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2024年01月06日15:05:13 历史 1321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来源/文史书生
  • 作者/文史书生

此人不过是割据陇右一隅之地的军阀,但却能硬扛东汉倾国之力的进攻,将天下统一的进程拖延了四年多,甚至使得刘秀的几员大将都累死在了军中。此人究竟是谁呢?他为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最后结局又如何呢?

公元30年,刘秀平定关东地区,重新将目光转向了西面。

此时还坚持割据的军阀已经不多,只剩下了代郡的卢芳,陇右的隗嚣和蜀地的公孙述。按一般流程,汉朝可能只需要两三年时间就能统一天下了,但刘秀没想到,光一个陇右地区,就拖了他四年多时间。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最初刘秀是想和平统一陇右的,毕竟隗嚣威望挺高,也确实在乱世中维护了一方安宁,并且还和刘秀合作过。因此刘秀亲自写信给隗嚣,又送厚礼结交他,希望他能像窦融一样归顺汉朝。到此时,刘秀又向隗嚣许诺,如果隗嚣肯归降,就给他中央高官和世袭爵位。

和喜欢使诈的那些君主不同,刘秀还是比较守信用的。此前他劝降苍梧太守杜穆和交趾太守锡光等人时,就曾许诺他们列侯之位。后来这些人投降,刘秀果然封他们为列侯。

然而隗嚣想要的却不是什么高官之位,他想的是裂土封王,割据一方,最多是在名义上向刘秀称臣,但不会入朝,还是要当陇右的霸主。那陇右不就分裂出去,成了东汉的朝贡国了嘛?这是刘秀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这样一来,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恰好公孙述此时又出兵进犯,刘秀就向隗嚣提出借道陇右进攻蜀地,但隗嚣找出种种借口,不肯借道。刘秀干脆直接派耿弇等七名将军带兵强行借道,想要以武力迫使隗嚣屈服。隗嚣却很强硬,直接阻塞道路并袭击汉军,汉军不熟悉地形,只能败退。

这下隗嚣和刘秀彻底撕破了脸,索性向公孙述称臣并请求援军。隗嚣不愿坐以待毙,主动进攻汉朝,却被冯异、祭遵等将领击败,只能退保陇右。随后汉军反攻,集合数路大军猛攻陇右,隗嚣的部下牛邯等人不战而降。

但即便如此,隗嚣还在顽强抵抗,他层层设防,给汉军造成了很大阻碍。几个月后隗嚣甚至在公孙述的支援下又反攻天水、安定等地。冯异、祭遵等大将都因为和隗嚣长期相持,操劳过度,累死在了军中。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直到公元33年,双方开战三年后,隗嚣的地盘在汉军的连续进攻下不断缩水,才终于撑不住了。这年春天,隗嚣又病又饿,只能出城吃“糗糒”,结果就“恚愤而死”,意思就是怨愤而死了。

这段记载有点奇怪,隗嚣既然又病又饿了,为什么一定要出城吃饭呢,在城里休息不好吗?难道城内没有做饭的炊具吗?当然不是,如果城内有吃的,隗嚣也不至于非得跑出来吃饭,他此时应该不会有郊游的心情。

实际上,这应该是因为刘秀对隗嚣实行了封锁策略,隗嚣所在的城池粮食耗尽,所以只能出城,看看乡间还有没有什么粮食了,这应该也是隗嚣“怨愤”的重要原因。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但乡间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所以隗嚣这个军阀头子也只能吃“糗糒”了。糗糒究竟是什么食物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有说法是大豆和米粥。这些食物想必没有多好吃,对于穷苦百姓而言当然是珍贵的,但对于隗嚣而言就有些难以下咽了。

要知道,隗嚣可是出身陇右大族,家境一直比较富裕,可以说从来没过过苦日子,一直都是锦衣玉食过来的。不说山珍海味吧,至少常年鸡鸭鱼肉还是没问题的。但他此时却沦落到吃大豆和米粥的地步,心情郁闷也就很正常了。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隗嚣当年被族人公推为主将,何等威风,而他也曾经纵横关陇,自认为足以和公孙述平起平坐,刘秀都要和他称兄道弟。但他最后却被刘秀打得只能困守孤城,还不得不向一直看不起的公孙述称臣,其心态之落差可想而知。因此隗嚣最后的心态就是“怨愤”,越想越痛苦,越想越生气,再加上本来就得了病,最后就这么在愤怒与疾病的夹攻下死去了。

这种死法大家可以联想一下袁术,袁术后来也是这种处境。虽然还没有到灭亡的地步,但军队已经陷入绝境,进退两难,物资也快要耗尽,袁术想喝点蜜水解渴都喝不上了。最后袁术就叹息良久,结果吐血而亡。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喝不上蜜水其实只是一个诱因,关键在于这一点背后折射出了穷途末路的处境。隗嚣也是如此,他当然不可能仅仅因为吃不上好饭就气死,但联想到此时的绝境,就怨愤而死了。

隗嚣怨谁呢?大概是怨恨部下背叛了自己,怨恨公孙述救援太慢,也怨恨刘秀非要来攻打他。他认为刘秀和自己井水不犯河水就挺好的:你在洛阳称帝,我在陇右当我的山大王,当初和我关系那么好,为什么非要来打我呢?

但其实,隗嚣之所以落得这个下场,终究还是要怪他自己。此时东汉已经平定了大半个天下,大一统已成大势所趋,只剩隗嚣、公孙述等少数几个军阀还在负隅顽抗。隗嚣本来深受刘秀的赏识,即便投降汉朝还照样能享受高官厚禄,刘秀对降臣也一向宽大。但隗嚣却冥顽不灵,一定要顽抗到底,最后落得这个下场,又能怨谁呢?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不过,隗嚣之死并不代表汉朝就此平定陇右。其残余势力又拥戴隗嚣之子隗纯为主,继续抵抗汉军,可见隗家在陇右有多大的影响力,不愧为世家大族。此后汉军与隗家又在陇右激战了一年。

直到公元34年十月,汉军大将来歙在落门聚大败隗纯,隗纯走投无路,才不得不投降汉朝,其部下也大多投降。只剩一个死硬分子王元不肯投降,逃到公孙述那里去了。

要说刘秀也确实宽宏大量,面对给他制造了这么多麻烦的隗纯也还是选择了宽恕,没有杀掉也没有侮辱。可惜隗纯实在不争气,后来还是不服刘秀,又和宾客勾结,想要逃到胡人那里去,结果在武威郡被杀。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无论如何,汉朝历经四年多的战争,终于彻底平定了陇右地区。汉朝是在公元30年平定关东,随后试图招降隗嚣的,隗嚣不肯投降,刘秀随即发兵征讨。

隗嚣如果在当时就投降的话,汉朝就能跳过陇右这一步,直接攻打公孙述了,天下也很可能提前统一。而隗嚣却选择了顽强抵抗,硬是以一己之力将汉朝统一天下的进程拖慢了四年多,此后汉朝才得以开始消灭公孙述的战争。

隗嚣和隗纯其实并非什么当世名将,也谈不上勇武,为什么就能以陇右这一隅之地,和平定了大半个天下的刘秀打这么久呢?这其中既有隗嚣本身势力的原因,也有刘秀的原因。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隗嚣本身势力的原因有四点:

  1. 隗嚣出身陇右大族,本身根基深厚,在陇右地区已经经营了好几代。

隗家经过多年的积累,本就储藏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钱,大概还有不少私人武装,可以说本身就有实力。再加上好几代人一直在当地施行善政,收买人心,威望自然也很高。这也是后来隗嚣被打成那样,依然有那么多人追随他的重要原因。

  1. 隗嚣收拢了不少流民,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在古代,人口就是一项重要资源。陇右本身人口虽然不多,但隗嚣在新朝末年的战乱中收拢了大量流民,充实了陇右人口。在和平时期,古人一般安土重迁,不会轻易迁移,就算迁移也是朝富裕地区迁移。但在乱世就不同了,只要能活下去,有一口饭吃,哪里都能成为流民的目的地。此时的陇右在隗嚣的经营下相对安定,就成为了流民的乐园。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1. 隗嚣名下有不少名士大儒,为他提供了理论支持。

逃到隗嚣这里的除了一般流民之外,还有不少名士。自从王莽乱政以来,一向富庶的关中战乱不断,关中的大批士人也不得不迁移。陇右与关中相连,于是三辅地区的大批士大夫都来投靠隗嚣,其中包括长安人谷恭、平陵人范逡、平襄人行巡、河阳人王捷、长陵人王元等。这些士大夫除了带来财富和书籍之外,也大大增强了隗嚣的统治力量。

  1. 陇右地势险要,相对关中而言占据了地形优势。

从地形图上就可以看出,陇右多山地,地势较高,对关中地区占据了居高临下的优势。陇右军阀随时可以从高处冲下,直取关中。而关中势力想要反过来攻打陇右就比较困难,不得不从低处向上进攻,还要面对陇右方面借助地势设立的重重关卡。诸葛亮北伐一定要先攻下陇右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夺取了陇右就拥有了对关中的主动权。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刘秀本身的原因:

从刘秀用兵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刘秀一向更倾向于和平统一,能够动笔的就不动刀枪,因此刘秀才会多次尝试招降隗嚣,并摆出一个很低的姿态。在刘秀看来,天下百姓已经因为多年的战乱而损失惨重,因此能少流点血就少流点血,为此多付出一些时间也是值得的。

事实上,刘秀的这一做法在大多数时候也确实是有效的。比如对江南地区他就基本是传檄而定,大部分地区都是地方长官投降,汉军派人来和平接管,没有动刀兵。河西地区的窦融同样是和平归顺了汉朝,还留下了一段“窦融归汉”的佳话。可惜这一套在隗嚣这里就没有效果了,刘秀的等待反而给了隗嚣喘息之机。

以一隅之地,硬抗东汉倾国之力,此人硬是推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 天天要闻

但无论隗嚣有再多优势,刘秀再犹豫不决,以陇右一隅之地终究是无法和大半个天下长期对抗的,其败亡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隗嚣的抵抗最后只给他带来了“忧愤而死”的结局,而刘秀则在此后“宜将剩勇追穷寇”,彻底统一了天下,让汉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文史书生”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

#来点儿干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黄埔学员、台湾退将许历农逝世 生前致力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 天天要闻

黄埔学员、台湾退将许历农逝世 生前致力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台湾媒体4日报道,黄埔学员、台湾退役将领许历农于当天清晨在台北过世,享年106岁。 许历农1919年生于安徽贵池,是黄埔军校第16期学员,曾参加抗日战争,1949年来台。退伍后,许历农曾任台当局“退辅会主委”,在台湾政界被尊称为“许老爹”。2014年9月,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香港举行开幕典礼,许历农致辞。...
河泊所遗址考古的三个价值 - 天天要闻

河泊所遗址考古的三个价值

金质“滇王之印”。 汉代木构遗迹。 本组图片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云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古滇国是从战国延续至汉代的地方政权,属西南夷的一部分。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置益州郡,又“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史记·西南夷列传》)。 从设置益州郡开始,云南开启了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篇章。 日前获评...
刘振起:河北游击军的战略意义 - 天天要闻

刘振起:河北游击军的战略意义

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河北平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地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
听到岳飞遇害,李清照做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听到岳飞遇害,李清照做了什么?

绍兴十一年,岳飞在一天之内被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至临安。随即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但这只是一个幌子,是个缓兵之计,不久就被诬陷谋反,下了大狱。一时间朝野大骇!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 :“你们诬告岳鹏举谋反,究竟有何真凭实据?”秦桧奸笑一声:“其事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 天天要闻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两岸关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尤其是“统一”这事儿一提起来,大家的耳朵都竖得老高。对此,台湾省84岁的前“监察院长”王建煊跳出来,抛出了一些关于统一后台湾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网上网下议论纷纷。历史咋回事儿?台湾跟中国大陆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