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有两所重量级的军事院校大大有名,一是刘伯承元帅主持的南京军事学院,一是大将陈赓主持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都是正大军区级,为我军培养了大量优秀干部和人才。
南京军事学院主要是培养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相较而言投资不算多。哈军工不一样,是我军第一所高等军工技术院校,大部分校舍都是新建的,投资很大。
1952年夏,陈赓从朝鲜奉调回国,按照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准备筹建哈军工,并被毛主席点将,担任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委。陈赓身经百战,还参加过援越抗美和抗美援朝战争,和西方国家军队打过仗,经验丰富,文化基础也比较高,大家都认为中央选对了人。
陈赓
毛主席和周恩来非常重视哈军工的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办。但万事开头难,筹建一所颇具规模的现代军工院校更不容易,事情千头万绪。在北京专门成立了筹委会,陈赓是主任,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选调工作由陈赓亲自抓。
9月底,刚从苏联回来的周恩来召集各部委头头脑脑和解放军各总部、各兵种首长开会,让大家全力支持哈军工建设,要人、要钱、要东西,一定要慷慨解囊。建设哈军工对我军意义重大,周恩来也指示东北局和松江省(54年撤省),要地方上大力支持陈赓的工作。
中央财经委的领导表示,只要陈赓提出要求,他们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国内有的物资优先调拨,国内没有的马上去国外订货。解放军各总部首长纷纷表示竭尽所能支持陈赓,海军司令萧劲光、空军司令刘亚楼、装甲兵司令许光达也当场表态,军工学校需要什么武器装备尽管开口。
陈赓一再向大家表示感谢。用陈赓的话说,有毛主席和周总理支持,就拿到了“尚方宝剑”,大部分问题都能比较快地解决了。大家私下里说哈军工建设是“军工老大”,深谙人情世故的陈赓要求筹委会的工作人员和各部门打交道时必须恭敬小心,免得让人家觉得他们拿“军工老大”压人。
在北京,陈赓的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哈尔滨征地搞建设,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把陈赓气得够呛。
我军第一次办现代化的军工院校,缺少经验,请了苏联专家当顾问。陈赓陪同苏联专家考察了南方北方多个大城市,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决定把学校建在哈尔滨。陈赓相中了位于哈尔滨南郊南岗区的文庙街和一曼街以北那片地方,中央很快批准了,决定以哈医大老校区为立足点,抓紧建设哈军工。
哈军工规划用地35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米。除了要占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老校区,那里大部分都是荒地,光是需要迁移的坟墓就有3000多个。
按照工期计划,哈军工第一年要新建十几万平米校舍,一边建设一边选调师资力量、招生开课。陈赓决定,等哈医大腾出地方,到12月就搬到哈尔滨办公,北京只留一个办事处。时间很紧张。
筹委会和松江省、东北局通过气后,哈医大那边答应马上搬迁。医院的工作人员起初不想搬,但领导识大体,说这是支持国防建设,为国家做贡献,还有什么不乐意的,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
筹委会委员、哈军工政治部主任张衍在东北负责前期工作,把征地用地的报告上交东北局等待批复。可是等了好多天都没有回音,而且说好马上搬走的哈医大也迟迟不见动静。在北京的陈赓听说后,先是给东北卫生部卢部长打电话问情况,卢部长说:“陈院长,不是医大不想搬,是高主席有想法。”
高主席就是高岗,东北局和东北军区的首长,人称“东北王”。陈赓当过志愿军副司令和代司令,高岗大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两人在沈阳没少见面,挺熟悉的。但陈赓一直不喜欢高岗的做派,曾在日记里写过自己在沈阳的见闻,不点名批评了高岗。
1952年3月28日,陈赓去朝鲜时路过沈阳,高岗出面接待。当天,陈赓的日记里写道,“有些思想作风不纯者,混入党内……平日铺张浪费高人一筹……并且夹杂一些严重的个人企图。此为不健康现象……”陈赓看不惯高岗纸醉金迷的生活和威风八面的样子,但他的措辞很婉转。
高岗一家
他不想和高岗直接联系,又给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挂了个电话:“老贺啊,听说要你们一块地皮,都要到国外去了。你这个大司令员可得帮我呀。”贺晋年很尊重陈赓,陪着笑说:“陈司令呀,不是我的问题,这事儿你得问高主席。”
陈赓只好再等一等。10月下旬,又接到张衍的电话,说用地的事儿东北局那边还没批。陈赓也听说,高岗压着哈军工的征地报告迟迟不批,是因为他不想让军校建在哈尔滨,又无法改变中央的决定,就采取了“不表态,拖起来”的态度。
陈赓是个急性子,来了气,放下电话,使劲拍了一下桌子:“高岗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没办法,他只能去找毛主席和周恩来了。
次日,陈赓直奔中南海,先去找周恩来。当天是星期三,周恩来忙着接见社会各界的民主人士,陈赓也带着秘书坐在总理接待室排队。周恩来和前面的民主人士谈完话,听秘书说陈赓在外头等着,招手让他进来,笑道:“你这个陈赓,有事就来嘛,怎么还当起民主人士了?”
陈赓说:“您那么忙,我也不想来打扰您。”周恩来听陈赓汇报了情况,皱了皱眉,说我尽快开会讲这个事。见过周恩来,陈赓又急匆匆地来到菊香书屋见毛主席。毛主席一看到他,打趣道:“院长大人驾到,有何贵干?”
陈赓心情不好,敬了个礼,正色道:“主席呀,我是有困难来请您帮忙了。东三省是高岗主席的地盘,在东北建军工学院,他不支持,我就难办了。”毛主席说:“怎么,我们那位封疆大吏不支持你啊?”
陈赓说:“高岗同志没有明说,可他是大象的屁股——推不动呀。事情到他那儿就没下文了!”毛主席见他有点懊恼,说:“我来帮你推推大象的屁股吧。你说该怎么办呢?”陈赓一听又高兴起来了:“请主席给他发个电报,今后支持军工院校的建设。”毛主席说:“那就听你的。你用我的名义发个电报吧。”
陈赓离开聚香书屋,心情大畅。很快,高岗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几天后,中央、政务院和军委共同签发的文件也下发到了东北局和军区,政务院检查组也到了沈阳,责成东北有关部门对哈军工的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至此,哈军工的征地问题才彻底解决。
筹建哈军工期间,陈赓废寝忘食,妻子傅涯说他是拼命三郎。除了建设施工问题,最让陈赓头痛的是人员选调。为了搞好哈军工,陈赓不怕得罪人,对老熟人和老同事也不留情面。
筹委会把第一批调人名单交给高教部后,进展比较慢,陈赓很恼火,马上给中央人事部长安子文和高教部副部长钱俊瑞打电话,让他们来筹委会吃饭。两人都知道陈赓不高兴,又不能不去,只好在饭前就把调人的名单确定了,又按照陈赓的要求,研究了第二批调人名单,陈赓这才露出笑容,陪他们吃了顿烤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