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023年08月03日18:23:02 历史 1910

说到罗布泊你会想到什么?是消失的楼兰古国?还是在这里神秘失踪的科学家彭加木?又或者是在罗布泊无人区遇难被称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余纯顺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

近几日,罗布泊这三个字频繁的出现各大新闻报道中,一个车队9辆车违规进入罗布泊无人区,造成4个遇难的严重后果。这起事件的发生,引起了许多人对罗布泊的关注与热议,罗布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又有哪些神秘之处?

这个如今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发生过许多光怪陆离的离奇事件,但曾经的罗布泊却是一个碧水连天,水草丰茂的西域塞外江南。罗布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成了如今的模样?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罗布泊,和你想象的一定不一样!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

罗布泊在哪?

罗布泊地处我国新疆东部,隶属全国最大的县若羌县的北部。罗布泊的北部是炎热似火的吐鲁番盆地与哈顺戈壁,西侧为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是阿尔金山脉阿尔金无人区,东部紧邻我国第八大沙漠库木塔格沙漠

在罗布泊境内有一个吸引着世界眼球的大耳朵,它长约60公里,宽约40公里。从上帝视角可以清晰的看到明暗相间的半弧形条纹一圈一圈的向中心收拢,就如同一个人的耳朵,不仅有轮廓,还有耳垂,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地球之耳”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地球之耳

罗布泊与可可西里、阿尔金、藏北羌塘并称为中国四大无人区,古丝绸之路也在此穿行而过,这里沙漠遍布,极其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中心,放眼望去寸草不生,所以被打上了“生命禁区”的标签,也被称作“死亡之海”

在这里曾发生过众多扑朔迷离的事件。在1949年,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突然失踪,直到1958年人们在罗布泊东部才发现了它。令人不解的是,这架飞机原本是向西北方向行进,但却突然改变航向,飞向正南方,最终出现在罗布泊,至今没有知道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1980年6月,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带着科研团队在罗布泊考察时突然失踪,只留下了一张“去寻找水源”的字条,便不见了。彭加木突然消失后,当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结果一无所获,如今已经过去40多年了,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消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彭加木失踪地

1996年,有着中国徒步第一人之称的余纯顺,在有后勤保障,提前踩线并安排好沿途补给点的情况下,徒步穿越仅107公里的线路,在罗布泊无人区遇难了,他的死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遗憾。

还有传说中的“双鱼玉佩”,能使人进入时空隧道。许多离奇发生的事,让罗布泊显得更加秘密莫测!

有人说,罗布泊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也有人说它是宇宙的平衡点。在这些神秘的背后,也许只是一种人类对未知自然的敬畏。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一片是绿洲

看到如今一片荒无人烟,四周戈壁与沙漠环绕的罗布泊,你大概想象不到这里曾经却是一片浩瀚的绿洲。

根据地质学推断,古罗布泊诞生于距今1800多万年前,这片湖泊的面积大概可以容纳下三到四个面积较小的省份,在地壳运动的抬升下,湖泊被分割为多块洼地。

据推断记载,在秦汉时期,这里的水域面积还在1.6万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七个太湖的大小。汉书《西域传》中曾记载:“广袤300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在当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很高,水草丰茂,湖面如镜,景色与江南无异,也让古人产生了罗布泊是黄河上游的错误观点。

这种观点在民间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罗布泊的水域面积仍可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是仅次于青海湖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

神秘的罗布泊

在罗布泊的境内,有一条孔雀河,在电视剧《鬼吹灯精绝古城》中,胡八一他们寻找精绝古城便是沿着这条孔雀河一直往沙漠深处走,最终找到了精绝古城和精绝古城女王的古墓。

而现实中的这条孔雀河也充满了故事,在孔雀河下游河谷南侧约60公里有一个小河墓地,它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以及其他建筑遗存构成,在这里发掘出的一具女性干尸,震惊中外。

历经近4000年的风沙洗礼,至今仍保存完整,面部笑容清晰可见,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微笑公主。这大概便是《鬼吹灯精绝古城》中寻找精绝女王的原型。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无人区

说到罗布泊,就不得不提在历史上突然消失了的楼兰古城,它是一个在历史上存续了800多年的西域小国。东起古阳关、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新疆哈密,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商贾重镇。

古代诗人留下大量关于楼兰古国的诗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直斩楼兰报国恩”,“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横行俱是封候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有人曾开玩笑说,古代这个楼兰小国,到底做了什么,为何让这么多人都要打楼兰!

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也早已掩没在一片黄沙之下,只留下一片映照千年的残辉冷月和许多神秘的未解之谜和美丽传说。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楼兰古城遗址

特殊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罗布泊特殊的雅丹地貌,广阔的罗布泊境内北部分布着一群陡峭的小山包,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约100公里,面积达到3500平方公里,这里便是被称为“魔鬼城”的地方。

规模如此之大的雅丹地貌在国内也是屈指可数,远远望去,像一群在沙海中游弋的白龙,首尾相接,无边无际,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雅丹龙城。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雅丹地貌

罗布泊为何变成了沙漠戈壁?

从地图上来看,天山昆仑山分别阻挡了来自大西洋印度洋的水汽,被高山环绕的塔里木盆地,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广袤的沙漠,而罗布泊地处于塔里木盆地最东端的低洼之处,四周山脉孕育的河流最终汇入罗布泊,形成了一个超级大湖。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上世纪20年代,影响罗布泊水源最大的河流塔里木河改道被流入孔雀河,以及大量修筑水库,最终使罗布泊干涸,逐渐沙漠化,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罗布泊到底有多神秘?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 天天要闻

罗布泊周边

从绿洲变成荒漠的无人区,这便是罗布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国内四大无人区到底有多恐怖##“死亡之海”罗布泊到底有多恐怖##头条创作挑战赛##罗布泊有哪些危险#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