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峰峦叠翠的邹平南部长白山中,有一个风景秀丽闻名市内外的小山村,它就是西董街道办事处大马峪村。70多年前在战火纷飞、生死难测的烽火岁月里,勤劳朴实的大马峪村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甘苦、共患难、并肩作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该村以马玉珍、李兰英、王玉清、马巧云、马月英五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模范,就是其中的光辉典范,她们不畏强敌、不惧牺牲的拥军事迹,至今被长白山人民代代传颂。
在战火纷飞的烽火岁月里,马玉珍这些裹着小脚的妇女们,她们勇于冲破封建社会的各种束缚,团结起来,在党组织的指导下,走向革命的道路,奔赴抗日第一线,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在战火中她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听党指挥,向党宣誓——愿为党和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在枪林弹雨,敌人威逼利诱的环境中,五姐妹敢担重任,不畏牺牲,用实际行动为新中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马玉珍是大马峪村拥军五姐妹中的年龄最长者,是抗战时期长山县八区的妇救会干部,她带领李兰英、王玉清、马巧云、马月英4姐妹及村中其她妇女姐妹,纺线织布、做军鞋、缝军衣和战士的子弹袋,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日前线,成为拥军模范带头人。因她的家位处村口山脚下,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每次上级从小清河北去鲁南根据地,路过大马峪村部队地区的驻守干部和工作人员,她都要求安排在她的家中吃住,如果一有情况,立即安排同志们撤出分散,或者撤至山中或躲在别处。作为村妇女主任的马玉珍,不仅组织全村妇女踊跃拥军支前,还参与了护送原铁道部部长马千里,原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国务院办公室副主任李梦夫过长白山交通线的行动。
马玉珍还组织村妇女到战场上挽救伤员。1943年10月在马庄战斗后向鹤伴山转移的我长山县大队二中队,突然被日伪军合围,二中队在中队长张方胜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张方胜及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还有十几名伤员在阵地上,另外大马峪村西、东南北峪厂,大按岭东峪村,也有战斗发生,出现伤员。马玉珍等姐妹们闻讯,立即拆下自己家的门板,带领村民们冒着生死危险,翻山越岭,奋勇抢救伤员,搬运烈士遗体。她们就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将伤员送往随军诊所及后方医院,使伤员们得到了及时治疗。
李兰英,生于1922年,2012年4月去世,早年受先进影响,不满18岁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大马峪村妇救会会长,以及“青抗先”(中国抗日先锋队)组织的负责人,秘密组织全村妇女为抗日救国踊跃支前。并秘密加入我党地下情报传送工作。在烽火岁月中组织全村妇女纺线织布、制作军鞋军装、缝制子弹袋、摊煎饼、 磨炒面,与妇救会基地成员乔装打扮后,按时送往十几里外的政府所在地,然后集中送往前线。1946年敌人突然袭击大马峪村,敌人将全村老少集中在一起,要求交出我革命干部,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她用眼神与全村妇女交流后,沉着冷静应对,不露半点胆怯地应付了前来搜索的敌人,拖延了时间,保证了我根据地内干部的安全转移。1980年经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发文批准,李兰英享受国家发放的部分待遇。
王玉清,1915年生人,1971年夏因病去世,1939年初党组织在大马峪村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基层党支部,这是当时在长白山区最早成立的党支部之一。这年,王玉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马峪村乃至长八区最早的入党人之一。王玉清加入党组织后,参加了村妇女救国会。与马玉珍、李兰英等秘密组织全村及附近村庄的抗日爱国妇女们,积极参加长白山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日侵略者的斗争。按照组织安排经常带领妇女到驻军医院帮忙,进行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遇上重大战斗,战场上抬下来的伤员多,战时医院容纳不下时,她就让伤员住到她的家,她不分昼夜细心照料,喂饭喂药,端屎端尿。在照顾期间,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病苦,她认真向军医学习护理知识和技术,打针换药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几乎成了大半个护士,终日忙的不可开交,家里孩子,生活几乎全顾不上。她19岁与刘旭东结为夫妻,刘旭东担任长白山区区长(长山县第八区区长)兼八路军武工队队长,两人为了革命,家庭已全部抛在脑后,一心为革命。刘旭东每次带武工队在大马峪附近村庄活动时,王玉清就坐在村头或村内大街上及大门口老槐树底下装作纳鞋底、纺麻线,为武工队站岗放哨,一有情况立即通知他们转移,多次保护了我八路军部队。
马巧云、马月英同马玉珍、李兰英、王玉清在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里,秘密加入“妇女救国会”、“青抗先”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大马峪村及附近村庄秘密开展活动,组织广大妇女踊跃支前,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她们的事迹感人至深,被当地人民赞誉为战争年代踊跃支前的“五姐妹”,人们为了纪念这五位拥军之前模范,在大马峪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建起了纪念馆,竖起了雕塑,她们的事迹,至今还在长白山人民中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