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占75% 川大三星堆考古队获五四奖章:考古是代代相传的事业

2023年05月04日15:12:26 历史 3790

4月4日,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名列其中,荣获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这也是四川省唯一荣获此奖的青年集体。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四川大学了解到,在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之前,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已经在祭祀区的5、6、7号坑累计工作近30个月、7000多小时。出土数千件珍贵文物,其中不乏有金面具、龟背形网格状器等重大发现。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同三千年前辉煌而神秘的古蜀文明对话,也同现代文明对话,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超百篇,举办三星堆相关讲座50余场。

90后占75% 川大三星堆考古队获五四奖章:考古是代代相传的事业 - 天天要闻

团队中90后占75%

在三星堆一线的挖掘现场,随处可见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孔。川大考古队中,参加挖掘工作的川大学生,多为硕、博在读学生,从带队老师到学生都有着90后的身影,团队中90后占比75%以上。

自进驻以来,“早八晚六,七天不休”是川大考古队的常态,时常要通过加班来“给文物争取时间”。每周也会组织多场例会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更新发掘方式。发掘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不仅需要对重复的内容保持耐心细致,还需要忍得住酸痛、耐得住寂寞的定力。

“累!但是驻地门口那家兔头真好吃。”年轻的队员们也善于“苦中作乐”。哪怕是身着闷热的防护服,他们都能找到全新视角来自我安慰,“这次在工地上穿防护服也省去了洗衣服。”同样是考古文博学院研二学生的赵春玲笑言。与其他考古方向的同学不同,她的研究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在真正来到现场后,她找寻到了热爱。

在发掘现场,年轻人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蓬勃朝气,还展现了对个性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能够运用各种“黑科技”,亦能够打破传统,将欢声笑语融入艰辛的考古日程中。

90后占75% 川大三星堆考古队获五四奖章:考古是代代相传的事业 - 天天要闻

科技助力考古发掘和研究

34岁的黎海超,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考古文博)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是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的现场领队,被戏称为5、6、7号坑的“坑长”。对发掘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黎海超都了然于胸。

受聘川大后,黎海超推动成立了文物分析实验室,让科技助力考古,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和视角。他说:“我们有考古学科的背景,具有文科的‘根’,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把科技当作工具来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贴切地解决考古学人所关心的问题。”

黎海超的团队主要负责的三座坑各具特点,其中5、6号坑遗物关系复杂、迹象特殊,现场难以获得良好的发掘效果。团队对两坑进行了整体切割,转移到室内更优的环境中,用更精细的方式进行清理。这样原本只能从一个视角进行发掘观察的遗迹,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设备固定翻转180°进行反向清理,最大程度提高发掘水准。在室内还可以使用工业ct等大型设备进行扫描,预知文物的埋藏情况,从而制订更合理的发掘方案。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三星堆的铜器都产自本地。但考古队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溯源测试,分析铜器的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发现产地非常复杂,不同区域的原料、技术、设计风格汇聚在三星堆,展示出三千年前超乎想象的密切交流网。

不仅如此,通过对各类文物系统的科技分析,团队尝试复原三星堆与周边其他区域文化之间资源、文化技术的联系,打破三星堆闭塞的刻板印象,展示区域间资源的往来流通,建立起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代商贸与文化网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三星堆文化。

除了文物需要研究,文物的痕迹、状态也与历史真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团队特别采用了全新的理念方法——实验考古进行研究。所谓实验考古,就是通过复制、模拟,来验证曾发生过的场景,在古今之间架起时空隧道。这一方法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但团队会依托三星堆进行一系列全新的深入研究。例如,为了了解6号坑木箱炭化的原因和过程,团队复制了相同尺寸的祭祀坑,还依据检测结果,复制出相同树种制作的木箱,通过焚烧实验来重现三千年前的场景,探寻火焰背后的真相。

此外,7号坑出土了大量的铜铃,这些形态各异的铜铃如何使用,有何意义?考古团队通过三维扫描、3d打印、翻模浇铸,制作大小、合金比例完全相同的铜铃,再进行测音工作,探索其功能。三座坑中出土的文物编号达数千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巨大的数据整理、精细的清理修复和详细的分析研究等工作,这对团队来说是一个要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工作。

90后占75% 川大三星堆考古队获五四奖章:考古是代代相传的事业 - 天天要闻

考古是代代相传的事业 认为荣誉属于中国考古人

谈到获奖感受,黎海超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川大,还属于共同奋战在三星堆遗址的兄弟单位,属于默默奉献的中国考古人。”

从校内到研究所,再到公众讲坛;从央视新闻到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从微博热搜到b站纪录片,这个以90后为主的团队关于三星堆的科普讲座已经在线上线下开设了数十场,三星堆博物馆超过400万人关注,网友自发仿制三星堆金杖出圈,考古专业报名人数大增。每一项成绩与改变,都是考古人努力的见证,黎海超说:“考古,要去发挥真正的社会价值,走向社会。”

黎海超来到三星堆前的一个月,刚刚做完手术出院,正是需要休养的他却坚持参与发掘工作。每天他至少在坑内连续工作八小时,趴伏在移动平台上清理文物,晚上继续整理资料。为了保护文物,团队同时间赛跑,挑灯夜战。

发掘与研究的辛苦与艰难不言而喻,但黎海超从未后悔过曾经的决定,甚至将今后二十年的研究规划都转向了三星堆。

7号坑龟背形网格状器的出土、象牙的完整挖掘与保护、溯源工作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似乎都在昭示着三星堆研究的光明未来。黎海超说:“我们把三星堆发掘和研究当成毕生的事业,现在我来负责,我这一辈子能做的事是有限的,但下一辈还要人接着去做,这是很长远的事儿。”

在他看来,某种意义上,考古与历史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源头,只有真正将古代具体发生的历史解释清楚,才能为大家呈现往日辉煌。考古,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初的好奇心,更是一种需要承担的家国民族责任。

自1960年川大考古教研室成立开始,川大考古人躬耕田野一甲子,参与了三星堆、金沙、李家坝等一批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现。如今,川大考古人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课题,以新发现三星堆祭祀区5、6、7号坑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田野考古工作。在这些文物发现成就背后,是代代川大考古人点点滴滴的奉献和坚持,黎海超知道,现在的发掘只是冰山一角,需要一代代考古人继承、延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天琪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宁夏中卫:“绿进沙退”背后的科技之变 - 天天要闻

宁夏中卫:“绿进沙退”背后的科技之变

走进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腾格里锁边固沙示范性项目现场,工人们正推着一台台像拖拉机车头一样的“扎草车”铺设沙障,两片代替车轮的圆形压草刀滚过,麦草就被整齐地扎进沙地里,一个个草方格雏形渐显。  “这片示范区有8000亩,今年我们上了30台机器固沙,一台机器一天就能扎50亩草方格,比过去纯人工效率提高了50%...
日本战争扩张之路 - 天天要闻

日本战争扩张之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曾走上一条战争扩张领土的道路,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面的原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生存空间有限。这种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产生对外扩张以获取更多资源和土地的欲望。对资源的渴望,成为推动日本走向战争扩张
我的家乡(十五)兴县红色革命史之:兴县农民银行创办人刘少白 - 天天要闻

我的家乡(十五)兴县红色革命史之:兴县农民银行创办人刘少白

一九三七年九月,太原形势危急,刘少白同志奉党之命,返回兴县,协助八路军一二〇师,参加了创建晋西北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刘少白出生在兴县黑峪口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中,他是清朝末年的贡生。从小追求新学,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律预科。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