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密考:清代地方大员头上的紧箍咒

2022年12月20日21:20:13 历史 1567

清代文献中,凡是涉及到地方官考核就会出现“年终密考”这一词汇,或许很多读者对于年终密考的概念还不是太清楚,御史特整理资料,与各位分享。

年终密考:清代地方大员头上的紧箍咒 - 天天要闻

年终密考只针对高级别官员

明清两朝,朝廷对地方文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三年一次的“大计”。大计的实行十分严格,也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制度。然而,任何制度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必然会留下一些弊端。

大计之弊主要有二,一是三年一次时间太长,朝廷无法随时掌握官员的政绩和能力;二是大计主要是督抚考核,主观性很强,容易滋生政治腐败。

故而,从乾隆朝开始,便有了“年终密考”的新制度。

乾隆元年,乾隆给各省督抚明发了一道上谕:

“朕即位之初,各省道府诸员皆不深知其人,汝等可将各属员贤否事迹,各折奏前来,务须秉公甄别,以备朕用。”

这道上谕,可以理解为年终密考制度的起源,但真正形成定制则是在乾隆四十九年。也可以看出,年终密考的主要对象是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等高级别官员,州县官并不列入考核对象。

年终密考:清代地方大员头上的紧箍咒 - 天天要闻

乾隆为何要实行年终密考?

年终密考是以每年为时间限制的,这就有利于皇帝掌控地方大员。既然是密考,就得体现出“密”的重要性。

皇帝对密考十分重视,稍有纰漏就会及时指出。比如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在上谕中就曾说:

“各省督抚每届年终,将该省司道等官切实出考,密封陈奏,朕亲加披览,即军机大臣亦不发给阅看,原所以慎重考核,严防泄露。”

既然年终密考如此之严密,那么这种皇帝与督抚之间的单线联系,能否保证封疆大吏向皇帝反映的情况属实呢?

年终密考:清代地方大员头上的紧箍咒 - 天天要闻

事实上,出入很大。比如道光九年,云贵总督阮元、云南巡抚伊布里在年终密考中参奏云南布政使王楚堂“官声渐差,舆论不洽。”

道光是个细心的皇帝,他本人对王楚堂的印象也不错,总觉得督抚的考核可能存在隐瞒。于是,他暗中派人对到云南加以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与督抚考核完全相反。

阮元、伊布里因此受到了严厉的训斥,并被处于降一级、罚俸半年的处分。

再如光绪二十三年,两广总督、广西巡抚对思恩知府周天霖密考,但他们却给出了不同的考语。

总督称周天霖“廉明诚笃,处事谨慎。”而巡抚给出的考语是“声名平常,操守难言”。督抚各执一词,这让慈禧太后颇觉愤怒,她下旨让广东巡抚密查周天霖其人。不久,广东巡抚呈上奏折,说周天霖“廉谨有为,品能亲率。”

年终密考:清代地方大员头上的紧箍咒 - 天天要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年终密考虽然有利于皇帝控制地方高级官员,但同时也很考验皇帝驾驭督抚的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一个官员的仕途前程。

年终密考对地方大员的仕途影响。

年终密考作为地方大计考核的一种补充方式,弥补了大计例行公事的弊端,督抚向皇帝提供了地方大员的详细情况并给出甄别,正是由于年终密考的实施,地方大员的仕途前程被紧紧地握在了督抚的手里。

年终密考事关前程,地方大员就不敢得罪督抚,下级贿赂请托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会发生,进而扩大了地方陋规的盛行。

换句话说,地方大员在任何时候都得讨好督抚,否则就将面临被参的下场,且不分督抚贤明与否,下级贿赂成了官场上的潜规则。

年终密考:清代地方大员头上的紧箍咒 - 天天要闻

比如道光二十六年陕西大旱,按察使张集馨在非常拮据的情况下,还不得不给上级奉送陋规,而此时的陕西巡抚正是林则徐

林则徐是出了名的清官,张集馨也是少有的能吏,就算张集馨没有给他送银子,也未必会在年终密考上说他的坏话。可即便如此,林则徐也还是按官场旧例,收下张集馨的陋规银两。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督抚密考对于地方大员的仕途影响之大。

年终密考好坏对于官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同治二年,广东巡抚郭嵩焘向朝廷密奏,一口气考核了广东省15位高级官员。所幸,这15为官员事先都送过礼,他们的仕途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台阶。

年终密考:清代地方大员头上的紧箍咒 - 天天要闻

次年三月,广东盐运使蒋志章升任四川按察使,布政使吴寿昌升为湖北巡抚,按察使李瀚章升为布政使,潮州知府李福泰升为道员,其他各员也多升迁。

从相关文献来看,凡是在年终密考中获得好评的官员,一般都会受到提拔,反之则要受到降级、调任甚至是革职的处罚。

年终密考的出台,使得知府以上的高级官员在大计考核中显得无足轻重,多为例行公事。

年终密考:清代地方大员头上的紧箍咒 - 天天要闻

大计更多的是针对中下级官员,这也是我们研究文献的时候,往往发现“卓异”一类的头衔,往往都是州县官这一级别容易获得,当然,在大计中受到处分的也是州县官居多。因此,大计对地方大员的影响很小。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 天天要闻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女演员远野凪子近日疑似被发现死于家中,年仅45岁。7月3日,远野凪子的助手前往其位于东京都丰岛区的公寓拜访,却始终无法与她取得联系。助手随后联系公寓管理公司并报警。警方在室内发现一具倒在地上且已腐烂的女性尸体,现场确认该女性已经死亡,根据状况判断其死亡已有几天时间,警方不认为存在被害...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 天天要闻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昨天有网友在《从监督中拿出20%甚至50%的人来搞调查,那会如何》留言说:举个例子,10年前验收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任监督员,到第10个监督员的时候着火了。前面9人没事,第10个进去了,这冤不冤呢?如果隐患很好整改,没有一点压力,为什么前面9个不做?为什么就认为在第10个人身上就应该做,而且能做,还能做好?这段话是什...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 天天要闻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原标题: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重读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李心田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年1月《闪闪的红星》是李心田写于60年代的小说,原名为《战斗的童年》。1972年,该作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入选教育部红色经典阅读书目,成为革命传统教育范本,被译成英、法、德等10余种文字,19...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 天天要闻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号默盫,浙江黄岩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和地方文献专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学教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两广师范学堂监督、礼部顾问官。王舟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学术史》《读经札记》,编纂有《光绪台州府志》《默盫集》,辑有《台州文征》《台州先哲遗书》等。近日,...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七七事变”吹响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号角。作为事变中的重要场景,卢沟桥迅速为国人所熟知...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 天天要闻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古代北魏,宫里的女人想往上走都难。尤其对胡氏来说,她面前摆着的,不只是后宫的明枪暗箭,还有一道横了百十年的规矩——“子贵母死”。道武帝拓跋珪定这规矩时说得明白:皇子立为太子,亲妈就得赐死,怕的是外戚仗着太后的势乱政。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 天天要闻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7月8日凌晨,河北师范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无党派代表人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大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18时14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孙大业先生,1937年7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温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