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管廷献
文/管锡云
清末,小窑村(今属五连县于里镇)著名的管氏“一门五进士”,取得功名走上仕途,为他们展示才华、报国为民提供了机会。五进士为官正值晚清,此时的大清国,列强侵入,社会动荡,五进士来自民间,深知民众疾苦和呼声,忧国忧民,满怀激情,以家国情怀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其中的代表,也是最长者管廷献(1846年生,1914年卒。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补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署兵刑工三科给事中,又先后任永平、承德府知府,以及直隶候补道),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其事迹广为传诵。
管庭献
丁昌燕(见注)在《管廷献墓志铭》中说“公居谏垣凡六年,章疏数十上,皆关天下大计,弹劾不计权要,直声震朝野。”管廷献在任期间,从军事外交、财政金融、屯田济民、弹劾不法官员等各方面,仗义执言,上呈奏章。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初十,管廷献满怀义愤,呈上《请罢和议激励将士胜敌折》,直言“为和款不可轻许”“伏愿皇上以圣祖为法,毅然自任,罢斥和议,伸明奖罚,激励将士,上邀天眷,下合人心,小丑跳梁,无难歼无遗类”。
针对李鸿章在关键时刻“避战保船”的丑行,管廷献挺身而出,上书光绪皇帝抨击李鸿章。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初三,他在《奸邪通匪尽法惩办以弥乱源折——— 江南道监察御史臣管廷献跪奏》中,义正词严地说“窃自倭人肇衅,外闲议论,皆谓李鸿章及其子李经方暗通消息,所有战事,一意阻挠,兵败力绌,迫而请和;倭人之意不过六千万元,复从中挑拨,令其多方要求,为分肥之计。窃意事权所在,每为疑谤所归。该大臣父子受恩深重,稍有天良,必不至此”,文中指出李鸿章父子“用以议战,则战不可恃;用以议和,恐和亦不可恃也”,提出“宜饬李经方迅速来京,严加诘问,隐匿无难立著,若复抗违,即宜拏问治罪”。其言辞犀利,切中要害,直指权倾朝野的重臣李鸿章。
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起,陕西及临省甘肃、宁夏、山西等地干旱严重,出现饥荒,加之兵灾、人患,造成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管廷献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毅然上书《请肃营规以通商贾而裕民食》,文中说“为年饥谷贵,小民生计惟艰,请整饬营规以通商贾,而裕食用,恭折具陈,仰祈圣鉴事”,还提出建议“应请旨饬将西安省城之兵,除留数营护卫行宫外,尽数在郊外空旷之地,掘立营盘驻扎。东路沿途之兵,于潼关附近掘立营盘,扼要驻扎。”“兵民各安其居,商贾自乐出其途矣”“并请饬下各直省督抚,责令各该州县设立堆卡,商旅过境,认真护送”。
同日,他还针对官员等扰乱驿站、危害附近百姓商人的问题,上书皇上“相应请旨饬下河南巡抚密查严惩,以苏民困,而固人心”。后内阁奉皇上谕旨,采纳了管廷献的建议,并通告各地。针对部院一些承办文书的吏员贪婪索贿等问题,管廷鹗不怕得罪同僚,上书皇上,请求加以治理。同时提出把检查监督和鼓励劝勉结合起来,使官员兢兢业业,使国家收维新之利,而绝维新之弊。
当时的许多官员,惧怕洋人,唯独不怕百姓,但管廷献不吃洋人这一套。1896年,他在京都巡察时,获悉奸民勾结外资洋人设“骨局”,祸及业家,遂会同五城区的同官封禁。此案英国使馆插手盘查,数年后管廷献亲启停柩验之,赴局对勘,奸民乃服罪,终结50年尸骨疑案。
管庭 献
当时,有为的官员不畏强权,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是要付出代价的,对此,管氏家族毫不顾忌。管廷献任监察御史六年,上奏疏文数十篇,“皆关天下大计,弹劾不避权要,直声震朝野。然忌公者众,坐是不获大用”(见丁昌燕《管廷献墓志铭》)。管廷献任职直隶省永平府知府时,袁世凯为直隶总督。袁世凯权倾朝野,结党营私,重用亲信。管廷献离职时,永平府百姓卧在车辙抓住车辕,不愿他离去。但因为不被袁世凯所容,管廷献没有得到提拔。
在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以管廷献为代表的一门五进士,其所作所为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注:丁昌燕(1863—1937),字师汝,号剑虹居士,皇华镇下六谷村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官至四川省大足县知县。后因同情农民起义被革职。归里后,任县防御会会长,参加了诸城辛亥举义。宣告独立后,任防御团团长,县议会副议长。1915年,任山东省议会议员,是省议会共和党的重要成员,常住济南。1916 年,诸城旅济同乡会成立,丁昌燕被推举为会长。1930年,任省志馆馆长。1937年抗日战争事起,回归故里,病逝于下六谷村。
作者风采
管锡云先生是原日照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市文旅局一级调研员,现为日照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