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若没人打更会怎样?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叹服

2022年11月02日11:25:24 历史 1031

如何看待古代的打更人?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打更人的主要工作是整时整点的巡街报时。当然也会兼职记录夜间遇到的人和事,若发现小偷等违法犯罪的行为要及时上报等。

不过从报时的角度来看,古代有句成语是“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不仅描绘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质朴生活,也体现了古人生活起居的规律性。此外古代家家户户都喜欢喂鸡,公鸡打鸣就代表天快亮了。

既然如此,古代为什么还要设立打更这个职业,若没人打更会怎样?其实古代打更主要有三大职能,每一个都极其重要,若没人打更后果将会很严重。

古代若没人打更会怎样?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叹服 - 天天要闻

第一职能

打更人古称更夫,一般由男人担当,极少出现女更夫的情况。因为古代打更报时只是基础,巡夜才是主要的职责。一座城市很大,这就意味着更夫需要很好的体力和耐力。

古代的夜晚分为一更到五更这五个时段,每个时段更夫会打着梆子或者敲锣巡夜,口中还会喊一些口号,这些口号是古人总结了千百年的经验而来。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口号的内容来分析打更人的职能。

古代夜晚七到九点为一更,这时更夫就会喊出“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口号。注意,古代的房子大多是木质结构,一旦有小火苗出现,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展成大型的火灾。

而古代一更是火灾最容易发生的时候,要知道古代做饭使用的都是烧木头的灶台。而一更时分人们要么刚入睡,要么准备入睡,灶台虽然已经熄灭,但经常会出现熄灭不彻底的情况。

古代若没人打更会怎样?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叹服 - 天天要闻

明史》记载,明代万历三年的夏天,江西安义县的一户人家因为吃完晚饭后没有把灶台的火灭干净,最终引发了大型火灾。这次火灾死伤上百人,是万历年间较大的一次火灾。

而当时当班的更夫因为失职被判死刑。

巧的是同年的南京城里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而更夫发现及时急忙敲锣警告,随后周围的街坊邻居闻讯后全都出来参与救火。事后清点,除了失火民户家的厨房被烧毁之外,没有任何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样的案例翻开古代史书以及各地的县志等古籍都可以看到很多。可见若没有打更人,古代会有多少人死于火灾。

古代若没人打更会怎样?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叹服 - 天天要闻

第二职能

火灾虽然可怕,可过了一更人们相继入睡,灶台的火也彻底熄灭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然而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盗贼。

前面说过一更时有很多人还没有入睡,可到了二更天,也就是如今的九点到十一点时,各家各户基本上都已经休息。

古人睡得早,所以沉睡的时间和现代人不同。

按照现代人睡觉最沉的凌晨12点-凌晨3点来计算。古代二更天就是人们睡得最沉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成了盗贼最佳的作案时机。所以这个时候打更人就会一边打梆子一边喊“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这么喊一来是提醒那些还没有睡觉的人要做好防盗的措施,二来可以起到警告盗贼的效果。当然,若是惯盗,肯定早就摸清了更夫的举动,即便更夫巡街也很难避免盗贼的问题。

古代若没人打更会怎样?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叹服 - 天天要闻

不过一旦出现盗贼被家主发现的情况,盗贼肯定要逃跑,这个时候失窃的家主只要大叫呼喊,更夫听到后就会追赶盗贼。

古代的城市并非都像都城那样庞大,许多城市都很小,发现盗贼只要一路追赶,那么这个盗贼基本上是逃不掉的。

当然一般的盗贼还好,若是遇到了一些杀人的凶犯,那么更夫就成为第一人证和抓凶犯的主力。还记得《九品芝麻官》中的更夫吗,他就是常威杀害戚家十三口的第一人证。虽然更夫被收买,但后来还是说出了实情,使得常威没有了反驳的余地。

可见若没有打更人的存在,古代盗贼就没有了任何顾忌,那将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

古代若没人打更会怎样?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叹服 - 天天要闻

第三职能

时间慢慢来到了凌晨1点到3点,古代将其称之为三更天。这个时候更夫不会提醒火灾,也不会提醒盗贼,而“平安无事”这四个字。这简单的四个字看似平常,背后却透露着巨大的凶险。尤其是在一些军事重镇,这四个字会让所有人都安心。

这么说或许很难体会,那么就用一个真实历史事件来体现这四个字的重要性吧。这个事件就是左宗棠听更逃亡。

事件发生在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当时左宗棠的大军已经抵达肃州某个军事重镇。因为连日赶路士兵们早已人困马乏,于是早早躺下休息。

左宗棠虽然疲累,但他还要制定进攻的计划和路线,因此一直到三更天才准备睡觉。可就在他准备睡觉的时候,外面打更的声音引起了他的警觉。按照军队的规定,更夫都是随军同行的。所以更夫打更的声音左宗棠非常熟悉。可这次打更的梆子声却有些不同,似乎不是同一个人打出来的。

古代若没人打更会怎样?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叹服 - 天天要闻

左宗棠马上穿上刚脱下的衣服外出查看,果然发现更夫是个陌生人,于是下令将其捉拿。这才得知原来的更夫已经被杀,而他则是混进来的细作,城外也已经集结了军队马上就可以攻打进来。

左宗棠得知后马上下令夜行军。尽管士兵们非常不情愿,但军令难违,在极短的时间里撤出了小镇。没想到军队刚撤走,就听到一阵震天的声响,一股敌军朝着小镇扑去。

大伙都很庆幸,若更夫里应外合打开小镇城门,他们都会成为敌人的刀下鬼。

其实历史上通过打更发现和抵御敌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军事重镇,比如宋朝时期的冯瓒乱更驱盗匪,以及唐朝李靖听更辨敌等等。

所以每当三更天更夫的一声“平安无事”,是一种多么心安的存在。

后面四更的“天寒地冻”,和五更的“早睡早起”等口号则没有太多的含义,最多也就是一句很好的提醒。

古代若没人打更会怎样?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叹服 - 天天要闻

小结,背后思考

通过以上更夫的前三句口号可以看出,更夫的身上有着非常沉重的责任,若没有打更人,那么后果将非常严重。

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岗位,却担负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守卫城镇,守卫国家的责任。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 天天要闻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众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礼制则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时候讲的“礼”,跟现在的“礼”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处。我们可以理解周“礼”为现在的“礼貌”,周朝贵族才讲“礼貌”,普通国人、野人、蛮夷戎狄是不讲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东
什么是胜利? - 天天要闻

什么是胜利?

战争的最终目标当然是取得胜利。 人们总是期望看到胜利的场景:扛着红旗,将旗帜插到对方阵地上,欢呼雀跃,国与国开战,谁都希望胜利。 但是,近年来的三场战争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现象....