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何以出“三苏”?从地域文化看有6大因素

2024年05月19日14:30:50 历史 2150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王越欣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此前一天是国际博物馆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正式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三苏出现在眉山,并非历史的偶然。”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周云容说,偏居西南一隅的眉山,在宋代,文化隆盛,精英辈出,成为西蜀乃至全国耀眼的文化亮点,这一特殊现象被称为“眉山现象”。三苏是这一光环中最夺目的焦点。“从地域文化来看,三苏出现在眉山,至少有6大因素。”

四川眉山何以出“三苏”?从地域文化看有6大因素 - 天天要闻

图为周云容。 周坤 摄

钟灵毓秀的山水形胜

眉山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西南,岷江纵贯全境,沃野千里。古人形容眉山“坤维上腴,岷峨奥区”,意思是天地间最肥沃的土地,岷江和峨眉之间最神奇的地方。

眉山“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 (明·曹学《蜀中广记》),为“江山秀气所聚” (明·李贤《明一统志》),有“小桃源”之称。“生活在如此灵秀的环境中,三苏自然生发出热爱山河、热爱生活的人生情怀和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质朴思想。”

富庶繁盛的社会经济

眉山紧邻四川首府成都,依托水陆之便,自古就是交通枢纽,商贸繁荣,农桑发达。

有两点可以实证眉山自古以来的繁盛。一是汉代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中写道“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是武阳茶肆(今眉山市彭山区)成为国际上有史料记载最早的茶叶商场的依据。

“二是苏宅门外的纱縠行,是宋代眉山最大的蚕桑交易市场,纱縠行的名字沿用至今没有改变。”周云容说,“生活富足安定,为三苏安心向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自然淳朴的乡风民俗

隋朝时,眉山被称为“通义县”,即礼仪之邦的意思。眉山人士多知书达礼,讲信修睦,团结互助。苏轼《眉州远景楼记》对此有过全面而生动的描述:“吾州之俗,近古者有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藕相助。”这里的民俗承续风,士大夫重视儒家经典学习,注重和亲睦族;百姓尊重官吏,不做违法之事;农夫勤事农耕,农时邻里互助,合藕而耕。这样的乡风民俗,对三苏良好人格的形成影响深远。

佛道兴盛的社会氛围

眉山地区历来道教、佛教氛围浓厚,宋时尤其兴盛。《眉州属志》载,宋时眉山寺庙多达 35 座。苏洵、程夫人亦信奉佛教。苏轼苏辙与道教结缘甚早。苏轼八岁就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张易简教小学,学众有百人之多。佛教、道教思想会对三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三苏,尤其是苏轼随缘自适、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养成不无影响。

郁然悠远的文化教育

唐末,中原战乱,西蜀成为一方避乱乐土,世外桃源般的眉山,成为接纳北方移民最多的州郡(刘琳《唐宋之际北人迁蜀与四川文化发展》),北方世家文化与巴蜀文化交融互鉴,推动了眉山学术文化的进一步繁盛。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始建于唐的眉山孙氏书楼。该书楼延续 300余年,被称为天下藏书最多、历时最久的私家图书馆。在孙氏书楼的带动下,眉山民间藏书与读书之风日盛。正因眉山藏书丰富,版本精良,吸引不少书商到此刻版、印书。眉山成为全国刻书及书籍交易中心之一。

眉州藏书丰富,刻版印刷繁盛,大大激发了眉山教育的发展和读书的热情。在三苏时代,眉山已是一派文教昌明的景象,仅从苏轼兄弟曾求学的天庆观、寿昌院,就可见一斑。天庆观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苏轼《众妙堂记》);城西寿昌院刘巨 (字微之)“从游至百人”(宋·叶《爱日斋从抄》)。

自然朴实的文学风气

宋初文坛承袭了晚唐五代词藻华丽而内容空虚的文风,而眉山士人却坚守“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苏轼《眉州远景楼记》),主张文章有为而作,追求文风的自然朴实。这被外界嘲讽为“迂阔”,也不为之改变。这对三苏的文学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两宋时期,眉州(今眉山市)文化教育空前繁荣。据不完全统计,曾出现超过886人考取进士的“宋代眉山进士群体现象”,史称“八百进士”。而根据杨文《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两宋眉山进士达909人。宋仁宗因此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眉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被誉为“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

周云容说,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眉山孕育了三苏,三苏也让眉山更加有名。“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央工作会议速记资料、1935年的结婚证……这些珍贵档案亮相 - 天天要闻

中央工作会议速记资料、1935年的结婚证……这些珍贵档案亮相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档,一份档案就是一份历史记忆。今年6月9日是第17个“国际档案日”,6月5日下午,“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2024年嘉定区“国际档案日”暨档案地方志文化宣传月主题活动在嘉定区档案馆新馆举行,吸引20多位市民走进档案馆,开启一场奇妙的档案文化体验之旅。“活”档案,讲“活”历史“周总理主持日常...
一夜之间,欧洲大变天 - 天天要闻

一夜之间,欧洲大变天

比利时首相辞职,法国总统马克龙解散议会,德国总理肖尔茨更是创下记录的惨败,如今整个欧洲都在右转。 今年是大选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会在今年投下关键一票,这也必将决定未来数年的世....
中山公园促成近代北京皇宫禁苑相继开放,专家回顾背后百余年故事 - 天天要闻

中山公园促成近代北京皇宫禁苑相继开放,专家回顾背后百余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园在来今雨轩举办深度人文对话活动“到公园去——从1914年到2024年”。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园林专家、京味作家和公园管理者就北京公园早期的功能与地位、北京公园的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来今雨轩讲堂于当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坛庙转向市民公园 中山公园开放有...
中国最早的粽子与端午节的渊源 - 天天要闻

中国最早的粽子与端午节的渊源

端午节,这个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物,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一、粽子的起源据考证,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之前,那时它并非专为端午节而制,而是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祖先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