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2023年01月02日20:39:02 历史 1089

很多人都知道这篇曾经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文章,但是并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原作者是谁,这篇文章又是如何出炉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光明日报是当时第一个发表这篇文章的报纸

一、这篇伟大的文章的作者,原来是个无锡人;他从一个家贫上不起学的孩子,一路成长为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

2023年1月2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病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福明教授

胡福明1935年7月(阴历6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家境贫寒。幼年时他家里只有3亩田,全家8口人吃不饱饭,只好另种了地主的1亩半租田。又赶上抗日战争时期,家里时常青黄不接,小时候看书,晚上连煤油灯也买不起。

勉强上到了初二,家里交不起学费了,眼看就要退学。这时候一个老师对他说:“你的学费以后从我的薪资里扣吧。”这样胡福明才能继续读书。

后来知道,那个帮他的老师,原来是一位地下党。

到了1955年初,胡福明无锡师范毕业、入了党,被分配到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作。

有一天,接到了一个国家发的通知:要求具有高中文化的青年干部都要报考大学,因为国家建设经济要培养人才。

胡福明很兴奋就在南就报了名参加考试,结果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明福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在大学里,胡福明一方面听中文系新闻专业的课程,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哲学系的旁听,就这样开始了哲学启蒙。

好事终于落到了勤奋的人的头上。

胡福明大学毕业时,北大的领导把他保送到了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人大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到了南京大学哲学系。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固然是时代的产物,但为什么首先却是胡福明写出来?敏感加上时代责任感!

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正和老婆在学校筒子楼的过道里做午饭,突然从收音机里收听到了他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播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明福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夫妻俩的兴奋之情那是溢于洋表。

不过这篇文章从胡福明写出第一稿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又是一年的时间了。

那胡明福为什么要写这篇当时非常有“风险”的文章呢?因为当时正是两个凡是一统天下,社会上极左思潮流行的时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福明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历史的伟大转折,旧的理论和指导思想需要否定,新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要及时出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正是这样的政治敏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胡福明开始思考写下这篇伟大的文章!

这篇文章实际上分为三个部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则,在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等领域,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上都适用,都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

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不是正确的,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才是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范畴。

3.从上面的理论出发,胡福明大力批判“天才论”、“顶峰论”,实际上是要反对当时的极左思想潮流“两个凡是”。

1977年7月南京大学放假了,胡福明开始写这篇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福明教授

8000多字的文章写好后他寄到了《光明日报》。

但是文章寄出去后,犹如石落大海,胡明福想,这次完了,搞不好自己也要进去了。

心中七上八下地等到了1978年1月下旬,也就是文章发走后的6个月后,他突然收到了《光明日报》寄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样,来信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说什么,我们知道,要用,请你做些修改。”

后来文章又经过多次的修改,文章终于于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邓小平的题词

结束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犹如在当时的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在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在全国拉开了解放大思想的序幕,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所以今天回顾这篇文章,让我们更加怀念无锡籍的胡福明同志,没有他,就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中国的历史的进程,说不定又是一种面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春秋篇—论生死管鲍之交30 - 天天要闻

春秋篇—论生死管鲍之交30

王室衰落,诸侯征伐,英雄五霸闹春秋。三家分晋,列国争强,战国七雄分天下。今日我们说齐国。主要人物:管仲、鲍叔牙先前管至父为收买人心,向公孙无知推荐了管仲。此人生得相貌伟岸,精神俊爽,有经天纬地之才。管仲有一挚友名鲍叔牙,二人同去行商,到分金
老债王格罗斯本周冲击美国邮票拍卖纪录 原因:年轻人不玩了 - 天天要闻

老债王格罗斯本周冲击美国邮票拍卖纪录 原因:年轻人不玩了

财联社6月11日讯(编辑 史正丞)曾被喻为美国“债券之王”的知名基金经理比尔·格罗斯(本名叫威廉·韩特·格罗斯)将在本周举行一场盛大的邮票收藏拍卖,有望将美国的邮票拍卖价格纪录翻一倍有余。在被问及为何要把珍贵的收藏投入拍卖市场时,老债王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的小孩已经不玩邮票了。冲击美国邮票价格纪录受到家...
八十年代的南昌人间烟火气,我们曾经的生活是这样的 - 天天要闻

八十年代的南昌人间烟火气,我们曾经的生活是这样的

这里是八十年代的南昌百货大楼内部的照片,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去百货大楼买东西时的样子吗?这里是八十年代南昌电视机厂生产调试线,当时谁家要是能有一台这样的电视机,那是很了不起的,四十多年后的我们现在几乎不再看电视了。
知县屡次遭到上级为难,皇帝得知这件事后,最后将知县连升数级 - 天天要闻

知县屡次遭到上级为难,皇帝得知这件事后,最后将知县连升数级

清朝时期,一知县总被上级打压,根本无法出头。不仅如此,他还总是被人陷害。但即便被人欺压,他也从没有屈服过。当乾隆得知这背后的真相后,直接“出击”,将这名被“欺负”的官员连升数级。直接高过了曾经欺负他的官员。实在解气!这名官员为何总是被欺负?
纵览热点|“辛追夫人”数字形象被网友质疑是复原专家按自己面容复刻,湖南博物院:已关注到网上讨论,感觉可笑 - 天天要闻

纵览热点|“辛追夫人”数字形象被网友质疑是复原专家按自己面容复刻,湖南博物院:已关注到网上讨论,感觉可笑

制作/王悦 纵览新闻见习记者 尹鑫  记者 尹鸣 近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公开发布“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但有部分网友称,“辛追夫人”的面容尤其是鼻子与主导该项目的中国颅面复原专家袁中标极为相似,怀疑专家是按照自己面容对“辛追夫人”的面容进行的复原。11日上午,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
河北山海关:“百年山桥”道岔生产忙 - 天天要闻

河北山海关:“百年山桥”道岔生产忙

近日,随着国内一些重要铁路及地铁项目有序推进,承接铁路道岔生产任务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工人们正保质保量加紧生产,助力中国铁路交通建设。中铁山桥始创于1894年,生产的道岔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6月11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在道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