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2024年06月28日01:42:06 历史 1262

头条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您静待5秒钟,再伸出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了~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前言

在我国地图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特别神秘。

占地近10万平方公里,却无法搜到它的位置。

直到1992年,毛阿敏的一首歌,彻底揭开了这个神秘之地的面纱。

而就是它,中国首次向世界公开了绝密军事基地

那么,这首歌是什么?而这个地方,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首次亮相,歌曲的意义

1992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八一”晚会上。

一位国宝级歌手毛阿敏登台献唱《马兰谣》,又名《大漠深处》。

当歌声响起,观众们仿佛被带到了一片神秘的大漠。

这时谁也想不到,在优美的旋律中,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它就是马兰,位于新疆罗布泊的中国唯一核试验基地。

1958年,马兰就被隐藏在了中国辽阔的疆土之上,你根本找不到它的踪迹。

但你无法想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10万人,为了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无私的奉献出全部的青春,甚至是生命。

然而,就是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曾有超过10万名官兵和科学家为祖国的强大默默奉献。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先来说说歌词中的深刻含义。

开头的第一句,“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直接点明了这个神秘基地的所在。

“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则生动描绘了科研人员艰苦奋斗的场景。整首歌曲不仅赞颂了马兰人的奉献精神,更揭示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这句歌词道出了马兰人的心声,也唤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

而《马兰谣》是为了歌颂常年生活在大漠深处,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奉献终身的科学家而创作。

从保密到公开,《马兰谣》传递了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决心。

光明网:《这个人尽皆知的童谣,竟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的密语!》,2023-10-16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核技术领域的进步,同时也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

许多人通过这首歌,第一次知道了马兰的存在,对中国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精神,深表致敬。

而这首歌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那么,歌词中的马兰,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何要在这里建立军事基地呢?

揭秘马兰基地

马兰基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库尔勒市之间的戈壁滩上。

这片荒芜的土地因遍布马兰花而得名,寓意着中国人民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精神。

选择马兰作为核试验基地并非偶然。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一开始苏联建议我们选择的地方是敦煌,但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考虑到未来发展氢弹的需求,决定选择更加广阔的地域。

马兰基地占地近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面积。

这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却正符合核试验场地的三个关键条件:人口稀少、保密性好、地势平坦。

基地主要分为三个区域。红山核武器科研中心是马兰的核心,科学家们在这里日以继夜地攻克世界顶级科技难题。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试验场位于300公里外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罗布泊,是核爆试验的主要场所。

第三个区域是马兰生活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马兰基地。

这里是科学家和官兵们的生活驻地。早期条件极其艰苦,常常是风沙肆虐,帐篷倒塌。

科研人员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工作。

马兰基地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1959年6月13日,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在马兰正式建立。

短短两年时间,这里就集结了上万名士兵和大批科研工作者及其家属。

在这片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参与核试验的官兵和技术人员总数超过10万他们默默无闻,为国家的核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中国才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建立起强大的核力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成功爆炸,震惊了世界。

北京日报:《马兰惊雷——揭秘中国核试验基地》,2017-8-22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从开始研制到首次试爆,我国仅用了九年时间,远远超出了美苏的预期。

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更展示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

在随后的32年里,中国在马兰基地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

而每一次核试验的成功,都是无数科研人员呕心沥血的结果。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在这些无名英雄中,林俊德将军是一个典型代表。

他从1960年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核事业,52年来始终奋战在核试验第一线。

即使在被诊断出胆管癌晚期后,他仍然拒绝手术,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在林将军生命的最后72小时里,他依旧把国防科技放在第一位。

他焦急的安排好所有的后续工作,整理出来毕生的研究资料,留给之后接受工作的人员。

而他连与家人好好告个别的时间都没有,只留下了一句:“死后把我埋在马兰。”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马兰基地的贡献不仅限于核武器研发。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正如毛主席所言,拥有核武器是为了不被他国欺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力保障。

从1964年到1996年,马兰基地见证了中国核工业的飞速发展。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在这里,我国不仅成功研制出原子弹,还在较短时间内突破了氢弹技术,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卓越才智。

马兰基地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它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奉献的科技人才,他们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后人为祖国的科技发展继续奋斗。

如今的马兰基地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光明网 2023-04-10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 奋斗到最后一刻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马兰基地成为景点

随着信息的逐步公开,马兰基地也开始接受公众参观。

虽然核心区域仍然严格保密,但部分开放区域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亲身感受核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在马兰基地,游客可以参观核试验模型展示区,了解核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还可以参观科技馆,学习核能和平利用的相关知识。

这些展览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核工业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马兰基地的公开并不意味着其战略价值的降低。

相反,它依然是中国核工业的重要基地,继续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只是现在,它多了一个新的身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马兰基地从绝密到公开的过程,反映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体现了国家对和平利用核能的坚定决心。

它的公开不仅没有削弱国家安全,反而通过增进民众理解,凝聚了更强大的民族力量。

如今的马兰基地,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利用核能、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象征。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它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继续努力。

2023/07/05和硕零距离:【学马兰精神】马兰,地图上找不到的核试验基地,如今它是这样的……(和硕县人民政府官网)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结语

马兰基地的历史和《马兰谣》的传唱,中国核工业从神秘走向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这段历程彰显了马兰精神的传承,也反映了核力量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深远影响。

马兰精神,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集中体现。

从最初的荒凉戈壁到如今的现代化基地,几代马兰人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这份荣耀。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核试验中,更延续到和平利用核能的各个领域,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不断前进。

而关于“核”的使用,我国是第一个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也一直呼吁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但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核力量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推动了核能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

核电站核医学,核技术正在造福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马兰基地的故事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离不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今天,我们缅怀先辈的功绩,更要继续发扬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兰谣》唱响了中国核工业的辉煌历程,也唱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

1992年,毛阿敏唱的这首歌,向全世界公开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 天天要闻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弘扬马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让和平的力量永远闪耀,让科技的光芒照亮未来。

信息来源:

2023/07/05和硕零距离:【学马兰精神】马兰,地图上找不到的核试验基地,如今它是这样的……(和硕县人民政府官网)

光明网 2023-04-10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 奋斗到最后一刻

北京日报:《马兰惊雷——揭秘中国核试验基地》,2017-8-22

光明网:《这个人尽皆知的童谣,竟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的密语!》,2023-10-16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 天天要闻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在某乎上看到一个答案,说的是为什么多尔衮被后人捧得那么高?这答案给我看乐了!说多尔衮有一项功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以开国皇帝之实力,挫骨扬灰的悲惨结果,告诉了后世:带着孩子的盘不能接,别人的儿子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旧文《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原载于2015年4月11日《文汇报》),以飨读者。百岁施平,摄于2010年9月。“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 天天要闻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一张老照片,珍贵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拍摄于1947年,拍摄地点在陕北小河村,这是毛主席与机要科人员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合影和罕见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此时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样蹲在地上,也没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并不影响他的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 天天要闻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哥走的是怀念,还有伤感兵驻庆远期间爆发的“万里回朝”事件,对石达开的打击是致命的,除了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此事带来的感情伤害。石达开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落得个众叛亲离下场,那些曾经无限拥戴自己的兄弟们,为什么都会选择离我而去,难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