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怎么输的,国民党缘何败走台湾?如果用教科书式的话概括,那就是: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损害人民的利益。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花园口决堤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初,日军进攻河南,国民党军发动了兰封会战,试图阻击日军,但一败涂地,为避免局势崩盘,国民党不顾百姓死活,炸开黄河大堤,用洪水阻止日军前进。
兰封会战:蒋介石称之为”千古笑柄“
1938年,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与日军数度僵持。日军始终无法取得进展。为支援徐州方向的战事,日军土肥原贤二部约2万人从豫北方向进攻,企图吸引国民党军注意力。本来,土肥原部只是起策应作用的偏师,没指望取得多大成果,但没想到,蒋介石给他们送上一个大功劳。
土肥原发动攻势后,蒋介石亲自布置,动员了中央军15万主力,希望能以雷霆一击之势,重创这支偏师,打消日军策应徐州方向的企图。事先来看,这个布置是没什么毛病的。土肥原部发动攻势不久,就被中央军15万大军重重包围。抗战时,双方军队的装备、战斗力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国民党方面也没强求一下子围歼土肥原。但是,中央军的将领们却闹出了”千古笑柄“
桂永清
先是日军一个旅团,在包围圈中兰封方向的中央军桂永清、邱清泉部反击。桂永清、邱清泉两人是蒋介石的亲信。仅仅一天时间,甚至在日军发起全线总攻之前,中央军就开始溃散。溃散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是装备差距大、或是日军指挥能力高超,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日军总攻前,军长桂永清、师长邱清泉先后抛下部队逃跑,上行下效,致使全军士气崩溃、无可挽回。桂、邱所部溃退,导致包围圈出现了缺口,土肥原部轻易跑了出来。
黄杰
不仅如此,日本人看到国民党的表现,迅速压上预备队,跟进增援土肥原,此时国民党军黄杰部奉命阻击日本援军、掩护主力部队侧翼;结果黄杰完美复刻了桂永清的操作,抛下部队逃跑。
至此,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不仅全面落空,还导致十五万大军乱成了一锅粥,无法再组织有效的防守。整个河南,形同空城。
花园口决堤:无奈?无耻!
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国民党十五万大军败得如此彻底,于是计划乘胜追击,从河南方向进攻武汉。当时,中国所有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和物资都集中在东南沿海,抗日所需的武器弹药,全靠这批设备生产,抗战爆发后,这些工业设备通过长江航道转运到内陆,以便支持持久战。如果此时武汉沦陷,则长江航运被截断,这批设备就会丢在东部沦陷区,则国民党军怕是要拿着烧火棍抗日了。
但是,武汉怎么守呢?此时国民党军的主力,要么被牵制在东部,要么远水救不了近火,本来蒋介石还有十五万大军的预备队,没曾想这支部队在兰封会战中一败涂地。于是国民党决定:毁掉黄河大堤,人为引发洪水,用洪水阻止日军推进。毁堤的位置,选在了河南花园口。
后世曾有专家学者评论:花园口决堤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中日两国,国力悬殊。
我呸!
中央军十五万的重兵集团,只要指挥得力,即便不能消灭日军,也完全可以用来守武汉,武汉何来的无兵可守?更何况,十五万大军是怎么败的?是军长师长抛下部队逃跑给带崩的!
更何况,逃跑的桂永清、邱清泉、黄杰,事后升官发财,官运亨通!
桂永清跑路时,师长龙慕韩收拢残兵断后,给他擦屁股。结果龙慕韩反倒成了背黑锅的一个,国民党军总结兰封会战,把失利责任扣到了龙慕韩头上,枪毙了他,就因为他龙慕韩没后台!
退一万步说,武汉无兵可守,只能炸毁黄河大堤,那黄河会淹掉至少半个河南、还可能一路淹到安徽、江苏,这一点国民党知道吧?国民党总得组织救济被淹的难民吧?
没有!国民党从头到尾做的只有两件事情:炸堤、然后跑路!
决堤后一片泽国
花园口决堤的影响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大堤,阻止日军进攻。黄河大堤被炸后,洪灾爆发,淹没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超过80万人溺死,受灾百姓超过一千万。除此以外,黄河洪水彻底毁灭了河南的水利系统,从此,黄河年年泛滥,直至建国后才恢复。
国民党在保卫谁?
只看花园口决堤这件事,就能知道,国民党最终为什么会败亡。国民党高层的决策路径,是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很多时候也不打算保护。
不可否认,国民党军基层的军官士兵,在抗战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国民党高层的无能、腐败、让他们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保家卫国的是国民党基层士兵,不是桂永清、邱清泉、黄杰,更不是包庇他们的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