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李敏,出生在领袖之家,是不是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李敏摇摇头说:“虽然我是毛泽东的孩子,但我一直把自己当成普通老百姓的一个,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永远是这样。”
作为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真正地诠释了什么是伟人的孩子,她敬佩父亲,也爱自己的父亲。
出生在陕北,成长在苏联
陕北的初春乍暖还寒,李敏大概就出生在这个时候,但具体是什么时间,她记不清了。
李敏小名叫娇娇,出生在陕北的保安县,出生后因为身体瘦小,邓颖超随口说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毛主席把“娇娇”当成了女儿的名字。
用毛主席的话说,娇娇是幸福的,在她之前还有好几个哥哥姐姐,但是都没有留在父母身边。
娇娇出生后不久便要去延安,毛主席和贺子珍对这个女儿极其心疼,甚至每天都抱着出来串门晒太阳。
有一次娇娇在窑洞的炕上玩,差点就掉在地上,贺子珍一直说:“娇娇也太淘气了。”毛主席则笑着说:“淘气也是健康的一种表现啊。”
贺子珍看上去喜欢孩子,是个好母亲,但她心里一直有心事,主要是她性格倔强,一直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低,经常和毛主席吵架。
不仅如此,贺子珍在长征期间曾身负重伤,至今体内还有十几个弹片没有取出来,此外再加上频繁地生孩子,让她的身体遭受了巨大的煎熬。
1937年的一天,贺子珍和毛主席再一次吵起来,贺子珍说:“我要出去学习,而且要做手术。”毛主席劝说她:“现在环境不好,再等等吧。”
可是贺子珍性格倔强,她已经等不及了,所以当即离开了延安,等毛主席工作忙完回到窑洞,发现贺子珍已经离开了。
原来,贺子珍坐上了去苏联的飞机,去了莫斯科。
贺子珍走后,娇娇无人照看,先是邓颖超和蔡畅帮忙照顾了一段时间,后来延安的保育院建起来后,毛主席便把娇娇送到了保育院。
娇娇在保育院的生活是孤苦的,但是这里生活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前方战士的孩子,也有烈士的孩子,娇娇和大家玩得很开心。
一天,娇娇被人接走了,那人说:“毛主席派我来接你,要带你去找妈妈。”随后,有人送娇娇上了飞机。
原来,贺子珍在苏联生下了一个男孩,可是出生不久孩子就夭折了,这件事对贺子珍的打击很大,毛岸英给毛主席写信说明此事。
为了缓解贺子珍的伤痛,毛主席决定把娇娇送到苏联陪伴孤苦的贺子珍。
然而娇娇也没想到,她在苏联会和妈妈经历了千辛万苦。
对于娇娇来说,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娇娇时常被“没有爸爸”这个问题困扰。娇娇去苏联的时候年纪尚小,等到懂事后才知道,自己身边没有爸爸。同学们也嘲笑她,她还专门问贺子珍,贺子珍告诉她,你有爸爸,你的爸爸是毛泽东。但娇娇不相信,自己的爸爸怎么会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呢。
第二,娇娇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失去生命。那年莫斯科的气温极其寒冷,娇娇刚开始只是一场普通感冒,但是病情加重后,情况极其严重,医生认为无法医治了,所以把孩子送到了太平间。贺子珍得知后,和学校大闹一场,最后把娇娇从太平间抢救了出来。
第三,贺子珍被关进了疯人院。贺子珍晚年,曾接受了一个记者的采访,她讲述了自己在苏联的生活以及悲惨遭遇。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会被关在疯人院的时候,贺子珍只是说,不想回答,或者不愿意回忆。这足以见得,当时贺子珍的心情是沉重的。
1947年王稼祥到苏联治病,得知了贺子珍的遭遇后,马上给毛主席发报,希望可以同意贺子珍回国,毛主席当即表示了同意。
这年秋天,贺子珍拖着疲惫的身心,带着女儿娇娇从苏联回到了中国,暂时居住在哈尔滨,还没有多久,贺子珍就收到通知,毛主席想把娇娇接到北京去。
娇娇在爸爸身边成长
1949年春,娇娇被人送到了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毛主席看到多年不见的女儿后,十分激动,对她又抱又亲。
娇娇不到13岁,个头已经很高,毛主席和大家说:“这是我的洋宝贝。”毛主席说的不错,娇娇在苏联学习的是俄语,中文也不太好。这个“洋宝贝”真的太贴切了,毛主席还说:“我的小外国人,爸爸欢迎你。”
毛主席按照李讷的名字,给娇娇取了新名字,李敏。“敏”自然不用多说,在《论语》中常常见到诸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句子,但这里可能是和李讷出自同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至于为什幺姓李,毛主席说,当年他在陕北的时候曾化名李德胜。
不久,李敏被送到了八一小学读书,因为李敏在苏联上过小学,所以很快就毕业去了初中。
为了不让贺子珍担心,毛主席还给贺子珍写信:“希望你不要担心娇娇,她在我这里很好。”
在中南海,李敏认识了自己的后妈,还有妹妹李讷。和这两个人刚认识的亲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有点不习惯。
但毛主席处理她们的关系向来有一套,毛主席对李敏说过,你是姐姐,要多谦让妹妹。然后又对李讷说,你是妹妹,要多听姐姐的话。
对于后妈江青,多年以后李敏依然记得清楚,江青第一次见到李敏,抱着她的脸蛋亲了好久,似乎十分欢迎,也十分喜欢。
但李敏却一句“妈妈”都叫不出口,毛主席还对她说:“这有什么的,你就叫她一声妈妈吧,又如何?”后来李敏才开始叫她妈妈。
但毛主席在李敏和江青两者之间,更偏向于李敏。有一次李敏不知道因为什么惹了后妈,江青还去和毛主席告状,毛主席十分严肃地批评了江青。
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李敏在中南海的成长。
1958年暑假,毛主席突然得知,女儿有了男朋友,但并不知道这个男朋友的情况,所以毛主席亲自把她叫到身边说:“我听说你有了男朋友,名叫小孔,他叫啥?家里情况如何?”
但毛主席问的这些李敏都不知道,毛主席严肃地:“你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和人家谈恋爱呢。”
在毛主席的严肃批评下,李敏去问了男朋友,最后才得知,原来孔令华的父亲是开国中将孔从洲。
毛主席笑着说:“原来是孔从洲啊,我熟悉。”李敏笑着说:“这么说,您是同意了?”毛主席又说:“别忘了你还得去问问你妈妈,你妈妈同意了才行。”
那年,李敏带着男朋友去了南昌,见了贺子珍,贺子珍建议李敏把婚期推后一年,这样也不影响学业。
1959年8月,李敏和孔令华在中南海举行了婚礼,从照片上看,参加婚礼的贵宾并不多,更多的都是工作人员,毛主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的女儿今天嫁出去了,祝福她永远幸福。”
听到这句话,李敏泪眼婆娑,好在李敏一直生活在中南海,想念父亲了,就是去串个门的事情。
1962年李敏在中南海生下一子,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当外公,他十分激动,还亲自给外孙子起了个名字。
李敏说,孔从洲那边点名让外公给起名字,但是不能用人家用过的“虎”“城”之类的字。毛主席最后给外孙起名“继宁”,顾名思义就是继承列宁的遗志。
但李敏没有想到,一年后,她就离开了中南海。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李敏和孔令华商量,决定搬到北京民巷里的胡同里过自己的平民生活。李敏也知道,离开中南海,想和爸爸见一面,就很困难了。
毛主席得知李敏搬走了,十分失落地说:“何必要搬走呢。”毛主席日理万机,顾不上儿女情长,只是希望女儿可以多回来看看自己。
据李敏日后回忆说,她在胡同里过起了属于自己的日子,做饭,洗衣服,干什么都需要自己干。她认为这样是对自己是一种锻炼,毕竟在中南海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其实李敏出来居住后,自己也变得更加成熟了,她更多的时间,是带着孩子在上海居住,让孔继宁陪伴着孤苦的外婆。
1972年,李敏生了二胎,是个女孩,李敏把照片寄到中南海,让毛主席给起名字。
博览群书的毛主席给外孙女取名字“孔东梅”,“梅”是他最喜欢的梅花,“东”则是毛主席直接从自己的名字中拿出一个字。
日后孔东梅说:“怎么样,我的外公够大方吧。”言语中充满了对外公的怀念。
思念父亲
李敏结婚那年,贺子珍和毛主席在庐山有幸见过一面,从此再未见过。
70年代初,贺子珍一直居住在上海,多数时候,是李敏和孔令华在陪伴,李敏曾带着贺子珍去南方各地游览,但从未去北方。
对于贺子珍而言,她此生的愿望是再和毛主席见一面足以,但命运是残酷的。
毛主席80大寿时,李敏曾去看望了毛主席,此时的李敏已经是大姑娘了,毛主席也知道自己年老了,他说:“毛家往上数十代,年龄超过80的人只有两个,我就是其中一个。”
人们都喊毛主席万岁,但毛主席自己的病情他自己知道,对李敏嘱咐了很多。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在去世前,他曾见过自己的女儿。李敏看到父亲生命垂危,簌簌地落泪,毛主席说:“娇娇啊,你怎么不常常来看看我啊,是不是不爱爸爸了。”
李敏没有回答,只有不停地哭。
一直到1976年9月9日凌晨,中办通知李敏让她紧急去中南海,李敏以为这是爸爸又想念自己了,便马上赶去。
不料,她看到是父亲冰冷的遗体,那一刻,她扑在爸爸的遗体上大哭,纵然眼泪流干,父亲也还是走了。
但此时的李敏心里一直担心着妈妈贺子珍,她担心贺子珍会受不了,马上让孔令华先去上海照顾贺子珍。
李敏为父亲守灵后,也马上南下,贺子珍得知噩耗,也是悲痛交加,她不吃饭,不喝水,也不说话。
毛主席的逝世对贺子珍的打击是巨大的,还没有多久,贺子珍就因为一场中风,半身瘫痪。出行只能靠着一个轮椅。
毛主席逝世3年后,党组织问她还有什么愿望,她终于把积压在心里30多年的愿望说了出来,她说:“我想去北京,我想去天安门。”
1979年9月18日,贺子珍在李敏和孔令华的陪伴下,来到了天安门,还去了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同志做了一个决定,永远保留毛主席的遗体,并且修建毛主席纪念堂,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去瞻仰毛主席遗容。
贺子珍也去了毛主席纪念堂,但对于她来会说,这个安眠在这里的人,她更为熟悉。
在毛主席的大理石坐像前,她让摄影师给她照了一张像,也许,这是她和毛主席这一辈子最后一张合影了。
在看到水晶棺那一刻,贺子珍忍不住落泪了,她没有想到她在晚年会以这样的形式和最爱的人见面。
李敏说:“妈妈流泪了,她想念爸爸了。”是啊,这奢侈的一面,对于贺子珍来说,是无比珍贵的,一如当年在庐山。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
李敏在贺子珍的遗物中发现了她留下的一条红毛毯,李敏经过询问几个前辈,得知这是贺子珍和毛主席结婚时用的,贺子珍轻轻地珍藏了一生。
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敏的孩子们也成家立业了,她时时刻刻都在教育下一代,要永远记着毛主席和贺子珍,他们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他们是伟大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