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知道中国最早发现毛主席才华的三个人,都有谁吗?
其中一人曾全力帮助伟人摆脱军阀追捕,还曾预言:“此人成就将来必在你我之上!”
还有一人临终前写信给章士钊,断言:要救国,就必须重用毛泽东。
而第三个人竟然是国民党人士。
青年毛泽东
这三人到底是何来头?他们又是怎么发现毛主席才华的?
第一个伯乐
1893年,毛主席在湖南韶山冲出生时,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出生后一年,甲午海战爆发,自此除了西方列强,连曾经对中原俯首称臣的日本,也开始起了狼子野心。
但同时,革命的种子也开始萌芽了,1895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成立了同盟会。
在那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反对帝国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思想。
在这样的环境下,少年毛泽东上私塾学习时,就已经能感知到家国危机,与社会变革的气息。
不过,他真正的觉醒源自,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郑观应
他从这本书中,真正了解到国家此时正面临的危机,进一步地激起了他解救国家与人民的愿望。
于是,青年毛泽东给父亲留了首《七绝·改诗赠父亲》,上面写着:“孩儿立志出乡关,誓不成名终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然后,他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右一为毛主席,右二为他父亲毛顺生
此时也正是辛亥革命爆发之际,他带着宏大的理想参加了新军。
当了半年兵后,毛主席发现要实现远大抱负,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学知识。
于是在1912年,他走入了新式学堂: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也正是这时,第一位看出他非等闲之辈的人出现了,他就是第一中学的校长:符定一。
符定一先生也是湖南人,而且还是清末的举人。
他于1877年生于满门书香的世家,幼年时期进入私塾,这个阶段他饱读四书五经,学习传统文化。
符定一与毛主席
后来,符定一考到了衡阳府师范学堂,后又转入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
在这个阶段他接触到了很多先进的国际文化,之后就立志于教书育人,想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志青年。
1912年,符定一回到长沙,创建了省立高中。
这一年,毛主席也前来参加了这所学校的招生考试。
当时的考试题目是“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为要策”。
面对如此高难度的国文考试题目,众多学员抓耳挠腮,但19岁的毛主席却显得胸有成竹。
他在文中引经据典,畅谈古今,整篇文章脉络清晰,言语中又不失大气磅礴。
卷子收上来后,符定一认真地阅览了每一篇。
读到毛主席的这一篇,他先是被文章惊艳到,然后产生了怀疑的态度,一个19岁的青年,真的会有如此雄厚的见解吗?
于是,符定一决定亲自面试一下这个青年。
这一次,他亲自拟定了一道名为“论救国之道”的题目,让毛主席当场作答。
面对校长的试炼,毛主席毫不怯场,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完成了一篇弘文。
随后,他恭敬地将卷纸递给校长,请他批阅。
符定一看完这篇立论新颖、文辞严谨,又气势磅礴的作文,忍不住拍手赞道:“真是掷地有声!”
自此,符定一收了毛泽东这个学生。
毛主席也成为他引以为傲的学生之一,一点就通,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因此,符定一认定毛泽东是一位可堪造就的大器之材。
除了知遇之恩,他还曾力保毛主席。
1925年春,已经入党的毛主席回乡组织农民运动,被湖南军阀首领赵恒惕密令追捕。
赵恒惕
符定一的一位亲戚恰好是湖南省政府的秘书长。
他从亲戚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万分焦急,想托此人说情。
但这亲戚并不愿意冒得罪赵恒惕的风险,符定一见他百般推脱,断言道:“不能抓毛泽东,他的成就将来必在你我之上!”
后来,符定一通过自己的关系多方打点,使军阀延迟了逮捕令发放的时间。
在此期间,符定一托自己的亲信带着钱找到毛主席,并把他送到开往广州的火车上,才放心下来。
也多亏了符先生慧眼识珠,帮助伟人脱离了险境。
不过,除了他以外,毛主席在湖南求学时,还遇到过一位贵人。
走向革命之路
时间回到1912年,毛主席在湖南省立中学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
因为这里有限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半年后,他便决定在图书馆进行自修。
所以毛主席与符定一的师生缘分其实也只有半年。
直到1913年,他考入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再次回到了校园。
也就是在这所学校中,他认识了杨昌济教授。
杨昌济
别看,杨昌济当时在湖南第一师范只是一名普通老师。
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他1912年从海外归国之后,曾接到过时任湖南省省长的谭延闿邀请。
谭延闿的原意是要请他出山做教育司司长。
但杨昌济婉言谢绝了这一邀约。
谭延闿
因为他觉得教育这样的事情要从基层做起,要真正和青年学子打交道,才能真的起到育人的作用。
于是,他选择去第一师范做了一名教授心理与修身课程的老师。
可见,杨昌济和毛主席一样,都不在乎个人名利。
和符定一先生一样,杨昌济也是一眼就看到了毛主席的不同。
他能察觉到,这个青年虽说阅历不多,但其身上始终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精气神和气场。
另外,二人求学路上的苦楚其实也十分相似。
杨昌济8岁丧母,14岁丧父,求学的路上可谓困难重重,一边打杂,一边学习。
而我们前面说过,毛主席是留书辞别父亲,出的韶山冲。
因为他的父亲毛顺生,一直希望儿子能传承家业,安心种地,不赞成他读书。
所以,毛主席的生活费和学费都要依靠勤工俭学来解决。
杨昌济看到他的境况,也顿生惺惺相惜之情。
可1915年8月,湖南省的教育局出了一条新规,学生需要增收杂费。
这样的行为引起大部分学生的不满,毛主席更是直言不讳,他认为学校的校长迂腐,农民学子压力过大,这样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无益。
于是在他的动员下,学子们加入了抗议示威。
校长气愤至极,当下就要开除领头的毛主席。
杨昌济得知此事,他出面联合了几位教授出面力保自己的学生,并写下了:“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两句诗作为声援。
在师生齐心协力的坚持下,校长只能撤销了决定。
1918年6月,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 杨昌济去往北大任教授,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
这时,蔡元培正在号召有志青年赴法勤工留学。
杨昌济立刻把这一消息传递给了在长沙的毛主席。
他在信中说:“汝等若能抓住此良机,就可赴法深造,届时必得偿所愿。”
毛主席收到信后高兴极了,立刻把消息分享给了自己的同学们。
当时湖南有346人预备赴法,为了解决大家的留学经费,毛主席所在的新民学会四处筹钱。
可以说,他本人出力最多,但他自己却打定主意,不出国了。
1919年,毛主席给友人的信中说明了原因,他说:“我认为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个观点,可以说从革命之初就深植于毛主席的思想中。
留在国内的毛主席,经杨昌济教授的介绍,后来去了北大当图书管理员,认识了李大钊先生。
毛主席之后在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在北大遇到李大钊同志, 在他的帮助下, 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
李大钊
1919年时,杨昌济临终前给章士钊写信,在信中说毛泽东和他的另一个学生蔡和森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重二人。”
杨先生最器重的两个学生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蔡和森直到最后一刻都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于1931年在广州军政监狱牺牲时,年仅36岁,
而毛主席更是不消多说,他不仅完成了救国于危难的使命,还让中国人重新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除了两位老师,还有一位国民党人士也早早地就看出了毛主席的才华。
预见历史的变革
此人正是国民党人士柳亚子。
柳亚子是江苏人,不同于毛主席的两位老师,他是个爱国诗人。
柳亚子
郭沫若曾经对他有过如下评价:“他是个有热烈情感,豪华才气的诗人,他写的诗热情奔放,独树一帜。”
当然柳亚子也并不是只有诗人这一个身份,他在民国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等职位。
毛主席与柳亚子的相识是在1926年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
当时,柳亚子担任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监察委员。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主席在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会议期间,两人一见如故,在茶馆叙旧。
在交谈中,他们二人越聊越投机,一见如故。
柳亚子更是对毛主席渊博的知识和远大的志向惊叹不已。
但在这次会议上,以蒋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显示出了反革命倾向,旨在排挤共产党员。
当国民党的“整理党务案”被通过时,柳亚子十分愤恨,拂袖而去,毛主席也辞去了代理部长一职。
二人自此分别。
但此后,柳亚子始终保持对毛主席的关注,所以经常阅读毛主席写的文章。
他曾写过一首名为《存殁口号》的诗:“神烈烽火墓草青, 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 并世支那两列宁。”
在这首诗后,柳亚子还特别备注,“两列宁”是孙中山先生和毛主席。
从诗中就可看出,柳亚子早已经预见了毛主席会成为以后中国的领袖,这种慧眼与胆识可谓是难能可贵。
他为毛主席写过不少诗句。
1932年时,蒋亲自指挥30万大军前去“围剿”井冈山,但四次均以失败告终。
柳亚子见状又写下一首《怀人四截》,其中有一句:“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
这句诗中的毛郎也就是毛主席。
我们都知道,虽然主席是出了名的军事家,但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不浅。
因此对,他于柳亚子的才气十分欣赏。
两个文人之间的相处,最合适不过的就是以诗会友了。
于是在1945年时,主席将自己写的《沁园春 雪》赠予了柳亚子。
柳看过后将这首诗称之为千古绝唱。
这三人中,符定一先生和杨昌济先生,可以说是伟人的伯乐。
柳亚子也是说是他的知己。
知己难觅,伯乐难得,他们的远见着实令人佩服。
但更难的是,一个才干如金子般耀眼的人,敢于担起时代的重任,敢于站在飓风中,带着同胞一起向前。
纵观毛主席一生的丰功伟绩,“伟人”这两个字他当之无愧。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预见毛泽东“必成大器”的两位伯乐》张炜 政府法制 2011-8-11
《最早预见毛泽东成为领袖的人是谁》 刘继兴 北京农业 2010-8-15
《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 张书志 档案时空 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