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究竟有多难?

2024年02月06日07:45:28 历史 1154

长征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主力放弃中央苏区转战两年后到达陕北的战略转移行动,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自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至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余座县城,途经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草地、过雪山,行程25000里,可谓是困难重重。要是将这困难具象化,可以大致分为四点。

红军长征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首先,路途远、行路难

参加长征的红军分为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四部分,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约25000里,红二方面军的行程约16000里,红四方面军的行程约8000里,红二十五军的行程近万里。我们以红一方面军的25000里来看红军行路有多难。

正常人一步大概45到60厘米,取最大的60厘米为标准,25000里就需要2083万余步,假设一天走2万步,就需要1042天,也就是2.85年。如今微信记步已经十分便利,平心而论,谁能天天2万步一走走近三年呢?而红军仅仅用了两年就走完了,这意味着平均下来每天都要走近3万步。这还是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走出来的,可见长征途中行路有多困难。

红军长征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其次,吃饭难

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红军长征是放弃了中央苏军这块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过之地大都没有群众基础,因此面临着粮草短缺问题。

过草地时,粮食稀缺,红军携带最多的就是用青稞麦做的炒面,这可不是我们今天的炒面条,而是炒面粉。青稞炒面一吃进嘴里就会吸走所有的唾液,让口腔变得十分干,所以都要配合着水一起吃。但水也是稀缺资源,可以想象到干吃炒面粉有多么难受。还有的战士在进草地前来不及将青稞麦磨成面粉,只能吃麦粒,还得精确到每一颗,尽量节省着多吃几天。

红军长征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但是青稞麦数量也不多,再怎么节省都无法支撑红军走过草地,战士们只能挖野菜,野菜吃完了吃草根、树皮,吃路上看到的能下口的所有东西。前面部队将野菜、草根、树皮吃完后,后面的部队就只能吃身上的皮带、皮鞋、皮毛坎肩甚至是马鞍子。如果都吃完了,就只能宰杀马匹和牦牛。可这些终究是杯水车薪,很多战士都因为长期的饥饿劳累永远地倒在了草地上。

根据统计,红一方面军过草地损失了六千余人,红二方面军过草地损失了三千余人,红四方面军过了三次草地,共计损失一万多人。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可见长征途中吃饭有多难。

红军长征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然后,御寒难

要论世上有哪些东西是变幻莫测的,天气绝对占据一席。在长征途中一天之内天气变化数次都不稀奇。早上太阳还未完全升空,天气还有些微凉,需要裹紧单衣;中午烈日当头,闷热难当,战士们又汗如雨下;下午突然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顷刻而下,打湿衣裳;夜晚气温就会降到零度左右,昼夜温差极大,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御寒物资。

御寒的首选肯定是衣物,可只有少部分红军有棉衣和皮衣,大部分人身上只有单衣。为了御寒,有人披兽皮,有人戴斗笠。除了衣物外辣椒和酒也是不错的御寒物资,可这两样也是紧缺货,每个战士所分的辣椒和酒只够几天所用,吃完后就只能靠顽强的意志抵御寒冷了,因此在长征途中被冻死的战士也不在少数。

红军长征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最后,宿营难

长征途中没有根据地,在大部分的夜晚红军都只能在外宿营,这也是一大难题。以过草地为例,在天气多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草地上满是泥泞,无法夜宿。红军只能尽力找稍微高一点、干一点的地方安营,倘若找不到就只能睡在湿漉的草地上。而用于安营的油布又很稀少,遇到风雨交加的夜晚根本就防不住雨水和大风,有些睡熟的战士甚至会不小心翻身滚进深水泥沼里,被人发现时早已没了气息。所以红军吸取了教训,在宿营时轮流安排人值班,可即便这样也无法完全扫除夜晚暗藏的危机。

红军长征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行路难、吃饭难、御寒难、宿营难加在一起就是生存难。红一方面军长征前有8.6万人,到达陕北后仅剩7千余人;红二方面军长征前有1.5万人,到达陕北后剩1.1万人;红四方面军长征前有8万人,到达陕北后剩3.7万人;红二十五军长征前有2900余人,到达陕北后兵力增至3400余人。算下来红军长征共损失兵力12.5万余人,等于每前进一公里就要有三到四名战士牺牲,能活着抵达陕北、完成长征任务的战士着实不容易,他们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