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史无前例的大批判运动

2023年10月29日07:05:10 历史 1889

胤禛制造文字狱的手段,并非一味地杀杀杀,而是不断变换花样。

工部主事陆楠生,因胤禛召见他时,觉得他态度不恭,后来又在奏折中有“五经四书中如‘惠迪吉’、‘从逆凶’,何以异于佛老”等言,胤禛疑为讽刺他老人家,遂将陆楠生革职,遣往新疆阿尔泰军前效力。陆楠生是文人,到阿尔泰后仍不忘著述,写下《通鉴论》17篇,结果被驻守阿尔泰的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奏劾,称其文中“抗抗不平之语甚多,其论封建之利,言辞更属狂悖,显系排议时政。”《通鉴论》也随奏本缴上。胤禛看罢此书,竟不辞辛苦,亲自写下一篇雄文,对陆楠生的“狂悖”论点逐一进行批驳,晓谕内阁。胤禛身为一朝天子,居然如此小题大做,撰文批判一个充军戴罪之人,心胸之狭隘,由此可见一斑。胤禛觉得已将陆楠生批倒批臭之后,遂下令将“罪大恶极,情无可逭”的陆楠生就地正法。

历史的尘埃——史无前例的大批判运动 - 天天要闻

另一位充军阿尔泰的谢济世,著有《古本大学注》一书,也被锡保奏劾。此书中“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一语,令胤禛切齿愤恨,又严厉批判道:“试问谢济世,数年以来伊为国家敷陈者何事?为朕躬进谏者何言?朕所拒者何谏?所饰者何非?除处分谢济世党同伐异、诬陷良臣之外,尚能指出一二事否乎?”朝臣看了皇帝老爷这番杀气腾腾、言辞咄咄的逼问,都以为谢济世必死无疑,哪知胤禛又玩了个把戏,密令锡保在处死陆楠生时,将谢济世绑赴刑场陪斩,让他饱受惊吓之后,宣布免其一死。

在处置陆楠生、谢济世案的同一年,胤禛处置了吕留良曾静一案。由于方式空前奇特,胤禛十分得意地自称其为“出奇料理”。

吕留良是浙江崇德(今浙江省桐乡县西南)人,清初学者,早年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抛弃科举,拒不出仕,隐居著述。他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在著作中宣扬“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认为元灭宋、清灭明,是华夏历史上的大灾难。仇恨满清的情绪在他的著作中时有表露,“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是他仇满思明的名句。他的著述广为流传,对江南士子影响很大,时称“东海夫子”。吕留良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死后家乡人为他立祠祭祀。湖南永兴人曾静,是吕留良的信徒,受其思想影响,进行反清复明活动。雍正六年(1728年),曾静听人传说川陕总督岳钟琪曾上书指责胤禛,认为他对皇帝不满,便物色他为策反对象。他给岳钟琪写了一封策反信,信中列举胤禛谋害其父、逼母殉死、弑兄杀弟、诛忠用奸、耽酒好色等十大罪。又称岳钟琪是岳飞后代,鼓动他仿岳飞抗金事迹,起兵反清,派徒弟张熙西安投书,结果案发。

胤禛看了张熙的“逆书”大为震惊,命岳钟琪严查此案。案情很快查清,胤禛传谕浙江总督李卫逮捕吕留良的亲族、门生,又遣使到湖南会同地方官逮捕曾静和他的同谋以及各家亲属。吕留良与曾静等人著作一并搜缴。两地共逮捕数十名要犯,并查获吕留良及其弟子与曾静等人的所有著作,包括日记、讲义、语录、诗文集等。曾静的《知几录》、《知新录》等被视为“大逆之书”。翌年,两地在押人犯解到京师,胤禛向宠臣透露了他处理此案的计划:“遇此种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倾耳以听可也。”随后,一系列奇招相继出台。

历史的尘埃——史无前例的大批判运动 - 天天要闻

胤禛首先宣布将投书策反清廷重臣岳钟琪的曾静、张熙免罪释放,并宣称:以后对他们的子孙也不得加诛。胤禛留他们一条活命的目的,是利用他们到各地现身说法,做反面教员。随后,胤禛下令汇编他两年中对此案的批谕,附以曾静的口供及其悔罪颂圣的《归仁录》,合编成《大义觉迷录》一书,作为大批判教材刊发全国学校,命各地教官督促学人士子认真阅读,敷衍者治罪,展开了一场全国性的批判反满复明思想的运动。又令朝臣分别带着曾静、张熙到各地宣讲此书,为官方颂发的大批判教材增强说服力,同时又显示自己光明正大,事事英明正确,不怕反对派的诽谤。

对于已经死去的吕留良,胤禛的处置却十分严酷。曾静被捕后,胤禛曾派刑部侍郎杭奕禄到长沙对曾静等人进行审讯,并展开攻心战,向其宣讲大清前朝皇帝的“深仁厚泽”,以及胤禛的“天地之量,尧舜之仁”。曾静终于在威逼恫吓和攻心战术的双重压力下低头认罪,并奉命写下《归仁录》,痛悔己罪,颂扬胤禛龙椅得来之正和勤政爱民的丰功伟绩。

曾静的供词有一万多字,其中引古证今,对自己的谋反之举多方回护和掩饰,但归结原因,乃是“误读吕书所致”。这又使大批判运动的开山老祖灵感大动,奇招之后又出奇招。他把吕留良戴上“教唆犯”的帽子,亲自连篇累牍地撰写大批判文章,对吕留良及其门徒严鸿逵等人的思想言论进行严厉批判,斥其为“丧心病狂,肆无忌惮”、“悍戾凶顽,好乱乐祸”。批吕留良,斥其“自作胸臆,造作妖妄”、“罪大恶极”,是“名教中之罪魁祸首”。这些词汇,为后世批判思想犯罪提供了运用的范例。他认为已将吕留良等人的反动思想批深批透之后,下令将“教唆犯”、“罪魁祸首”吕留良处以极刑。

清朝对死人处以极刑,就是按“大逆律”开棺戮尸并枭首示众。吕留良定罪后,胤禛并不急着下令执行,而是再出奇招,诏示全国“令各省学臣编行询问各学生监等,将应照大逆治罪之处,取具该生结状具奏,其有独抒己见者,令自行具呈,学臣为之转奏,不得阻挠。”并在上谕中强调指出:“朕思吕留良之罪,从前论旨甚明,在天理国法,万无可宽。然天下至广,读书之人至多,或者千万人中,尚有其人,谓吕留良之罪不至于极典者。朕慎重刑罚,诛奸锄叛,必合乎人心之大公,以昭与众弃之之至义。”(《康雍乾间文字之狱》)

胤禛这一招,可谓一举数得,一是做出听取天下公论的姿态,可以不花本钱地赚取至公至义,顺乎民心的美名;二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再次进行恐吓宣传,制造凡反对满清者“国人皆曰可杀”的恐怖气氛,以震慑知识界,震慑全国臣民,让他们永远服服帖帖地受其统治;三是搞一次引蛇出洞的“阳谋”,将同情吕留良等人且怀有反满思想的人一网打尽。对于征求公意的结果,他成竹在胸,对于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的旨意,想保住脑袋的人都会表示坚决拥护。

历史的尘埃——史无前例的大批判运动 - 天天要闻

这次公示,基本收到了胤禛预想的效果,只是引蛇出洞的“阳谋”收效不大,全国只有福建人诸葛际盛与浙江人齐周华“独抒己见”,为吕留良鸣不平。这两位独抒己见者的下场是,一个被杀,一个被逮入监狱。从这两个人的命运可以推断,即使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吕留良说话,其下场仍然是被杀或被关。

既然全国的读书人一致“拥护”将吕留良按“大逆律”治罪,也即“国人皆曰可杀”, 胤禛便名正言顺地做出裁决:

吕留良与其已故之子吕葆中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吕留良之子吕毅中斩立决;吕留良诸孙遣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吕氏家产抄没,折银充本省工程费用。吕留良已故门生严鸿逵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其孙遣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门生沈在宽斩立决。刊印、收藏吕留良著作及其信徒20余人,或判监斩候,或流放、杖责。对于吕留良的著作,胤禛不同意朝臣禁毁的提议,而是将有朱轼等文臣逐条批驳的吕留良的《四书讲议》和《语录》等书,刊发全国学校,作为批判吕留良的辅助教材。

胤禛对吕留良、曾静案的“出奇料理”到此结束。凭借至高无上的威权任意强奸民意,杀人之前为自己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是历代皇帝老爷惯用的流氓伎俩,而胤禛重惩思想犯、发起全国性的大批判运动、广泛印发批判材料、搞公众表决等等奇招,却为他的儿子弘历以及后世的皇帝、准皇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上所述,只是几起有影响的大案,雍正一朝,因文字获罪者远不止此。另有一些朝臣官吏、文人学子,因一句诗、一段文字甚至一个词被视为“悖逆”而被杀或是下狱、贬官流放。道士贾士芳入宫为胤禛驱邪治病,因咒语中有“天地听我主持,鬼神归我驱使”一语,被砍了头;福建上杭县童生范时杰、太常寺卿邹汝鲁,因上表歌功颂德,表中有不当词句(当然都是皇帝老爷牵强附会)而被治罪。此处不再一一详述。

历史的尘埃——史无前例的大批判运动 - 天天要闻

胤禛屡兴文字狱,并别出心裁地搞全国性大批判运动,把臣民整成了寒蝉仗马,文人学子的士气被摧斫殆尽。雍正十一年(1733年),胤禛想振兴衰颓已极的文风,重开博学鸿词科,谁知文人士子都被他胡乱砍杀的屠刀吓怕了,没几个人敢于应试,此事只得告吹。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民国时期的银圆哪几种价值高?其中一种竟然拍卖达2599万 - 天天要闻

民国时期的银圆哪几种价值高?其中一种竟然拍卖达2599万

民国银元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货币见证,部分珍稀版本在近年拍卖市场中价格斐然,极具收藏价值。下面为你介绍 5 种拍出高价的民国银元。民国十五年张作霖戎装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银币样币:2021 年北京诚轩秋拍,此币以 2599 万元的高价成交。
一种创新的新疆银圆——喀什民国饷银五钱 - 天天要闻

一种创新的新疆银圆——喀什民国饷银五钱

民国二年(1913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喀什银元局用土法机具打造有一种特殊的银元,就是喀什民国饷银银元,面额只有五钱一种,铸额甚多,版式庞杂。此种饷银银元是民国二年停铸前清的喀什背龙饷银五钱后接着开始改铸的。银元正背面图文均系创新。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 天天要闻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俄罗斯将在5月9日迎来“卫国战争胜利日”这一全俄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因这场胜利的背后是军民的巨大牺牲,所以这个节日在俄罗斯地位特殊、意义重大。为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无论俄罗斯官方还是民间都全面动员起来,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这一重大节庆活动中。七座城市胜利日当天将恢复旧称近期,俄罗斯多地的地方议会作出...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 天天要闻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说: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
苦涩的荒唐 - 天天要闻

苦涩的荒唐

文革后期的73年,小学四年级时一个班级搞了一场随堂批判会,校长都来参加了,因为校长听说这个民办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强的,让“哑巴”都开口说了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