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此时,黄巢的不仅形势大好,而且,好运气也在持续。
然而,在艰苦奋战了两年后,黄巢最终还是在关中站不住脚,被迫退了出来。
黄巢,有机遇,有本事,有运气,怎么还是会失败呢?
形势大好
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之初,形势大好。
首先,从实力的角度来说,当时的黄巢没有对手。
从纸面上来说,大唐的总兵力、地盘仍然远在黄巢之上。
然而,黄巢之所以能从山东杀到广州,再从广州一路杀到洛阳、长安,就说明:真正忠于朝廷者很少。
当时,黄巢起义军的兵力达数十万之众,连战连胜,士气旺盛。
而大唐的藩镇,也多归附于黄巢。
尤其是河中王重荣、河阳诸葛爽、忠武周岌等实力派军阀皆归顺于黄王。
此外,此前黄巢起义军的头号大敌,淮南高骈实力比较雄厚,但一心割据淮南,已与唐天子闹掰。
而忠于唐皇的节度使,凤翔郑畋、义武军王处存等人,实力薄弱,难以成事。
至于后来崛起的沙陀李克用父子,则仍然未得朝廷信任,尚未入局。
同时,从人心的角度来说,当时的黄巢,还是很得人心的。
黄巢在转战期间,已经暴露出一些残忍好杀的特点。但是,当时,黄巢杀的或是胡商(如在泉州、广州),或是贪官污吏,对百姓还是比较好的。
黄巢在转战期间,比较重视纪律,“所过不掳掠”;在洛阳时也是“供顿而去,坊市晏然”;打进长安后,宣称“黄王起兵本为百姓”,接济穷人,也比较得到支持。
因此,此时的黄巢,如果要大举追击唐朝统治者,无人能阻挡;如果要安定形势,也有良好的条件,进退自如。
而同样重要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好运气,持续降临在黄巢身上!
只是···黄巢一次次浪费了好运气,也一步步毁掉了好形势!
错失第一个好运气
黄巢的第一个好运气,还是拜唐天子所赐。
唐僖宗,实在是太拉跨了,连逃命都拉跨!
十二月五日,唐僖宗带着500名神策军逃出长安。
无论是唐僖宗,还是跟随他的神策军,平日都养尊处优惯了,逃跑都跑不快,首日逃到咸阳就停了下来。
九日,他们抵达了骆谷婿水驿;十八日,到达兴元。
按照这个速度计算,逃跑第一天只跑了40里,以后平均下来每天只跑了50里,而这个过程中,跟随在唐僖宗身边的神策军不但人数少,而且战斗力也极差。
黄巢起义军是以流动作战起家的,就是大军行动都远不只这个速度呀!
如果黄巢派出一支骑兵急行军追赶,几乎可以毫无悬念地把唐僖宗一行人一网打尽。
毫无疑问,就是解决了唐僖宗,大唐王朝也会另立新帝,不至于没有就此灭亡。
但是,唐僖宗并没有立继承人,如果唐僖宗被解决,各军阀很难同时拥立同一个天子,大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就会不复存在。
如此,黄巢起义军后来的形势,就会好得多!
然而,黄巢只是忙于建立新政权,甚至没有派出小股部队去追击,错失良机!
形势变化的开始:致命的战略失误
打进长安后,黄巢曾经的优势,如今变成了劣势。
黄巢起义期间,一直在流动作战。
在求生存时期,这些是自然之事,可以理解。
但是,一来,在完全有条件建立根据地的情况下,黄巢一直没有这个思想。
比如:黄巢在打下洛阳后,也一直只以长安为念,没有对洛阳经营起来!
二来,在打下长安后,黄巢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但他同样没有去做!
毕竟,他从广州一路杀过来,沿途摧毁了许多唐朝的统治力量!
此时,黄巢完全有机会分兵去扩大占领区,从而改善物资问题!
但是,打下长安后,黄巢也没有分兵攻取长安周围各州县,按兵不动。
如此,黄巢的控制区域,只有长安附近的狭小区域。
要知道,唐朝时,关中地区的粮食本就不足,主要依赖江淮漕运供应。黄巢起义军几十万人聚集在这里,自然粮食供应及各类物资会更加困难!
因此,搞钱,也就成了黄巢起义军最当务之急的任务!
而因为要“搞钱”,黄巢很快就丢掉了两个不容有失的东西。
败坏形势1:大肆掳掠,丢失人心
没有人比黄巢更明白百姓支持的重要性。
黄巢自己就是造反起起家的,自然晓得争取百姓支持的重要性。
过去无论是转战期间的政策,还是“唐王起兵本为百姓”的承诺,都表明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老百姓支持的意义。
但是,为了“搞钱”,黄巢很快又占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唐王起兵本为百姓”的余音尚在,起义军就开始乱来了。
一开始,他们只是杀害唐宗室;不久,开始驱逐有钱人,农民军将领住到大户人家的屋子里,掳掠人家的妻妾;随后,他们开始把一般百姓捆绑起来鞭打,索要财务,称只为“淘物”。
如此,前几天还在夹道欢迎他们的百姓,开始思念大唐,仇视黄巢了!
败坏形势2:与藩镇关系破裂
起义军入长安之初,许多藩镇都归附于他们了。
毕竟,对藩镇来说,维护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天子姓李还是姓黄,很多时候并不重要。
关键:是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应该说,黄巢非常清楚藩镇的实力,以及争取藩镇的重要性。黄巢之所以能顺利杀入长安,就因为他对各道藩镇“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的表态,也就是承诺只跟姓李的皇帝算账,不与藩镇为敌。
但是,为了搞钱,他又不得不与藩镇争夺利益了!
很快,河中王重荣、河阳诸葛爽等人,就因为他不断索取物资,勃然大怒,复归大唐,再次与黄巢为敌了!
而藩镇的态度,从来就是“从众”的,一旦有一批藩镇表态支持大唐,就能滚雪球地有更多藩镇与黄巢为敌!
不久,重新集结起来的藩镇军,对长安形成了包围圈。
外面是庞大的藩镇军,里面是已经仇视自己的百姓,黄巢在长安的日子,本该到头了。
但是···黄巢仍然能继续得到幸运的照顾!
被败坏的好运气2:长安失而复得,但黄巢再次败坏好运气!
不久,在藩镇的反攻下,黄巢军连败。
这个时候,黄巢军彻底放飞,变成了残暴之师。
比如,尚让被唐军击败后,发现有人在长安尚书省大门题诗嘲讽,勃然大怒,杀了3000余人!
结果是:形势更加糟糕了!
不久,唐军进攻长安,王处存一支5000人的部队进攻时,黄巢以为唐军大队来攻,仓皇逃走。
而城内百姓,争相迎接唐军,甚至以瓦砾攻击黄巢起义军!
只是:黄巢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攻入长安的唐军,想要贪功,不向上汇报,同时,他们又大肆掠夺百姓···
结果,黄巢发现唐军兵力少,迅速发起反击。
而长安城内的唐军掠夺很多,背着重重的掠夺物资,难以作战,迅速大败!
长安,遂被黄巢重新夺取了!
然而,黄巢再次败坏了这一好运气!
黄巢收复长安后,痛恨百姓帮助唐军,再次大肆屠杀,据说杀了8、9万人之多!
既然如此,黄巢再有好机会,也到底是没有资格把握了!
被败坏的好运气3:四川起义、李克用之乱,以及朱温的异军突起
此后,黄巢起义军与唐军再次陷入了激战!
在881年下半年到882年上半年,黄巢起义军与唐军连番激战,胜多负少!
到882年十月时,大唐王朝仍然十分吃力,正如王重荣所说“臣贼则负国,讨贼则力不足,奈何”!此时的形势,对黄巢依然比较有利。
之所以如此,在于黄巢起义军又遇到了三个好运气。
首先,是大唐又出乱子了。
882年二月和三月,黄巢接连得到重大利好!
第一,882年二月,大唐王朝请来的沙陀李克用,攻掠蔚州,又与唐军干起来了!
如此,沙陀军不但没有进来讨伐黄巢,反而还要使大唐分兵讨伐!
第二,是此时大唐朝廷所在的四川,又发生了大规模起义!
882年三月,四川千能揭竿而起,攻城略地,迅速发展!
如此,四川不但无法再从天府之国调集更多人力物力来对付关中,还要从前线调兵回来镇压起义!
如此,大唐王朝一时力不能支!
而另一方面,黄巢手下的朱温,迅速崛起,挑起大梁了!
朱温参加起义已经很久了,但此前,虽然表现出色,但并没有表现出得当一面的统帅才能。
而在这段时间,朱温却异军突起,成为了黄巢军的支柱人物!
这个阶段起义军的胜利,或是朱温与孟楷合作取得的,或是朱温与尚让合作取得的,总之,朱温此时已经成为黄巢起义军的支柱级人物了!
如此,在882年上半年,形势对黄巢起义军再次有利了!
但是,黄巢再次败掉了自己的运气!
逼反朱温
882年上半年,本是黄巢改善局面的的最好机会。
然而,黄巢起义军却再次犯下低级错误!
我们前面说到:朱温此时的表现极为出色。
然而,朱温所在的同州,是起义军在渭水北岸的唯一据点,是进攻的桥头堡,但同时承受的压力也最大!
此前,朱温与尚让配合,多次击败王重荣,完全有击败王重荣,彻底打开局面的机会。
但是,朱温兵力毕竟少,需要后方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完成!
因此,朱温屡屡向黄巢求救,希望黄巢增兵!
但是,或许是因为朱温表现太突出,引起了孟楷的嫉妒,总之,孟楷从中阻挠,使朱温的请求无法传达到黄巢那里去!
这种情况下,朱温实在忍受不了,遂于882年九月,杀掉黄巢派来的监军,投靠了大唐!
如此,黄巢的支柱,变成了大唐的“全忠”!
至此,黄巢的好运气,用完了!
退出长安
支柱朱温叛变了!
而几乎与此同时,四川起义也被镇压了,李克用也与大唐朝廷和好了!
882年十一月,李克用、朱温等人,一起来攻打黄巢了!
尤其李克用的沙陀军,这是黄巢军的克星!起义军根本就打不过!
经过梁田陂之战,黄巢起义军被沙陀军大败,损失精锐数万之众,元气大伤,在关中已经无法立足了!
不久,黄巢起义军又在华州大败,丢掉了华州。
如此,起义军在观众除长安外,再没有大的据点了!而且,经华州、潼关东撤的道路也被切断了!
无奈之下,黄巢只好主动撤出了长安。
值得一提的是:撤退时,黄巢一路撒钱在地上,让官军争相去抢,起义军才得以顺利撤走。
这种小聪明还是有的,但是···
撤到中原后,黄巢仍然有兵力十五万之众,但是···形势丢了,好运气用完了,后面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之初,形势大好,运气也爆棚。
但是,一支起义的队伍,大肆掠夺人民;一个深知藩镇实力的领袖,轻率丢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理念;一个新生的政权,早早就嫉贤妒能···
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领袖,这样的政权,终究是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