑变迁,这个曾经被视为“黑色金子”的煤层。

如今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其价值,从能源宝库到地质奇观,抚顺西露天矿的转变,不正是人类与自然关系演进的缩影吗?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它提醒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更加可持续,而地质遗产的保护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这55米厚的煤层,不仅是一个地质奇观,更是一个时间的见证者。

它记录了地球气候的变迁,植被的演替,以及生命形式的进化,每一层煤炭都是一页历史,诉说着远古时期的故事,地质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煤层。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可以重建当时的生态环境,了解古气候的变化,甚至推测当时生存的生物种类,此外,这个巨大的煤层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思考能源和环境的关系。

它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而形成这些能源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这启示我们必须更加珍惜能源,积极寻找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方案。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同时,这个煤层的存在也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当我们站在这个巨大的“天坑”边缘,不禁会问:在后煤炭时代,我们该如何平衡发展和保护?

如何让这样的地质奇观持续发挥其科研和教育价值?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蜕变重生:从煤矿到国家矿山公园

闭坑后的抚顺西露天矿并没有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相反,它迎来了一次华丽的转身,2023年,这里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矿山公园,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这个占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的矿山公园,保留了原有的矿区地貌和工业遗存,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开采年代,巨大的采煤机械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像是时光的守护者;错综复杂的运输系统,则见证了无数矿工的辛勤付出,公园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个巨大的“天坑”,这个深达321米的采坑。

如今被改造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游客可以乘坐观光车一路盘旋而下,亲身体验从地表到坑底的地质变化,这种体验,无疑是地质教育的绝佳方式。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除了地质景观,公园还设立了煤炭博物馆,全面展示了抚顺西露天矿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煤炭工业的演变,从最初的人工开采到现代化的机械作业,每一步的进步都清晰可见。

这不仅是一部煤炭工业史,更是一部中国工业化的缩影,值得一提的是,公园还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曾经满目疮痍的采矿区,如今正逐步被绿色植被所覆盖。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这种人与自然和解的景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从能源基地到旅游胜地,抚顺西露天矿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工业遗产,还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这种转型,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重工业为主到注重环保和文化传承。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抚顺西露天矿的蜕变,或许可以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一些借鉴。

在这个国家矿山公园里,过去与未来交织,自然与人文共存,它不仅是一个地方的重生,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未来展望:科普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

抚顺西露天矿的转型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作为国家矿山公园,它肩负着重要的科普教育使命,同时也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科普教育方面,这里无疑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从地质演变到煤炭开采,从工业革命到环境保护,每一个主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生动的教材。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学生们可以亲眼看到地层的变化,亲手触摸煤炭的质地,亲身感受采矿的艰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比课本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公园还计划与高校合作,建立地质研究基地,这将为地质学、矿业工程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实地资料,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这里的科普内容也将得到持续更新和丰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公园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比如,利用采坑的特殊地形发展极限运动,打造独特的旅游项目。

又如,利用矿区的地热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这些尝试,都体现了变废为宝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公园还在推动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培训当地居民成为导游等方式,让更多人分享到转型发展的红利,这种包容性的发展模式,无疑更具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抚顺西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的潜力还远未被完全挖掘,随着科技的进步,这里或许会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体验“穿越时空”的采矿过程。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又或者,这里会成为探讨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的重要平台,从煤炭开采到科普教育,从资源消耗到可持续发展,抚顺西露天矿的转变。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结语

抚顺西露天煤矿的故事,是一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也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歌,从昔日的能源基地到今天的科普乐园,它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这不仅是一个矿山的重生,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过去,思考着现在,憧憬着未来,抚顺西露天矿的转型之路,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智慧的进步,即使是曾经的“污染源”,只要方法得当,也能转变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动力。

也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期待,这个百年矿区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续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参考资料: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023-07-03《中国煤炭科工: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 描绘抚顺西露天矿生态复绿新蓝图》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东北新闻网2024-04-01《抚顺西露天矿:百年矿坑披新绿》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新华网2014-01-24《辽宁抚顺西露天矿现3千米地裂缝 最宽约2米》

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煤层厚55米,开采长达118年,现状却令人唏嘘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陕西四市发布一批人事任免 - 天天要闻

陕西四市发布一批人事任免

西安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一批人事任免通知6月2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一批人事任免通知。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决定:免去李西宁西安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市物流业发展办公室主任职务。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决定:免去姚开慧西安市人民政府督查专员职务。西安市公安局:市人民政府决定:...
身临“左联五烈士”最后时光,龙华烈士纪念馆迎来戏剧党课 - 天天要闻

身临“左联五烈士”最后时光,龙华烈士纪念馆迎来戏剧党课

今天,龙华烈士纪念馆里迎来一场特别的党课——以话剧《前哨》为蓝本改编的沉浸式戏剧《狱中的哨声》带领观众回到1931年的上海,身临“左联五烈士”牺牲前最后被关押的牢房,倾听他们的声音。通过这样独特的艺术形式,观众们以前所未有的视角走近历史。
蒋洁敏、白恩培、傅政华、黄兴国、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内鬼”出镜忏悔 - 天天要闻

蒋洁敏、白恩培、傅政华、黄兴国、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内鬼”出镜忏悔

6月27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政论专题片《第二个答案》。专题片介绍,党的二十大以来,截至2023年11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7万件,其中立案中管干部86人、厅局级干部3533人、县处级干部2.8万人。“这是一场压倒性的胜利,党、国家、军队内部的严重隐患正在消除,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专题片说。政知...
我们现在是否急需一场变法 - 天天要闻

我们现在是否急需一场变法

关于变法,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说法,其实我们离最近的一次变法也就一百多年。 到了近现代,变法一词逐渐被“改革”二字所代替。那么我们现在是否急需一场变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现在正逐渐摆脱房地产经济,而所谓的“旧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新环境
【检察护企】瑞丽检察:以“检”之力 护“企”前行 - 天天要闻

【检察护企】瑞丽检察:以“检”之力 护“企”前行

检察护企      为有效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常态化长效机制,深入推动“检察护企”专项行动走深走实。6月26日上午,瑞丽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邵曰生到雅戈尔(瑞丽)服装有限公司、瑞丽市音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和法治需求。      走访...
一袋馒头换状元,贫寒学子的逆袭人生 - 天天要闻

一袋馒头换状元,贫寒学子的逆袭人生

前言在清朝,有一位出身贫寒的学子,他的人生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徐州小子,志存高远清朝年间,江苏徐州的一户贫寒农家里,诞生了一个名叫李蟠的男孩。他的家族曾有过书香门第的辉煌,但到了他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然而,贫寒并未磨灭李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袁公博编辑|t引言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自孟津以西的流域,由于多流经山谷,自古以来改变不大,而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