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夏天,周总理到访瑞士日内瓦,这次出行他不仅要参加一场特殊的会议,还要会见一位重要的客人。
这位客人就是闻名世界的“喜剧大师”——卓别林!
提起卓别林,人们往往都会想起他在荧幕上创造的“流浪汉”形象,很少有人知道,他与周总理私下里的这段故事。
一见面,周总理就很热情地对卓别林打起了招呼:你好呀,卓别林先生,我可是在四十年前就认识你了!
卓别林看到周总理也非常高兴,当即拿出了他的喜剧天赋逗得众人捧腹大笑。
随后,周总理示意工作人员拿出准备好的菜肴,卓别林见了这道菜立马就惊叹连连,告诉周总理自己恐怕不能吃这道烤鸭了。
因为他的创作灵魂鸭子步正是来源于其中,所以他对其有着复杂的情感。
听到这番话,周总理和在场的中方工作人员都愣住了,谁也没料到卓别林会这么说。
那么,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周总理和卓别林会如何继续接下来的话题?
(周总理与卓别林)
下面,且让我们一一细说。
一 思想进步的“喜剧大师”
周总理邀请卓别林绝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决定,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追星”。
因为,卓别林除了是一个喜剧大师之外,也是最早在电影中宣扬进步思想的一批美国艺术家,后来卓别林之所以会离开美国前往瑞士定居,也跟此有关。
1889年,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家庭,小时候卓别林的生活非常困苦,早早地就体会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后来,他因为父亲的关系得以进入一个剧团工作,从此走上了演员的道路,但卓别林发现,在英国的这个小剧团当演员实在没有出路。
于是,他决定放弃现有的生活去大洋彼岸的美国试试运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卓别林刚好进入好莱坞工作,并很快靠着《淘金记》等作品在美国迅速走红。
(电影《淘金记》的海报)
好莱坞的制片人和导演们都看到了卓别林的实力,各种邀约和申请如雪片一般地飞向了卓别林。
但卓别林很清楚,他们只不过是一心赚钱的“资本家”,比起单纯地赚钱,卓别林更希望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想用电影表达一些“正义的思想”,这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是十分罕见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
1936年,卓别林拍摄了《摩登时代》,片中用喜剧的形式讽刺了“美国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现实。
电影里的流浪汉夏尔洛迈着奇怪的步伐走上生产线,最后被工友欺负,被人们嘲笑,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和“机器”一样的人。
卓别林用隐晦的方式告诉了众人一个道理: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之下,工人从来都不是人,而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结果,这部电影一经推出,立刻就成为电影院里的“爆款影片”,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以后不仅会捧腹大笑,也被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深深触动。
卓别林的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同时他也招来了美国特工们的注意。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的表演)
为了防止由苏联主导的“国际共运”持续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影响,美国的特工们居然列出了一个所谓的“危险分子名单”,只要是上了这个名单的人,都被美国政府怀疑是共产党或是共产党的同情者。
当时,卓别林和很多思想进步的好莱坞电影人就在这份名单上。
美国人给了这些电影人们两个选择:要么从此以后再也不拍摄“宣扬共产主义思想”的电影,要么就搬出美国,彻底离开好莱坞,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计问题不得不接受了美国政府的“霸王条款”。
但唯有卓别林誓死不愿向美国政府低头,坚持要在电影中宣扬进步的思想。
最后,卓别林本人不得不离开美国前往瑞士定居。
此后,卓别林又陆续利用好自己在影视圈的人脉与资源投资拍摄了很多部影片。
其中以1940年上映的《大独裁者》最为著名,然而进入50年代以后,卓别林因为身体原因逐渐告别了大荧幕。
(电影《大独裁者》的海报)
此时的卓别林居住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很少与外人接触,直到1954年周总理给卓别林打来了一通“邀请电话”,他的晚年生活才变得有趣了起来。
二 来自东方的“邀约”
1954年,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来到了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
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始终采取着敌对政策,中国在许多外交场合的合法代表席位还被台湾省的国民党集团占据着。
因此,“日内瓦会议”算是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展示舞台,在这次会议上,尽管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代表的一众西方外交官对周总理都非常疏远。
但我国依旧凭借着一曲《梁山泊与祝英台》的越剧博得了大家的眼球,可以说新中国的外交首秀在这一刻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带着胜利的喜悦,周总理回到了自己和代表团成员居住的地方。
此时有人提醒周总理,早年间在美国享有盛名的卓别林先生也住在日内瓦,如果周总理能够乘机见一见对方,与他畅谈一下思想,那对于双方都很有益处。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周总理思考了片刻同意了这个建议。
当时,因为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还特意从国内带了厨师和一些文艺工作者。
周总理特别提醒大家:既然要请卓别林吃饭,那就要吃地地道道的中国菜,要让他好好地吃上一顿饭!
经过大家伙的研究,众人给卓别林准备了茅台酒、烤鸭和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点心。
因为卓别林曾经在1936年到过中国上海,所以这次人们做菜的时候绝不能马虎大意,万一让卓别林吃出不对劲的地方,那可就是“贻笑大方”了。
1954年5月,周总理命人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正式向卓别林发出邀请。
不久以后,他们便收到了卓别林先生热情洋溢的回复,卓别林表示自己非常感激中国代表团的邀请,他一定会盛装出席这次的宴会。
(周总理)
第二天,宴会在中国代表团居住的饭店拉开帷幕,为了表示我国的友好态度,我们还特意邀请了卓别林先生的家人前来参加这次宴会。
宴会一开始,现场的气氛就非常热烈,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用小提琴演奏了一曲《梁祝》获得了满堂的喝彩。
安顿好其他的宾客之后,周总理特意走到了卓别林的身边,周总理一开始便提到了一段对卓别林来说“终身难忘”的往事。
那是1936年的秋天,因为美国政府对卓别林步步紧逼,他不得不选择离开美国前往瑞士避难。
可是,当时美国与瑞士之间尚且没有办法直达,要想既安全又相对快速地到达瑞士,只能从中国的上海中转。
因为卓别林“同情工人”的名声早就在全世界传开了,所以从卓别林刚刚定下来中国的计划,我党便派人与他进行了接洽。
(电影中的卓别林)
在上海,卓别林目睹了外国租界里警察欺负中国人,公园的门口被立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牌。
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了卓别林的内心,他无法想象在世界的另一头居然还有人在自己的国家里遭受着这样的屈辱。
他当即表示自己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些什么,但负责接待卓别林的同志告诉他,现在他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重点跟踪对象,比起为中国革命做贡献,卓别林自己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最后,卓别林只能在中国同志的护送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语牌)
回想起十八年前的“中国之行”,卓别林的眼眶有些湿润。
不过,他立马整理了一下心情,做出了一副非常轻松的样子对周总理问道,听说你们这次来日内瓦谈判是为了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解决了吗?
周总理哈哈一笑,拍了拍卓别林的肩膀对他说道:经过共同讨论,现在所有的问题都被和平解决了。
周总理的话说得云淡风轻,但是卓别林也知道其中的艰辛。
毕竟,和平从来就是依靠实力争取而来的,听到周总理的这番话时,卓别林的心里对周总理和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敬佩了。
他整理了一下衣服坐在了椅子上,身后的服务生见状立刻将卓别林身前的小酒杯倒满,卓别林看着服务生手中那瓶从来没见过的酒,不由得生出了“好奇心”。
(周总理)
三 卓别林爱上“中国香槟”
周总理看着卓别林的表情立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于是,周总理主动向卓别林介绍起了中国的茅台酒以及相关的“酒文化”,卓别林越听越起劲,听到高兴的地方索性拿起酒杯灌了一大口,一杯“茅台”下肚以后,卓别林的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
只见,他缓缓地放下酒杯对周总理说,不得不说,你们中国的这种香槟才是男子汉应该喝的酒啊!
听完卓别林的话,周总理立马让人给他倒了一杯水,等到卓别林的状态稍微稳定下来了以后,周总理再继续与他商谈之前的话题。
卓别林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非常感兴趣,周总理便向他一一介绍了我国的发展成就。
在城市里,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农村地区,我国也靠着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完成了“土地改革”。
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制度被彻底清除,整个国家都焕发出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大改造”时期的干部与群众)
卓别林听后露出了由衷的微笑,正因为他亲眼见过落后黑暗的旧中国,才知道这些成就对于新中国来说是多么的珍贵。
想到这里,卓别林主动站了起来,邀请周总理为了新中国共同举杯,看得出来,卓别林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如果不是电影,或许他真的能够成为一名英勇的革命战士。
喝完这杯酒以后,卓别林似乎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他指了指桌子上的茅台,又指了指自己试探性地问道,能不能带上一瓶中国香槟回去,留作纪念呢?周总理一边笑着一边让工作人员为他准备好了两瓶茅台酒。
没想到卓别林作为一个“在英国出生、在美国发展、在瑞士生活”的人,居然会对中国的茅台酒如此喜爱。
比起他当年为了世界革命奔走呼号所做出的贡献,这两瓶茅台酒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就在卓别林还在夸赞中国的茅台酒时,一道热气腾腾的中国菜被端到了他的面前,看到菜品的那一瞬间,卓别林立刻就露出了“贪婪”的目光。
但是出于礼貌,他并没有立即上去夹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周总理。
周总理伸出手,一边夹起一块肉,一边介绍这个是中国的北京烤鸭,是特意从中国带了厨师来做的。
卓别林听了周总理的话连连点头,但过了一会儿他的脸上又闪过了一丝尴尬的神情,不明所以的中国工作人员立马上前去询问情况。
卓别林告诉大家,自己虽然很喜欢吃中国菜,但他不能够接受摆在面前的这盘烤鸭。
听了这话,众人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本来这道菜是宴会的“点睛之笔”,万一卓别林不吃,那可怎么办呢?
(北京烤鸭)
四 卓别林与烤鸭的“不解之缘”
看着众人一脸诧异的表情,卓别林马上向大家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当初卓别林在创作“流浪汉夏洛尔”这个角色的时候,就将鸭子的脚步融入其中。
后来,夏洛尔成为了人类电影史上的经典,而“鸭子步”也成了人们对于卓别林的“标签化印象”。
所以,从那以后卓别林便给自己定下规矩:从此以后不吃鸭肉。
虽然卓别林把原因说清楚了,但是菜都已经做好了总这么放着也是不行的,还没等中国的工作人员反应过来,卓别林拿起身边的餐具对大家说道:虽然我曾经给自己定下了不吃鸭子的规矩,但是那时候我在美国,这只鸭子应该不是美国鸭吧?
说完,卓别林便立刻拿起餐具吃了起来,卓别林一边吃还不忘招呼一旁的周总理跟自己一起吃,卓别林越吃越开心,后来干脆抓了一只鸭腿放在手里,模样有些滑稽。
(电影中的“流浪汉夏尔洛”)
但作为一个喜剧演员,卓别林的职业就是逗大家开心,见众人都这么开心,他也干脆站了起来即兴给大家表演了一段“鸭子步”,没想到卓别林这么多年没有饰演过夏洛尔,但他的动作依旧娴熟无比。
看得出来,他在这个角色的身上投入了不少的努力和心血。
等到卓别林表演完,席间的笑声还久久不曾散去,周总理示意大家在添几个菜,但卓别林立马站起来道:
我想再要一些中国烤鸭,它的味道真是好极了,看来今后我要改一改饮食习惯了。
遵照卓别林的话,大家给他打包了一份北京烤鸭。
随后,他拿着烤鸭兴冲冲地与周总理走到了一起,周总理问卓别林今天的这顿饭吃得可还满意。
卓别林先是笑了笑,然后说道:“我还有一点不满意,今天的鸭子我还没有吃够呢!”
(北京烤鸭)
周总理被这位喜剧大师的乐观和直率给深深地打动了,作为一名曾经用电影宣传先进思想的“战士”,如今的卓别林已经满头白发。
看着眼前的这个白发老者,人们很难将他与当初那个滑稽、经典的流浪汉夏洛尔联系在一起,好莱坞或许会忘记卓别林和他的电影,但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曾经的“正义之士”。
临别之际,卓别林告诉周总理,如果将来有机会的话,自己还希望去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他非常希望能够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在获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生活”,或许这些经历也将为他之后的创作提供非常充沛的素材。
不过事与愿违,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卓别林的“中国之行”始终没有变成现实,而卓别林的电影和故事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在这片土地上久久流传着。
或许,这就是这位喜剧大师与中国之间难以捉摸的“缘分”吧。
卓别林在瑞士会见周总理的消息通过报刊传向了全世界,当西方世界的领导人们看到卓别林与周总理坐在一起把酒言欢的时候几乎气得汗毛直立。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国内制造了一大片白色恐怖的景象,卓别林的作品也一度被美国当局封禁,直到后来才逐步被“解禁”。
1976年1月,周总理在北京因病去世,卓别林得知消息以后第一时间向中国政府发去了慰问电,作为一个喜剧演员,卓别林的行为不代表任何政治团体,也不带有任何政治目的。
他这么做只是为了悼念一位曾经的朋友,一位受人敬仰的伟人,但他的行为似乎又从另一个角度彰显出了“无产阶级友谊”的纯洁和高尚。
1977年圣诞节的清晨,卓别林的家人像往常一样准备去叫他起床,但当人们走进卓别林的床榻时才发现:睡梦中的卓别林已经没有了呼吸。
卓别林没有病痛地走了,享年八十八岁。
(电影中的卓别林)
卓别林去世以后,世界各国的媒体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回顾他的一生,西方媒体大多都承认了卓别林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优秀的喜剧演员。
但他们对于卓别林一生最为热爱的事业却只字未提,仿佛这一切真的不存在一样,只有中国、苏联等少数国家,在卓别林去世的消息里加上了他“心系工人”的内容。
这位喜剧大师用尽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在那片他所生长的土地上并没有获得重视。
而他的理想与信念,却在遥远的东方开出了一朵朵鲜艳动人的花朵,卓别林的一生从未踏上过新中国的土地,但提起人类最崇高的信仰时,我们却总是会想起他。
(卓别林)
早在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笔下,人们就看到了一个伟大的、闪闪发光的理想。
而今天,这个理想正在无限趋近于现实,当人们拿着望远镜看向遥远的东方时,在地平线的尽头,他们会看到星星之火。
“公平正义,反对压迫”永远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会是如此!
当雄壮的《国际歌》响彻每一个人的耳畔时,人们仿佛都听到了同一种声音,那是一种为了理想不断奋斗、不惧牺牲的声音,那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而吹响的“号角”。
这个目标终会有实现的那一天,而这个声音也会随着时间的脚步,越来越铿锵有力,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周总理和卓别林的一段情谊》一丁
《周总理与卓别林一段难忘的情谊》冯晓蔚
《“梁山伯”巧会卓别林》袁璋
《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艺术》李亚平
《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前前后后》刘武生
《周总理宴请卓别林趣闻》舒军
《周总理宴请卓别林》文史春秋
《周总理请卓别林吃烤鸭》唐军
《周总理、卓别林与烤鸭》袁士良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